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
中医肿瘤
防治
齐元富
李秀荣
主编
现代中医肿瘤防治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现代中医肿瘤防治学/齐元富,李秀荣主编.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4 ISBN 978-7-5331-9948-7.现.齐李.肿瘤-中医治疗法.R273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20)第013131 号现代中医肿瘤防治学XIANDAI ZHONGYI ZHONGLIU FANGZHIXUE责任编辑:马 祥装帧设计:侯 宇 主管单位: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 版 者: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地址:济南市市中区英雄山路 189 号邮编:250002 电话:(0531)82098088网址:电子邮件:发 行 者: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地址:济南市市中区英雄山路 189 号邮编:250002 电话:(0531)82098071印 刷 者:虎彩印艺股份有限公司地址:东莞市虎门镇陈黄村工业区石鼓岗邮编:523925 电话:(0769)85252189规格:16 开(184mm 260mm)印张:67.75 字数:1355 千版次:2020 年 4 月第 1 版 2020 年 4 月第 1 次印刷定价:248.00 元主 编 齐元富 李秀荣编 者(按姓氏笔画排序)王志鹏 刘文佳 刘寨东 齐元富李秀荣 李慧杰 张 暖 赵玉峰胡熙文 夏 蕾 徐晓卿 曹 芳谭兆峰 戴 欣序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千百年来为增进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与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中医药参与到肿瘤治疗中,填补了现代医学在肿瘤治疗中的不足,亦取得了较好的诊疗经验,在改善临床症状、减轻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稳定缩小瘤灶、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彰显优势。通过几代中医药人的共同努力,中医药抗肿瘤的研究已经从个案报道向大样本、规范化的临床研究发展,从简单的实验向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发展。加之国家对中医药发展事业的大力推进,当今的中医肿瘤防治研究已成为现代肿瘤研究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中医防治肿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医药防治肿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以个体化诊疗为模式,充分发挥优势和特色,成为我国肿瘤防治特有的组成部分。目前,中医药防治肿瘤效果已引起全球医学界的关注,创新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我国尚缺乏统一的中医药防治肿瘤的规范与标准,且地区发展存在很大不平衡。为促进和提高中医肿瘤防治水平、帮助中医医师增强肿瘤临床治病能力、推动中医肿瘤性疾病治疗规范化,齐元富教授联合一批工作在肿瘤防治前线的中青年才俊,编撰了 现代中医肿瘤防治学,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本书以中医药防治肿瘤为核心,分总论篇、临床应用篇、常用药物与应用篇三部分叙述,较好地展示了现代中医肿瘤防治水平,对促进我国中医肿瘤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衷心希望本书能成为业内同道的良师益友。让我们带着振兴中医的梦想,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中擘画精彩的画卷,为中医药发展及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是以为序。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2019 年 12 月内 容 简 介本书从中医学角度探讨了肿瘤病的预防和治疗规律,主要内容分总论篇、临床应用篇和常用药物与应用篇三部分。