分享
新闻传播新探移动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_刘佳琼责任编辑;谢金文.pdf
下载文档

ID:2341887

大小:7.09MB

页数:20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新闻传播新探 移动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_刘佳琼责任编辑;谢金文 新闻 传播 移动 时代 理论 实践 刘佳琼 责任编辑 金文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移动传播背景下的新闻理论更新与实践对策研究”(AXW )阶段成果新闻传播新探 移动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谢金文著内容提要本书探讨了移动传播时代的新闻、传媒、新媒体、社交媒体等基本概念,新闻传者、内容、媒介、用户等传播要素,新闻观、新闻真实、传播力、影响力等关键问题,以及媒介素养和新闻素养、新闻教育和研究等。本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移动传播背景下的新闻理论更新与实践对策研究”(AXW )的成果之一,可供新闻理论、实践和管理人士参考,也可作为高校的教学参考书。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新闻传播新探:移动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谢金文著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I S B N .新.谢.新闻学 传播学 研究.G 中国版本图书馆C I P数据核字()第 号新闻传播新探 移动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 著者:谢金文出版发行:出版社地址:上海市番禺路 号邮政编码:电话:出 版 人:谈毅印刷:上海景条印刷有限公司经销:全国新华书店开本:mm mm/印张:字数:千字版次:年 月第版印次:年 月第次印刷书号:I S B N /G定价: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告 读 者:如发现本书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质量科联系联系电话:前言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开启了移动传播时代,把人类带进了新的信息世界。与之相应,新闻传播的概念、方式、信源、传者、内容、媒介、受传者等各个环节,也都因之而改变,带来许多新机遇和新问题,需及时更新新闻理论,改进新闻实践,更好地适应和创造新世界。为此,笔者在已出版 新闻学导论 新闻媒介与社会 新闻学三维新论 等著作的基础上,就上述课题提出基金申请并于 年获得立项。本书便是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移动传播背景下的新闻理论更新与实践对策研究”的阶段成果。本研究先从基本理论的探讨入手,包括什么是新闻、什么是移动时代的新闻,以及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和关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进而探讨移动新闻传播的特点、移动时代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问题,包括移动传播时代的新闻真实、移动时代的价值观传播等,其后探讨有关的教育和研究、提高新闻素养等。本书是对一些重要问题的深入研讨,全面的论述将在本课题的最终著作成果 移动新闻传播学 一书中呈现。以下简要概述本书的基本内容。新闻传播新探 移动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一、基础理论关于新闻。新闻的概念几经流变,从新的听闻和见闻,到报刊,到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到新近事实的报道,到新近传布的信息,到新近发现、正在和将要发生的事实的反映。新闻广义上是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即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的信息,狭义上只是大众媒介上以新闻样式存在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在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大众媒介报道以外的新闻传播与日俱增,要及时纳入广义上的新闻。关于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和联系。宣传的本源是观点,与新闻的内涵和作用、要求和方式、出发点和直接目的不同,两者应各司其职,避免互相排挤和替代,降低新闻媒介以及宣传媒介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要按各自的规律,正确处理两者的矛盾,防止用事实说假话。“典型报道”有宣传作用,但不是新闻三昧。关于新闻观。可从三个维度把握新闻观:新闻及其传播、新闻媒介、新闻事业与产业。第一个维度是狭义上的新闻观,第二、三个维度是广义上的新闻观。新闻观涉及这三方面的是什么和应怎样。新闻的内涵与作用是逻辑起点,由此衍生出对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真实、全面、客观、新闻价值大、社会效益好。