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榆中县
教育
孙彦华
敬育昆
主编
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榆中县教育志/榆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榆中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ISBN 978 7 80714 717 6.榆.榆 榆.教育史 榆中县.G527.424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0)第 001777 号榆中县教育志榆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责任编辑/王天芹装帧设计/金改萍出版发行/甘肃文化出版社地址/兰州市曹家巷 1 号邮政编码/730030电话/0931 8454870经销/新华书店印刷/甘肃天河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厂址/雁滩工业城南 2 区 16 号开本/787 1092 毫米1/16字数/739 千印张/28.5版次/2011 年 4 月第 1 版印次/2011 年 4 月第 1 次印数/1 5 000 册书号/ISBN 978 7 80714 717 6定价/68.00 元如发现印装错误,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书书书榆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现任)主任王林副 主 任谢志明委员蔡泽雄韩悌勇丁小蔚杜吉平赵菊珍张丽霞刘正堂白炳升杨锡辉孙彦华张宗福金培贤白兴奎周学海榆中县教育志 编纂委员会第一届(2006 年 1 月2007 年 1 月)主任孙彦华副 主 任岳有忠魏国栋马爱军赵玉珀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丁维忠马得墉许登伟杜永鹰李珪李廷位李建民杨应明张成明岳光仓郝育彦戴述贤第二届(2007 年 1 月)主任敬育昆副 主 任岳有忠赵玉珀谈应峰水莉萍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丁维忠马良彪马得墉孙兆文李珪李廷位李建民杨应明张成明陈学勇邸兆武郝育彦颜毅东戴述贤魏存兴榆中县教育志 编纂顾问高子贵金钰铭魏万宏蔡泽雄丁小蔚唐伟尧张文玲杨增泉李再新王维范贺正铎榆中县教育志 终审委员会主任王林副 主 任谢志明李得亮张丽霞委员周学海孙彦华敬育昆赵玉珀谈应峰汉光科特约委员安富科陈希良魏永胜张少华赵福林范文忠杨见潮白军志李有海宋姿远祁元云谈敦强杨延斌周立军魏万生张琪林王永兴刘文平高国宴樊尚荣榆中县教育志 主编、副主编、编辑第一届主编孙彦华(2006 年 1 月2007 年 1 月)第二届主编敬育昆(2007 年 1 月)常务副主编赵玉珀副主编李珪戴述贤编辑王杰颜毅东金虎俊丁海玉水莉萍摄影梁迎春魏存兴榆中县教育志 修订人员主编周学海(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副 主 编汉光科沈明江编辑高春玲张德馨豆巨霞石伟倩桑菊兰工作人员羊国俊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凡例一、榆中县教育志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准确、全面、系统地记述榆中教育的历史和现状。二、本志上溯古代,下限一般断至 2005 年底。为了彰显近几年来教育发展的业绩,大事记、教育系统领导、教师职称、获奖表彰情况断至 2009 年底,图片断至 2011 年 5 月,同时在附录中设 20062009 年发展记略,本着略古详今的原则,主要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榆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史实。对国家制定的教育制度、法规、条例、教学大纲等,只简要提及,不多抄录。三、本志共设 5 篇 20 章 68 节 121 目。依据横排纵述的原则,横分到节,节下按历史顺序记述。四、本志遵循生不立传的原则,对榆中教育做出成绩和贡献的生人,除在有关章节以事系人外,均不立传和简介。五、本志人物简介和列表人物,女性和少数民族皆注明,凡没有注明性别、族别的均为男性、汉族。简介人物以出生年月为序。表彰人物以姓氏笔画为序。列表人物以学校为单位集中排列。六、本志运用述、纪、志、传、图、表、录 7 种体裁,地图、照片集中编排志前,部分穿插文字记述之中,其他图表分附各节(目)之后。七、本志资料主要来源于 榆中县志 皋兰县志 兰州市志教育志 甘肃省志教育志 甘肃教育史 及省、市、县档案馆,县统计局和教育局统计资料。八、清代及其以前纪年用汉字,民国纪年用阿拉伯数字,以上纪年均夹注公元纪年。同一段文内多次出现相近年份时,也可前注后不注;1949 年 10 月 1 日后为公元纪年。九、本志数据来源一般不注出处,个别需要注明者,采用随文括号夹注或当页脚注。全志统计资料大多依据县统计局和县教育系统各种年报、文件资料。十、单位、个人荣誉称号,均以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表彰决定为准。十一、本志行文执行 兰州市志 行文规定(试行),志内一律用规范的语体文记述,文字力求简洁准确。引用文言深奥难懂的,随文在括号内注释。序一中共兰州市委常委、榆中县委书记周学海榆 中 县 人 民 政 府 县 长王林榆中县第一部教育专业志在市、县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终于付梓问世。这是榆中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也是全县教育系统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它必将为今后榆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鉴古知今、资治教育和存史备研的作用,也必将得到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珍爱。榆中教育源远流长,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建立金州儒学到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乃至中华民国兴办中、小学校,众多志士仁人为兴教办学、发展教育不辞劳苦,奔走呼号,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和动人事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榆中教育事业虽几经曲折,仍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意气奋发,艰苦创业,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使榆中教育事业随着榆中经济的崛起而蒸蒸日上,各级各类学校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悠久的教育历史,优秀的教育人物,辉煌的教育业绩,理应彪炳史册。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通过志书,可以观兴衰,知得失,通古今,察未来。欣逢和谐盛世,榆中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精心部署,市、县地方志部门倾心打造戮力指导,教育局于 2006 年伊始,建立机构,组织人员,筹集财力,致编修榆中县教育志 之愿得以实现。全体修志人员不畏艰苦,下基层调研搜索,访耆老征集口碑,奔外埠查档阅卷,伏斗室昼夜编撰,于茫茫史海、浩瀚数据之中,钩沉索隐,拾贝撷英,辨别正误,数易其稿;承旧志之良法,革旧志之弊端,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殚精竭虑,方成此志,实属血汗撰就,脑汁润成,其功之巨必显于读志、用志之中。