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编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_刘玮夏增亮马冬梅何蓉周梅编著.pdf
下载文档

ID:2337539

大小:10.19MB

页数:39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新编 英汉 理论 实践 刘玮 夏增亮 马冬梅 编著
前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国际往来的密切,科技交流的频繁,国内社会各领域对翻译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充分地掌握语言之间的互译方法,特别是英语和汉语之间的互译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理论与实践并重,语言知识与能力训练兼顾,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本书主要有以下特点:1.以英汉对比为主线,在词汇、句子、语篇段落和各类文体直至标点符号的使用等各个层面对两种语言异同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总结出翻译的具体方法。2.取材广泛,突出应用,强调翻译知识和理论,便于读者开卷有益。3.突破已有论著简单罗列翻译技巧和例句的做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展现了句子和翻译的不同层面。本书强调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希望会对外语学习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编者在编写本书时参阅了国内外有关资料并引述部分材料,其中也包括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特此向有关出版部门和相关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的具体分工如下:第一至第三章由刘玮、夏增亮和马冬梅编写,第四至第六章由夏增亮、何蓉编写,第七至第九章由刘玮、马冬梅和周梅编写,第十至第十二章由何蓉和周梅负责编写,本书的统稿由刘玮负责完成。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很多地方尚未完全体现编者的编写思想,书中疏漏与纰误,在所难免,恳请广大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目录第一章 绪!论(1)第一节翻译史简介/1第二节翻译理论简介/4第二章 翻译概!述(8)第三章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17)第一节 英汉语言对比/17第二节 英汉语言句式结构对比/22第三节 英汉文化差异对比与翻译/31第四节 英汉民族心理文化差异对比与翻译/35第四章 翻译技!巧(41)第一节 翻译技巧(一)加注/41第二节 翻译技巧(二)释义/44第三节 翻译技巧(三)增词/46第四节 翻译技巧(四)减词/49第五节 翻译技巧(五)转换/51第六节 翻译技巧(六)归化/56第七节 翻译技巧(七)切分与合并/58第五章 语词的翻!译(62)第一节 英汉词义的理解和选择/62第二节 词的引申/67第三节 词的增译和省译/69第四节 词的转换/74第六章 语句的翻!译(79)第一节 英语定语从句和汉语定语的翻译/79第二节 正说与反说的转换/82第三节 因果关系的替换/85第四节 长难句的翻译/87第七章 语篇的翻!译(91)第一节 英汉两种语篇的特点/91第二节 句际关系的衔接与翻译/94第三节 句际关系的连贯与翻译/99第四节 语篇的布局方式及翻译转换趋势/103第五节 文化语境的翻译/110第八章 语法与翻!译(116)第一节 数、格与翻译/117第二节 时态与翻译/120第九章 修辞与翻!译(123)第一节 修辞/123第二节 修辞与翻译/172第十章 文体与翻!译(176)第一节 科技文体的翻译/176第二节 新闻文体的翻译/180第三节 旅游文体的翻译/185第四节 广告文体的翻译/190第五节 法律文体的翻译/194第六节 文学文体的翻译/196第七节 公示语的翻译/200第八节 商务信用证的翻译/207第十一章 应用文的翻!译(212)第一节 商贸函电/212第二节 广告及说明书/214第三节 日常应用文/219第四节 其他应用文的翻译/224第十二章 机器翻!译(236)附录一:中国宴席菜名大!全(243)附录二:常用谚语英汉互译500!条(321)附录三:俚语翻译素!材(334)附录四:常用汉语典故翻!译(369)附录五:汉语职官体系名称与职官名称翻!译(375)参考书!目(383)第一章绪论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范存忠:“漫谈翻译”翻译理论与技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p.80),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谭载喜:奈达论翻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p.10)。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第一节翻译史简介人类古代的翻译活动大都与宗教的发展密切相关。西方的翻译是从翻译圣经开始的,而中国的翻译则始于佛经的翻译。在这点上两者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一、西方翻译史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曾经出现过五次高潮,其中前三次高潮均与圣经翻译以及基督教与穆斯林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主体。到了公元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翻译活动才逐渐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和文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翻译则不再仅限于宗教与文学,而是深入到科技、教育、艺术、商业、旅游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翻译不再只由少数学者独领风骚,而是发展成为一种颇具魅力的职业。人们不仅对翻译的科学、艺术和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讨,而且发展了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的利用大大减轻了翻译工作者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1第一次高潮(公元前3世纪中叶)这个时期最著名的翻译成就有两个:(1)希腊文旧约圣经 据说当时有72名学者用了72天时间把圣经从希伯来语翻译成希腊语,以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学习圣经的需要。(2)奥德赛拉丁语译本: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罗马文学家把荷马(Homer:about 9 BC,poet of An-cient Greece)的史诗奥德赛(Odyssey)译成了拉丁语,同时还有一大批希腊戏剧也被翻译成拉丁语。2第二次高潮(公元46世纪之间)西方翻译的这一次高潮与基督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期间圣经的各种译本相继问世,其中杰洛米(Jerome)翻译的圣经通用本(The Vulgate)最具权威性。他坚持“在不损害思想的前提下,应第一章绪论1新编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为读者所接受。3第三次高潮(公元1112世纪之间)这次翻译高潮持续了将近一百年时间。