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邦才君_王秀华著.pdf
下载文档

ID:2337479

大小:1.53MB

页数:14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忆邦才君 王秀华著
目 录序(1)忆邦才君王秀华(4)西江月 永恒的怀念王秀华(12)父亲对我的影响邹 斌(14)父亲王 芳(20)往事的回忆 纪念我的哥哥病逝一周年邹 刚(27)冬月的怀念邹业明(55)在邹邦才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上代表亲属致辞鲍家全(59)我对舅舅的印象鲍 峰(61)悼念诗词班同学邹邦才舒天煌(65)悼邹老孙禹华(66)哀悼邹邦才学友郭 南(67)在邹邦才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上的讲话 芜湖市信息工程学校(68)邹邦才同志年谱(70)邹邦才同志生前诗作(72)诗词索引(134)序邹邦才君不幸辞世,使我和家人悲恸万分。我和他近四十年朝夕相处,一旦永别,伤痛之情难抑。我提出将他生前所写诗稿和数篇家人及亲友所撰回忆文章汇编成册以作纪念,幸得大家支持。邦才君 1932 年 12 月 26 日诞生于和县石杨邹坂村,年幼时家境贫寒,少年丧母,青年丧父,弟妹尚小。身为长兄,他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历经坎坷,屡遭磨难。他早年曾在芜湖市一中、市联盟化肥厂、百花剧场、十六中、十一中任职,后在市二十中学长期担任政治教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时政教育。他严于律己,勤奋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一届届学生。自 1994 年 2 月退休后,虽多种疾病缠身,他始终不放松学习,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听新闻,关心国内外大事。1999 年 9 月,他进入芜湖市老年大学诗词研究1班学习,幸遇安师大退休教授浦经洲先生执教,学习热情高涨,吟诗填词,乐此不疲,直至终年。每次听课,他带着病体,手拄拐杖,风雨无阻。这种学习精神受到任课教师和同窗诗友的热情赞扬。被评为校优秀学员。但他并不满足。在 1999年 10 月至 2002 年 12 月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孜孜不倦,笔耕不止,先后创作了 140 首诗、44 篇词。虽没有华丽的词藻,但饱含着真情实感;虽不是浓醇厚酿,却如同一冽清泉。字字有情愫,句句扣心声。在诗中,他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发出由衷的赞颂;对家乡的一往情深也充溢其间,故土的山水总让他魂绕梦牵;对芜湖日新月异的变化更觉喜悦与自豪,他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生活了整整五十年的这片土地。今年春节过后,我在与女儿芳芳、外甥家全、鲍峰商量后决定把他的诗词作品汇辑付梓。因为是遗作,不予删减,全部按写作顺序、分诗与词两部分进行编排,并汇同所在学校领导在追悼会上的讲话、诗友的挽诗、家人的怀念文章、相关的照片等一并刊印成册。遗憾的是,在三十多年教学生涯中,他花费了很多心血参与编著的教材及大量的备课教案家人均无从查找,留下一段空白。汇编此纪念册目的,一是对邦才君的缅怀,寄托我们不尽的哀思;二是希望同辈及晚辈能从中感受到他的崇高的品质和无私的情怀,将其作为宝贵2的精神财富加以继承和发扬,学习更努力,工作更出色,家庭更和睦,相互更关心。邦才君若有灵知,也将含笑九泉了。邦才君逝世的噩耗传出,浦经洲教授、诗词班班长舒天煌同志及诗友郭南、孙禹华女士先后作了挽诗,在此谨表感谢。王秀华2003 年 5 月 24 日3忆邦才君王秀华 2002 年 12 月 23 日凌晨 4 点 30 分,是我永远难忘的时刻,邦才君带着对生活、对家人的无限眷恋匆匆地离别了人世。数月来,我承受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几次提笔想写点文字以寄托哀思,却总是被止不住的泪水打断,难以成篇。