进而又衍生出对新闻媒介、事业和产业的基本要求:与社会的价值观相一致,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目标,为此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关心、帮助、引导人,反映真实、揭示真相、坚持真理,监督权力。党的新闻媒介、新闻事业还应保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闻观,可称为“科学的新闻观”,是开放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相关成果。关于媒介等概念。“媒介”“媒体”“传媒”当各司其职,新媒体、社会化媒体、社交媒体等也当明确界定。200前言二、移动新闻传播移动新闻传播就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新闻传播,包括与新闻直接关联的时事评论。移动新闻传播以其空前的便捷性,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及其媒介、机构乃至行业,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带来了信息源、传者、内容、媒介、受传者、传播效果、信息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巨大变化,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问题。新闻传者多样化,内容碎片化、娱乐化、高度分群化,传播媒介多元化、社交化,传播方式多级化、互动化、定制化,用户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度更大、自主性更强,理论、实践和管理上面临许多新要求、新困难、新问题。首先是原本就有很多关于新闻价值问题的误区。许多人把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混为一谈,既不利于发掘新闻价值,又不利于创造新闻的价值。对新闻价值中的真实性、新鲜性,为传播对象所需要的特质,也有不少简单片面的理解。在移动传播时代,新闻价值又遇到不少新问题,包括真实性“后真相”问题,把传播对象想要的等同于需要的问题,人工智能缺乏价值理性问题。新闻真实有三个维度:表象真实与真相真实,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浅层真实与深层真实。每个维度的两个侧面都不可偏废。移动传播带来实现新闻真实的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包括信息源和传者、媒介、内容和传播方式等方面的新问题。反常离奇、刺激轰动的内容,迎合偏见、投人所好的内容,乃至虚假新闻、谎言谣言比以往更容易大行其道。移动传播的短小、碎片化易于反映表象、局部、浅层的真实,较难揭示真相、整体、深层真实。需综合施治,包括倡导新闻专业精神,追求新闻传播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正确处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商业原则和社会原则,同时提高全社会的媒介素养和新闻素养。移动时代的价值观传播也需重新考量。价值观的传播过程,就是价300新闻传播新探 移动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值观被更广泛地了解、更深入地理解、更自觉地接受的过程。首先价值观要正确合理,能被广泛认同。其次要是有效的传播,以及对这种传播的科学评估。这些都需要认真地讨论,乃至辩论、争论。在移动传播、社交媒介时代,这种传播更需要尊重、利用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以人为本是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实践经验和媒介规律来看,也是新闻传媒的成功之道。其实现既需要传者具有足够的人文修养,富有人文精神,又需要体制环境、市场环境和受众环境的保障。在当今的移动和人工智能传播时代,更需强调以人为本。移动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新闻的传播力取决于传播能量和有效性。构成传播力的各项因素,可成为考察、测量传播力的具体指标,传播的到达率则可以是评估传播力的综合指标。新闻媒介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力,其测评指标,则应是接受度,包括改变注意和认知、思想和情感、态度和行为的程度。传媒的市场化、数字化、新媒体化,使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增强越来越要体现出市场规律和新媒体传播力的特点,包括利用新媒体的新功能,贴近传播对象的个性化需求,降低使用成本和提高方便性。移动时代的传播力受到各种其他新因素的影响,包括平台的有用性、内容的社交性和用户的心理因素等。传播能量的作用有所下降,有效性的作用有所上升。传媒声誉的作用有所下降,“意见领袖”的作用有所上升。时宜性、重复性等宣传要求的作用有所下降,新闻价值的作用有所上升。移动新闻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有研究发现,用户期望与感知内容、感知易用、感知审美显著正相关;感知内容、感知审美与期望确认显著相关;感知内容、感知易用、感知审美、期望确认对用户满意度产生显著积极影响,其中期望确认与感知易用的贡献度最大。研究还发现,期望确认对感知内容、感知审美与用户满意度有部分中介作用;期望确认对用户期望与用户满意度有完全中介作用;期望确认对感知易用与用户满意度的中介作用不显著。该研究在方法上可给读者进行定量研究提供参考。