此间由于基督教徒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有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被译成拉丁语或希腊语作品被译成古叙利亚语。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频繁而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4第四次高潮(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这个时期的翻译活动深入到了宗教、思想、政治、哲学和文学等各个领域,译作的数量、质量和类别均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德国的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成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611年,英王詹姆士一世钦定的圣经钦定本(King James Version),以语言通俗、优美和流畅而闻名于世。圣经钦定本被视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文学家阿米欧用17年的时间翻译了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英国的查普曼则用18年时间翻译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5第五次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个时期的西方翻译有三个特点:(1)翻译不再仅限于宗教和文学领域,而是深入到了科技、教育、艺术、商业、旅游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翻译不再只由少数学者独领风骚,而是发展成为一个吸引人的职业。(3)人们不仅对翻译科学、翻译艺术和翻译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而且发展了机器翻译,利用人工智能来进行翻译,大大减轻了翻译者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二、中国翻译史中国的翻译也有大约两千多年历史。有记载的翻译活动始于西汉哀帝(公元前62年),当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来中国口传简短的佛经经句。东汉时期,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到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波斯人安世高来中国,翻译佛经达30多部。东晋时期在历史上称苻秦时代,译经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东晋前秦时朝廷设置了译场,由高僧释道安(313385)为译场主持。在他的监译下翻译了四阿含、阿毗昙等。后秦时则请印度高僧鸠摩罗什来中国译经。由此可见,中国的翻译活动是从佛经的翻译开始的。一些翻译界学者认为,中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经历了五次大高潮,即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和七十年代至今翻译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的时期。1两汉至唐宋的译经时期从两汉至唐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儒、道糅合。伴随着佛经的翻译入传,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对我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印度的医学、天文、算术 乃至语言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佛经翻译对于发生在我国的中西文化第一次大碰撞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还是以传播宗教为主。虽然在佛经译著中也夹带有少量描述外国科学知识的书籍,但不能说在我国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科学翻译活动。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翻译充其量只能是宗教翻译的附庸。两汉至唐宋时期一批著名的译者就翻译方法发表了不少论说,初步构筑了中国早期的翻译理论。例如,释道安主张直译,译文不增不减,只是在词序上作些调整;鸠摩罗什则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他们关于翻译方法的主张,对我国后来的翻译理论发生过持久的影响。比如清代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就可从这一时期的翻译方法的论说中找到渊源。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指的是: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1)鸠摩罗什(344413):东晋后秦高僧,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2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有人评论说,鸠摩罗什的译著“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说明在译文中仍然可见原作之神情。鸠摩罗什的译文为我国的文学翻译奠定了基础。(2)真谛:南北朝时,印度佛教学者真谛应梁武王之聘来到中国,译经达49部,其中摄大乘论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甚大。(3)玄奘(602664):唐高僧,俗称唐僧。贞观二年(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经,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唐代之后,译经在中国虽不曾中断,但规模均无法与唐代的盛况相比。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明代万历年间,徐光启与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标志着中国译著的方向性转变。以崇祯皇帝为代表的朝廷主要是出于修历的目的,对翻译西方历算书籍感兴趣。1629年 朝廷设立了历局,组织传教士与我国历算知晓人士系统编译数学和天文书籍。徐光启、李之藻和王征等有识之士,一方面自身喜爱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力图以科学 技术改变我国的经济状况。他们除了奉旨参与历局译书之外,还翻译了西方几何、测量、算学、农业、水利、机械及哲学等有关书籍。明末科学翻译活动启动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第二次大接触。明末科学翻译是中国少数有识之士企图冲破长期封建保守与夜郎自大的氛围,自觉睁眼看世界之始,不仅与西方传教士热衷传教的翻译目的不同,还不断面临保守官吏顽强的阻力。由于朝廷支持不够,译人不足,民间翻译出版机构尚未形成,致使当时已传入我国的一大批西方书籍未能得到译传,使我国错过了一次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极好机会。严格地说清初的科学翻译活动主要是围绕康熙皇帝的个人兴趣开展的。他利用传教士翻译了少量关于天文装置、历表及地理、数学等书籍。但这些译稿仅束之内廷高阁,对民间丝毫未产生影响。清初中国翻译唯一有影响者是薛凤祚。他与传教士穆尼阁合作,翻译了一些有关对数、天文和三角方面的书籍,使这些知识在民间得以及时传播。3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时期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