总论篇首先介绍了中医肿瘤学的诞生、发展及形成,然后进一步论述中医肿瘤学的基础,包括病因病机、中医诊断、辨证治疗、中医康复、治未病,以及调护、心身疏导及综合治疗,力图全面总结和反映中医肿瘤学的历史渊源、学术及理论发展脉络、临床防治经验及施治规律,并结合最新中医学术成果和现代临床应用,为中医肿瘤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临床应用篇是全书的重点,分别介绍了身体各部位的常见肿瘤,着重论述了各种肿瘤疾病的中医辨治规律、中医康复及调护的要点,内容全面、丰富,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常用药物与应用篇则着重介绍了临床常用的抗癌中草药、中成药的药性以及现代药理学研究,对中医肿瘤临床医生遣方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录上篇 总论第一章 中医肿瘤学的诞生、形成与发展3第二章 中医肿瘤学基础9第一节 肿瘤的病因病机9第二节 肿瘤的中医诊断31第三节 肿瘤的中医辨证与辨病60第四节 肿瘤的中医治则治法71第五节 肿瘤的中医康复96第六节 肿瘤的预防与治未病115第七节 肿瘤的中医调护135第八节 肿瘤的中医心身疏导156第九节 肿瘤的综合治疗183中篇 临床应用第三章 颅内肿瘤215第四章 鼻咽癌230第五章 下咽癌243第六章 食管癌256第七章 胃癌271第八章 大肠癌287第九章 肝癌302第十章 胰腺癌316第十一章 胆管癌329第十二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345第十三章 乳腺癌3611第十四章 宫颈癌380第十五章 卵巢癌396第十六章 甲状腺癌408第十七章 牙龈癌425第十八章 舌癌436第十九章 肾癌448第二十章 睾丸肿瘤461第二十一章 膀胱癌471第二十二章 前列腺癌484第二十三章 皮肤癌498第二十四章 白血病509第二十五章 淋巴瘤530第二十六章 多发性骨髓瘤544第二十七章 骨肉瘤557第二十八章 软组织肉瘤570第二十九章 黑色素瘤582第三十章 肿瘤相关症状及并发症596第一节 癌痛596第二节 癌性发热609第三节 恶性胸腔积液622第四节 恶性腹水636第五节 恶性肠梗阻647第六节 黄疸657第七节 上腔静脉综合征671第八节 出血682第九节 化疗后胃肠道反应692第十节 化疗后骨髓抑制703下篇 常用药物与应用第三十一章 中草药721第一节 发散解表药721第二节 清解里热药7302第三节 泻下攻逐药809第四节 化痰散结药819第五节 除湿利水药842第六节 祛风除湿药857第七节 活血化瘀药865第八节 攻毒散结药898第九节 平肝息风药912第十节 理气除滞药924第十一节 扶正补虚药937第十二节 温里祛寒药980第十三节 收涩止血药988第三十二章 中成药1008第一节 注射制剂1009第二节 胶囊制剂1015第三节 丸散制剂1026第四节 颗粒制剂1029第五节 口服液制剂1032第六节 片剂1034第七节 其他制剂1036第三十三章 食疗药物10383第一章中医肿瘤学的诞生、形成与发展中医肿瘤学是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阐述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揭示肿瘤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辨证论治规律,以及研究肿瘤的预防、康复、保健等方面的一门学科。从中医发现和认识肿瘤到中医肿瘤学这一学科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中医肿瘤学运用中医药理论系统地反映了中医肿瘤病证的辨证论治特点,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并涉及内、外、妇、骨等多个学科,是这些理论体系的延伸与扩展。了解中医肿瘤学的诞生、形成与发展,学习历代中医多年来同肿瘤作斗争而形成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逐步建立起中医肿瘤防治体系,有利于提高肿瘤防治的水平,并促进中医肿瘤学理论和临床的发展。一、中医肿瘤学起始阶段中医对肿瘤的记载起始于两千多年前,早在殷商时期殷墟的甲骨文中就有“瘤”的病名。先秦时期 周礼 已有“疡医”的记载,其主治的“肿疡”就包括现在的肿瘤。从春秋战国时期的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 内经)问世起,中医便对肿瘤类疾病有了较系统的认识。该书不仅记载了肿瘤的病名、症状、病因病机,也提出了总的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肿瘤学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灵枢百病始生 云:“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息而成积。”瘤者,留也,邪气日久传舍或留著于各处则成癥积,此为中医对肿瘤疾病的最早记载。书中所记载的肠蕈、伏梁、马刀、石瘕、积聚、噎膈等病证与现代某些肿瘤的临床表现极为类似,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云“胃病者,腹胀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则与现今临床所见的食管、胃、贲门肿瘤症状相似。同时,内经 对某些肿瘤的病因病机也有许多论述,如肿瘤是“虚邪中人也留而不去息而成积”及“喜怒不适积聚已留”等原因形成的,提出了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各种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郁滞不通是导致肿瘤发生的主要原因。内经 还认识到“邪气客”“结气归之”“其气必虚”等是筋瘤、肠瘤等发生的原因和病机。此外,吕氏春秋尽数 和 素问异法方宜论 已注意到肿瘤的发3生与饮食水土、地区方域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有关,对于现代肿瘤的防治与普查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中 内经“药以祛之,食以随之”,以及经常被提及的“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都说明了食疗自古以来便受到重视。