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道悟医
探究结合医学的哲理思维_周大勇编著
探究
结合
医学
哲理
思维
周大勇
编著
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循道悟医:探究结合医学的哲理思维/周大勇 编著/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1 0 I S B N 9 7 8-7-5 4 2 4-1 3 9 9-4 循道悟医 探究结合医学的哲理思维【作 者】周大勇编著【出版发行】兰州市: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1 0 【I S B N 号】9 7 8-7-5 4 2 4-1 3 9 9-4【页 数】2 9 1 【原书定价】2 8.6 0【主题词】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西医结合【中图法分类号】R2-031(医药、卫生中国医学中国 医学理论 中医现代化研究 中西医结合)【内容提要】本书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传统中医学发展 过程中融合“道”学理念和现代医学经典 论述互补的规律性,并从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和治未病等核心内容的丰富实践 中探究了结合医学的哲理思维。【参考文献格式】周大勇编著.循道悟医 探究结合医学的 哲理思维.兰州市:甘肃科学技术出版 社,2 0 1 0.内 容 提 要本书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传统中医学发展过程中融合“道”学理念和现代医学经典论述互补的规律性,并从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和治未病等核心内容的丰富实践中探究了结合医学的哲理思维。书中以生动的比喻,从传统理论的推导到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以格物致知的思维方式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或加深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病原理的认知。行文寓哲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不失为探究结合医学哲理思维的新颖之作。本书与2 0 0 5年版的 循证思维及其方法与实践 一书参读,堪称内容较为完善的论述,与其共为结合医学的“姊妹篇”,适合中西医药卫生人员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参考和借鉴。序周大勇主任医师,携其最近力作 循道悟医 探究结合医学的哲理思维,索序于余,并再三嘱余予以审稿。最近虽然较忙,因念及大勇主任医师在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勤奋工作和他已经做出的成绩,乃慨然应允,为之作序。浏览该书全稿,其新颖之学术观点、精辟之逻辑说理、清新流畅之语言文字,使我心胸为之一振,眼前为之一亮。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从哲学思维论证中医,中编从临床实践推陈中医,下编探讨中西医结合之思路,洋洋洒洒二十余万言,真可谓发前人之未发,述今人之未述,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领域内,可谓是一株奇葩。大勇同志现任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曾任会宁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及县中医院院长等职,早在3 0年前,还是余主编 中西医结合研究 刊物时,他便屡屡投稿,初露头角。1 5年前,余主办甘肃省中医主治医师提高班之时,他被选送参加了第二期学习班,并任该班班长,与余朝夕相处3个月。在学习班,他是一位勤奋好学的学生,后来由他主持的“乙型肝炎课题”,余任鉴定委员会主任,他的副高、正高级职称的晋升答辩,均曾由余主持。在长达三十年的交往中,大勇由一位有志、好学的青年人,已经成长为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成果累累、光照陇原的博学之士。而今他已年逾花甲,仍然勤奋钻研、笔耕不辍,继2 0 0 5年出版的 循证思维及其方法与实践 一书后,循道悟医 探究结合医学的哲理思维 是他的又一部重要论著,斯书行将问世,以此为序。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2 0 1 0年3月2 5日于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自 序是凡史学和科学史研究者的著书立说,总离不开与哲学的联系与皈依。哲学是智慧之学。在古希腊,哲学的原意是p h i l o s-o p h i a,即“爱智慧”。历经嬗变演化,现代人对哲学的权威定义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时代的精华(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缘于医学不是一般的科学技术,医学的深层次问题触及到人的生死这一根本问题,显然也属哲学问题。