移动传播使得视觉化的内容,尤其是短视频成为传媒发展的一大方向。短400前言视频移动化、碎片化、快速化的传播特点符合当今碎片化的传播环境,进入 G时代后,流量成本不再是阻碍移动短视频发展的瓶颈,短视频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其中既有机遇也面临诸多问题。三、新闻教育和研究应对新闻传播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提高全社会的新闻素养。包括认识新闻是什么、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和联系、新闻的作用、新闻传播的要求、新闻质量的影响因素;认识新闻媒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大众社会作用、负面作用和舆论作用;能不被误导、不把新闻媒介的反映都当事实,不把新闻媒介构成的部分、虚拟的世界当完整、现实的世界,能维护新闻权利、履行相应义务,能利用新闻规律、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益,能全面、充分地发挥新闻媒介的信息传递、意见交流、宣传引导、舆论监督等作用。新闻素养亟待提高,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干部教育和媒体“言传身教”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新闻传播教育需对接移动传播时代的新需求。既要夯实专业基础,包括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础,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基础,又要培养新媒体、全媒体人才,还需把新闻教育扩展到其他专业的学生,培养有各种专业背景的新闻与传播人才,扩展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输送有新闻与传播专业能力的人才,扩展到全民传媒素养、新闻素养教育。这都需要进行通识教育,并根据数字化发展的新环境和新条件改进教材和教学方法,在体制上重视和保障教材与教学网站的建设。新闻与传播学科体系也要重新构建。目前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设置,已大大落后于数字化传播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可将其提升为学科门类,下设三个一级学科,包含理论新闻与传播学,应用新闻与传播学,以及现在被归为管理学但属于大传播范畴的信息与情报、图书馆与文献档案。二级学科中,新闻与传播也不宜完全分离,在数字化、移动传播时代更要进一步交叉融合,还当增加传播的比重,将500新闻传播新探 移动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传播伦理与法规、数字化新媒介传播等纳入二级学科。传播学与新闻学的研究范围、内容、方法都有差异,然而两者又有很大程度的交叉与互动。关于新闻媒介、公共关系、新闻传播的受众和效果,关于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的经营管理和社会控制等,都需要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综合研究。北美的学科群名称传播在前,新闻在后,但在学科群、学科和专业名称中都有新闻学。在中国,新闻传播特别重要,但其他传播的理论、实践和社会影响已大大扩展,在学科设置中也需有所体现。日本学界把研究范围和重心发展到社会信息,也值得借鉴。中国曾遥遥领先于西方,后来又远远落后于西方,其中有新闻媒介的重要原因。苏联解体,新中国的许多曲折,也与新闻媒介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起了不少误导作用直接相关。对此,新闻理论界有重大责任,须全面反思总结。面对新时代,我们还须结合社会和科技的新发展,新闻活动的新实践,积极探索新闻学的理论创新。既要建设以中国社会环境为基础,以中国新闻现象、活动和问题为对象的中国新闻学,也要发展以人类社会环境为基础,以人类新闻现象、活动和问题为对象的新闻学。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需要我们对后者也有所作为,提供中国经验和智慧。发展其他社会科学也当作如是观。为此,本书压轴篇梳理了新闻理论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代表性理论、已有成果的不足、可继续发展的空间,并提出继续研究的框架和值得研究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包括新闻生产、伦理、媒介、事业和产业、国际新闻等。谢金文 年月 日600目录上基础理论新媒体重新定义新闻传播 一、“新闻”概念的演变 二、传统定义解析 三、新闻是一种信息 四、新闻的定义 五、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和关联 一、内涵与作用不同 二、要求和方式、出发点和直接目的不同 三、用新闻做宣传 四、正确处理新闻与宣传的矛盾 五、关于“典型报道”六、虚假新闻与宣传 新闻传播新探 移动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狭义和广义的新闻观 一、何谓新闻观 二、狭义上的新闻观 三、广义上的新闻观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媒介、媒体、传媒及其关联概念 一、“媒介”“媒体”“传媒”当各司其职 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