而 内经 所体现出来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特点以及“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是指导后世早期防治、诊疗肿瘤的准则。内经 载有“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等治疗法则,对当代防治肿瘤疾病仍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继 内经 之后,秦越人所著 难经 最早论述了某些内脏肿瘤的生成原因和临床表现。如 难经五十五难 对积聚病的病位、病性和具体症状均已有所记述,难经五十六难 对内脏肿瘤“五脏之积”做了大致的区分和描述,指导了后世防治肿瘤的临床实践。秦汉时期成书的 神农本草经 所载的人参、杜仲、白术、大黄、半夏等药,迄今仍为中医治疗肿瘤的常用药。据统计,该书所载 365 味药物中,治疗肿瘤一类疾病(如积聚、肿疡、恶疮等)者有 150 余味,对后世防治肿瘤有深远的影响。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 伤寒杂病论 创立了一套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的辨证方法,初步建立了中医肿瘤学临床辨证论治规范。“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强调治疗肿瘤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且书中对“胃反”“积聚”及妇科肿瘤等疾病的病因证治进行了较为明确的阐述,并指出了某些肿瘤的鉴别与预后,书中所载“鳖甲煎丸”“大黄虫丸”等至今仍为治疗肿瘤的临床常用方。华佗 中藏经 载:“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这已认识到肿瘤发生机制是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蓄毒不化而成,强调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内因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此外,现代治疗肿瘤的几大治则如扶正、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常用的诸如虫类药、矿物类药及带有某些毒性的药物,在当时都已被普遍应用。秦汉时期已有手术治疗肿瘤的记载,这是外科治疗肿瘤的较早记录。如汉初的淮南子汜论训 记载了汉以前的一些简单手术,后汉书华佗传 有关于我国外科手术割治胃肠肿瘤类疾病的最早记录,华佗首创麻醉下手术治疗体内“结积”,开创了人类手术治疗内脏肿瘤的先河。可见,中医肿瘤学在秦汉时期就已诞生,为后世肿瘤学的形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中医肿瘤学形成阶段晋隋唐时期,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对某些肿瘤病因病机及诊断的认识逐渐加深,4治疗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宋金元时期,医学流派争鸣,充实了肿瘤学防治理论,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中医肿瘤学初具规模。晋代皇甫谧总结秦汉三国以来的针灸学成就,著成 针灸甲乙经,书中载有大量运用针灸方法治疗肿瘤疾病的内容,甚至能够根据噎膈部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来治疗。晋代葛洪所著的 肘后备急方 是当时的一部急诊手册,论述了甲状腺肿及常见肿瘤的治疗方法。书中记载“凡癥坚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腹中癥有结节,便害饮食,转羸瘦。”葛洪认识到肿瘤疾病有发生、发展、恶化的典型过程,他认为对于肿瘤疾病要以预防为主,防止其传变和转移,还发明了红升丹、白降丹等方药,开创了化学治疗的先河,对后世痈疽、肿疡、瘿瘤、赘疣的治疗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隋代巢元方所著 诸病源候论 中论及肿瘤类疾病病因证候的共有 169 条,比较详细和准确地记载了许多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及症状等,在我国肿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该书还对“癥”“瘕”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乳石痈”的症状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将甲状腺肿瘤进行分类,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有了早期认识,防治方面用碘质丰富的海藻、紫菜,开始对内分泌进行调节。唐代孙思邈所著 备急千金要方 首先按发病性质和部位对“瘤”进行了分类,并有对类似当今宫颈癌、乳腺肿瘤的记载,首载肿瘤专方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