考查中国古代汗牛充栋的典籍,虽然没有哲学这个名词,而现代哲学所关注、研究的内容,在中国古代被称作“道”的研究。这种道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相对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哲学。由此衍生的传统中医研究中的中医哲学,是以中医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学科,是中医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从其学科属性上讲,中医哲学既是中国哲学的分支,又是医学哲学的分支。缘于中医学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哲学。从本质上看,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之上的。这一点可以从中医学采用的理论范畴上得以证实。因此可以说,不论是西方哲学、中国哲学,还是中医哲学,往往如同文化是多元的、多形态的一样,哲学乃至科学、医学,包括中医学,也都是多元的、多形态的而共存。值得欣慰的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得以数千年的繁衍昌盛,以中医为主流的传统医药学功不可没。然而有着辉煌成就的中国医药学因封建帝国与世界政治、文化的隔绝而鲜为世界医学界所了解,谅必也因此失去了与现代医学相互促进和融合的机会。自从西医传入中国以来,关于中西医的种种争辩就不绝于耳,各方对此莫衷一是。实际上争论的焦点就是对中医价值的认识。如果没有对祖国传统医学价值的深刻体悟,自然就难言扬弃。从“道”的角度考察,中、西医学在生命观、疾病观和医学观上各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各自的劣势。翻阅医学史,虽然人类已战胜了天花、鼠疫、霍乱、白喉等众多疾病,但疾病并没有消除。目前相继出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疯牛病、S AR S等新的疾病就是最好的例证。不仅如此,一些旧的传染病如肺结核、炭疽、流感也在一些地区死灰复燃或流行,时刻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可见,旧的疾病虽被治愈,但又会出现新的疾病,因为疾病是不断变化的,当病原体产生耐药性时,新的病种也随之产生,这又是人类免疫系统无法抵御的,于是疾病又会再次威胁人类健康。当人类机体产生抗体或是发明的新药可以杀死大部分病原体时,一小部分病原体产生了耐药性,形成新型变异进化的病原体,如新型甲型H 1 N 1流行性感冒的流行。这些说明疾病是一种永恒的存在,与人类相伴相生。可以说,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不断与疾病斗争的历史。相应于上述论点,正如非典型传染性肺炎的S A R S病毒之所以能够引起疾病,就是因为这种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变异进化的病毒,它不能被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从而能够通过D NA基因复制系统来复制。缘此机体的免疫系统和病毒之间就展开长时间的斗争。当我们的身体痊愈后再一次遇到S AR S病毒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主动识别,迅速发起排斥反应将其消灭。这就是为什么医生把痊愈了的病人血清注射给S AR S患者能迅速治愈疾病的道理。在与S A R S病毒的抗争当中,人类从对它的无知到发现它的发病机制再到研制出疫苗,证实了人类与疾病的斗争是无止境的这样一个道理。医学也正是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完善的。再如甲型H 1 N 1流感,由于病毒变异的原因,以往的抗病毒药物就显得力不从心,反而从现代模糊数学和整体涌现性的理念用中医药清热解毒的治则倒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故而在预防和治疗上达到其“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效应。这显然是现代医学所不能媲美的。古代医学受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认识水平肤浅的影响,不可能以实证(如循证医学)的方法揭示生命和疾病过程的内在联系,人类只能“顺乎自然”,遵从自然的“命令”以保全自己,在疾病侵袭面前,没有与之抗衡的主动性。但从“道”而悟,中医认为生命是宇宙的一部分,生命的运动和宇宙的运转遵循同样的法则 天人合一。这种理念是中医的理论基础。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疾病是生命自身运动的过程,而非生命的敌对方。又缘于“道”从佛学的角度还可诠释为“方法学”的内涵。