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与课堂的一体化建构_张士民李滔编著.pdf
下载文档

ID:2341310

大小:52.96MB

页数:30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课程 课堂 一体化 建构 张士民 编著
内容简介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一上篇、中篇和下篇。上篇:“一体化校本课程的整体建构”,从一体化课程的源起、概念阐释、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阐释了一体化校本课程建设,就是将小学、初中、高中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建构和实施的校本课程,力求为个性特长明显的学生提供不间断跟踪培养的课程平台。中篇:“少教多学课堂的深度实践”,提炼学校与各学科的教学主张。在教学主张的统领下,学校层面,研制出一般性的“少教多学”评价标准与模式:学科层面,研究和实验各学科具有个性化的“少教多学”评价标准和教学模式。下篇:“课程与课堂实践的理性表达”,教师围绕一体化课程建设和“少教多学”课堂改革发表论文314篇,其中核心刊物28篇,人大复印资料5篇:教师以一体化课程和“少教多学”思考与实践为主题,开设讲座和公开课达52次。课程与课堂改革,极大地张扬了教师的个性,丰富了教学的内涵!希望这些课例对教师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活跃思维会有所帮助。图书在版编目(CP)数据课程与课堂的一体化建构/张士民,李滔编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9ISBN978-7-5641-8023-2I.课.张李.课程一教学研究-中小学IV.G632.3中国版本图书馆CP数据核字(2018)第221653号课程与课堂的一体化建构编著张士民李滔责任编辑宋华莉编辑邮箱出版发行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人江建中社址南京市四牌楼2号(邮编:210096)网址http:/电子邮箱印刷南京新世纪联盟印务有限公司开本700mm1000mm1/16印张18.75字数357千字版印次2018年9月第1版2018年9月第1次印刷书号ISBN978-7-5641-8023-2价58.00元经销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热线025-8379051983791830(本社图书若有印装质量问题,请直接与营销部联系,电话:025-83791830)前言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拉尔夫泰勒说:“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课程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水平影响着学生的素质水平。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以下简称附中分校)是2002年由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合作创办的一所全日制学校。附中分校自建校之日起,就提出“一手抓课程、一手抓课堂”的策略,意在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群组,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学校特色化发展。这体现了附中分校的教育理念与追求。在课程建设方面,附中分校在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课程行动研究:个性化教育的校本探索”研究中,已经构建了校本必修和校本选修(校本选修包括选修、选修和社团)的课程体系,编写了“尊重差异是发现个性的前提,发现个性是形成个性的必经之路,适应个性要有教育创新”的重要观点,编写了专著为学生个性发展奠基一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课程建设纲要。围绕课题核心词在人民教育X江苏教育研究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个性发展的幼儿园至高中课程一体化建构的校本探索”,就是在“十一五”规划课题基础上的研究,是对原课题的加深、拓展和延伸。在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仍是知识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激发还远远不够,对基于“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一体化研究还不普及。其主要原因是:幼儿园至高中(十五年)各学段都具有的学校在国内还不多见,这就给校本课程一体化的研究带来了现实的困难。但同时,也为附中分校的基于“个性发展”的幼儿园至高中校本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空间。附中分校的学生来源广泛,能力倾向各不相同,只有实施个性化教育,才能寻求并拓宽适应不同层次需求学生的成长渠道,使学生获得一个多元发展的环境,使各类学生都能心情舒畅、获得尊重,进而得到良性发展。一体化校本课程建设,就是将小学、初中、高中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建构和实施的校本课程,系统地设计某一学科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动作表征、印象表征到符号表征的难度渐次升高的螺旋式课程体系,使小学至高中各学段对这一学科1的学习既自成系统,又前后衔接、过渡自然、知识连贯,力求为个性特长明显的学生提供不间断跟踪培养的课程平台。幼儿园至高中校本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将各学段相互独立的校本课程整合成个完整的体系,消弭校本课程开发中各自为政、交叉重复的现象,有利于各学段之间的衔接,从而提升个性化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在一个精心架构的“幼儿园至高中校本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课程体系中,设计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必将为学生的个性发现、发展提供平台,使学生不仅能达到国家课程目标规定的要求,还能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在课堂教学方面,附中分校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于2013年申报了江苏省第10期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少教多学的运行机制及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围绕这个课题,学校对古今中外有关“少教多学”或与“少教多学”紧密相关的理论进行收集和学习,为我所用,建构了符合附中分校特点的“少教多学”理论体系,使“少教多学”理论校本化。在此基础上,研制学校一般性“少教多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并充分发挥“导学案”在“少教多学”运行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附中分校倡导“少教多学”的目的,是让课堂教学行为发生转变,让教学的重心落在“学”上。因为不管你“怎么教”,关键还要看学生是否“学会了”“会学了”。其生长结构是从“以学定教”指向“少教多学”,从“少教多学”指向“不教之教”。这里所说的“不教之教”,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即“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从“以学定教”到“少教多学”再到“不教之教”,这一核心思想揭示了教学的本质,而且建构了完整的教学概念。今天,推动教学改革,研究学生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寻找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的入口,“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不教之教”仍是教学的准绳。叶圣陶曾指出:“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的东西,教师完全可以不讲。学生了解不透、领会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师给以指点和引导,适当地多动脑筋。”他总结说:“讲的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讲”,他认为这是教学的最大成功。这种通过“不教之教”将教学本质呈现出来,是我们的目标和永远的追求。片+炙李品二一八年八月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