榆中县教育志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全面地记述了榆中县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揭示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今后榆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决策依据。榆中县教育志 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立意新颖,结构严谨,体例科学,归属得当,图文并茂,繁简相宜,客观地反映了榆中教育发展的兴衰起伏和变革历程。志书融思想性、科学性、地方性和资料性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地方特色和行业特征,是奉献给榆中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榆中县教育志 必将产生良好而久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谨以为序。2011 年 6 月序二原榆中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孙彦华榆中县教育志 经数年时间的编纂,终于付梓出版。欣喜之余,可贺可庆!编纂教育志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声,历史的必然。榆中自清末至民国,四度修县志,教育内容寥寥。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知县耿喻主修的 金县志,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县恩福重修的 续修金县志,涉及教育的仅有学社、学田、书院等,内容不足千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编纂的 金县新志稿,也只是在建置志 学校目中增加了学堂。民国年间,县长叶超主持编修的重修榆中县志稿 始设教育志,但记述非常简略。2001 年 10 月出版的榆中县志 设了教育专章,共7 节25 目,约4 万字。至此,榆中县教育历史和发展情况开始有了较全面的记述。榆中县教育志 是榆中县第一部教育专业志。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市、县志办精心指导,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编纂人员辛勤耕耘的成果,是集体智慧和心血的结晶。阅读志稿,对于编纂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科学辩证的方法,精心辑存文献资料,准确记述榆中教育史实的努力,感受颇深。今人后代,广大读者必将给予应有的评价。榆中县教育志 上溯古代教育,下限断至 2005 年底,共5 篇20 章68 节121 目及表,以附录殿后,全书约 75 万字。以大事记为经,篇章为纬,纵横结合,宏微相宜。本着服务当今、有益后世的要旨,着眼于榆中大教育范畴,实事求是,据事直书,古今贯通,探本求源。按照详今略古的原则,重点记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榆中教育的发展史实、曲折经历、历史教训和辉煌成就。榆中县教育志 编纂人员以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历史,研究现状,记述过程,揭示规律,充分挖掘利用旧志中有价值资料。编纂者做了大量艰苦的探索,保证了志书的质量,填补了榆中没有教育专业志的空白,为榆中县地方志丛书增添了一束奇葩。榆中县教育志 是榆中教育的资料文献,是兴县富民的重要工具,也是外界了解榆中的桥梁和窗口。由于编纂时间紧,任务重,书中错误缺漏不可避免,相信有识之士自会体察,也相信在未来续修中会加以解决。赘言为序。2006 年 12 月序三榆中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敬育昆榆中教育是榆中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自有人类生存,教育活动便与之相随。口耳相传生活知识、生产技能,便是原始的教育。榆中地处西北边陲,为古丝绸之路要道,历来兵家操戈,战乱不断,经济萧条,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金州判官傅梦臣设金州儒学,为榆中最早的官办教育。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学校的教化作用,官、私学渐有发展。清末废科举,兴学堂,革新教育,变通旧制,开辟了近代学校教育的先河。民国现代教育制度建立,小学教育进入渐盛时期。抗日战争期间建设后方,开发西北,给榆中教育的革新带来了机遇。各阶层民众渴求教育,力图摆脱愚昧,兴学热情高涨,但终因社会制度制约,经济落后、人才匮乏,教育落后状况难以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迎来了当代教育的春天。榆中各族人民及众多社会贤达、仁人志士、后继贤学,为榆中教育倾注了心血,做出了贡献,成绩前所未有。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标准化学校遍及全县,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步伐加快,榆中教育呈现出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势头。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启迪后人。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代代相传,从未间断。编纂榆中教育志 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酝酿十数载,历时六载,凝聚众多领导、专家、编辑人员的心血,备尝艰辛,终于成书。这是榆中教育史上的大事,也是全县教育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可喜可贺。此书承前启后,纵览古今,展现了榆中教育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它将有助于人们对榆中教育全貌的了解,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切实促进教育发展。在 榆中教育志 的编纂过程中,编纂者坚持科学发展观,力求准确、全面、真实地记述榆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书中所辑资料翔实,表述简练,为发展和振兴榆中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其功可表,其业可嘉。编纂中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也得到了县内外专家、学者的精心指导。喜逢志书出版,在此我谨代表教育局党委、局委会,向为此书提供宝贵史料、付出辛勤劳动及关心支持志书编纂出版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是为序。2011 年 3 月目录 1目录概述(1)大事记(7)第一篇各级各类教育第一章旧学(54)第一节社学义学私学(54)一、社学(54)二、义学(54)三、私学(55)第二节儒学(56)第三节书院(57)一、书院的教学与管理(57)二、书院简介(58)第二章学前教育(62)第一节园(班)设置与管理(62)一、幼儿园(62)二、小学附设学前班(63)三、园(班)管理(64)第二节教学(64)第三节幼儿卫生保健(64)第四节幼儿园选介(65)一、县办幼儿园(65)二、集体办幼儿园(66)三、个体办幼儿园(66)第三章小学教育(67)第一节小学堂和小学校的设置与管理(67)一、小学堂(67)二、小学校(68)第二节教学(72)一、学制、课程、教材(72)二、课堂教学(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