故而站在时代的潮头重估中医,我们可以看到,祖先们把医学并不当作简单的治病,而是对生命体的调节,达到动态平衡,保持生命过程的和谐,这种和谐表现为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人体与精神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它反映了中国人在把握人与自然关系上的高度智慧和逻辑思维指导下的灵契所在。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当人类已经能够将视觉深入到细胞、分子乃至更微观的层面,征服越来越多疾病的同时,医学与它最初的目标 “生理上的治愈与精神上的慰藉”(韩启德:医学史对我们的拷问)的发展方向似乎渐行渐远。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让医学有了独立的价值,并使这种价值不断强化。但人的存在却被不断地忽略和解构。英国史学家汤因比1 9 7 4年在 人类与大地母亲 中的诘责就令人振聋发聩:“人类精神方面的不健全已经给社会进步造成障碍,因此也给技术造成障碍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她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同样的,技术至上,忽视人文也会让现代医学进入死胡同。当冷漠取代温情,当交流变得奢侈,当诊疗成为流水线上机械的重复,过度的检查和治疗现象,使得医学也就退化成被药物和仪器所役使的工具,使得迷失在技术和市场迷雾中的当代医学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原本是从哪里出发。这种现象验证了美国临床医学之父奥斯勒(1 8 4 91 9 1 9)1 0 0年前曾敏锐指出的近代医学的三大精神困境:一是历史洞察的贫乏;二是科学与人文的断裂;三是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这些显然依旧困扰着我国的医学界,可以默认,也是中国现代医学在人文自觉方面的一次历史性“踏空”。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两股浪潮的激荡之下,今天的传统医学面临着不可回避的窘迫境地,中国传统医学在当今医学系统中究竟如何定位,应该沿什么方向和途径发展?是在抱残守缺中沉沦,还是在融合创新中涅槃?从现实来看,这是一个亟待澄清的“道”学问题。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是善于传承和发展自己优秀的主流文化的。我们首先要清楚的是,西医和中医的区别不是简单的新旧之别,更不是先进与落后能一言以蔽之的,他们是两种文化、两种哲学的差别。从多元论的思维去传承、融合、创新、发展,不妨为医道发展的方向。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不揣愚陋,欲集己4 0年医学之经历,本循道悟医之思维,就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点滴体会祈教于同仁,以抛砖引玉。值此,权作为本书之自序。目 录上编 哲理思维篇第一篇 从“用夏变夷”说起第二篇 基于太极象数思维的中医整体观第三篇 辨证论治的独特优势需科学发挥第四篇“治未病”特色思想与实践补遗第五篇 对近现代否定中医科学性的历史回顾与据理捍卫第六篇 中医特色的科学与文化属性第七篇 医生的人文素养与医学发展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呼唤第八篇 诺贝尔奖与木桶效应的思考第九篇 探究结合医学的哲理思维中编 格物致知篇第一篇 大黄与黄连“反佐之法”治胃脘痞闷感之胃炎第二篇“揭其被,开其窗”仿法治疗治疗肝病内伤发热第三篇 吴茱萸汤“拨乱反正”治肝病呕利头痛证第四篇 麻黄附子“拔帜先登”治阳虚外感缠绵不愈证第五篇 附子真武“固守社稷”治老年风寒外感、四肢厥冷伴水肿病症第六篇 茵陈五苓“予病邪以出路”治黄疸型肝炎第七篇 小陷胸汤“釜底抽薪”之意辨治温热病并肺心病早期病变第八篇 大青龙汤加味“清内攘外”治表虚内热之顽固性咳嗽第九篇 养阴清肺汤化裁“沃焦救焚”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腺炎合并菌毒血症第十篇 增液汤加减“增水行舟”治老年人肠燥性便秘第十一篇 小柴胡汤“和解”调理躯体化障碍诸病症及证候第十二篇 急性肝炎恢复期“闭门留寇”致病情迁延不愈诸因说第十三篇 辨证论治中取用“提壶揭盖”法辅助治疗肝硬化腹水第十四篇 肝病治疗中“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中医“治未病”观察举例第十五篇 从模糊数学看中医“清瘟败毒”药抗病毒的“不测准”与科学性下编 思维论证篇第一篇 基层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探讨第二篇 中毒型菌痢致皮质盲二例第三篇 对抗结核化疗所致药源性肝炎的中药同步治疗探讨第四篇 内经“怒狂”与“夺食”之我见第五篇 谈谈学习中西医结合十六字方针的体会第六篇 甘肃地产中药材种植发展与退耕还林还草资源互补发展的思路探讨第七篇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及亮点展望第八篇“肝肾同治”与活血化瘀在肝病诊治中协同增效作用的探讨第九篇 对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与创新发展的研究与思考第十篇 略论“结合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