我和邦才君从认识、成家到生离死别近四十年。四十年来,我们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有矛盾与争吵,也有和谐与关爱;曾患难与共,也曾分享幸福与欢乐。往事像挥之不去的影子,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就像发生在昨天。邦才君待人真诚,勇挑家庭重担。一件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却能彰显他无私的品质。我们刚成家时,没有自己的住房,他在裕溪口十六中教 书,住 集体宿舍,我仍 住在娘家。直 到1969 年他调至市十一中任教,才分到一间十八平米住房,当时长子邹斌已有四五岁,1971 年女儿出生了,一家四口人就挤在这么一间房子里。4由于我多年担任银行基层负责人,工作忙,下班迟,他将家务活都承担下来了,支持我全心工作。那时条件艰苦,做饭、烧水、炒菜全靠一个小煤基炉,一旦炉子熄火,他总是卷起袖子忙着生炉子,还让我们别着急。常年累月,毫无怨言。邻居们常夸他勤快、闲不住,称他是“模范丈夫”。我两次做月子,他都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小斌出世时,他还在裕溪口上班,每周末回家时总拎着一篮子鸡蛋,他说那边鸡蛋既新鲜又便宜。隔江渡水的,他也不怕人挤、不嫌麻烦。小芳出世时。市场供应还是不行,凭票买来的都是冻肉、冻蛋,他三天两头地跑十多里地到市郊买新鲜的猪肉、鸡蛋。我的身体恢复很快,体质比生孩子前还好些,这与邦才的不辞劳苦是分不开的。邦才比我大十多岁,他不仅在生活上照顾我,在政治上要求我进步,还经常指出我的缺点,说我讲话不注意分寸,好信口开河,教我如何待人接物而我总是嫌他罗嗦、嘴碎,说他有职业病,老把我当做学生待。可如今,我再想听也没有机会了。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他一贯主张严管,时常鞭策子女努力学习;他深知身教重于言教,处处以身作则,鼓励他们好好做人;他从不把对子女的牵挂挂在嘴边,却用他特有的方式表达他的父爱。我们俩那 时工资 低,且 两边 家庭 都有 负担,1986 年之前,在单位的储金会一直欠债。他平时节5衣缩食,但只要是学习费用,再困难也不为难孩子。记得有一年快过春节了,我们却没钱购年货。储金会规定前债不清,后债不借,亲戚朋友们也生活困难,邦才想总得给孩子们买点荤菜过年吧,便硬着头皮向一名家中经济条件较好且平时来往密切的学生借二十块钱,并说一发工资就还。那个学生当时满口答应,没想到一去便再无消息。这件事对邦才打击很大,心里一直难受了很多年。每每提及此事,一是忆起往日窘迫,竟顾不得尊严;二是觉得孩子从小缺少营养,虽想给他们改善生活,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以此教育子女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居安思危,不要今朝有酒今朝醉。邦才不仅对子女,对众多的侄子(女)也经常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和他们谈心,希望他们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力求全面发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1976 年,我们从十一中搬到二十中学,住房有二十八平米,比以前改善多了,这期间,有件事让我至今难忘。石杨邹坂村的邦义大哥及几位堂兄弟,他们从芜湖县清水镇购了几头牛,到芜湖时已近傍晚,打算次日乘船回和县。这事在农村很平常,可撂在学校里就麻烦大了,邦才既担心牛饿坏了,又担心学生好奇捉弄牛被牛踩伤了无法向学校交待。他首先安排几位堂兄弟在操场上看牛,嘱咐他们不能让6学生靠近 城里学生看到牛高兴得不得了,这个摸牛背那个拽尾巴,牛一旦发怒,后果不堪设想。他想人所想,急人所急,晚饭后,又忙带着两位堂兄弟借了板车去四合山方向购稻草喂牛,来回三四十里路程。那时,他可是刚动过大手术的人啊。直到第二天上午,把人和牛都平安地送上船后,我和他在学校的操场上忙着清运牛粪,将操场打扫干净后,才舒了一口气。1986 年,我继父患食道癌住弋矶山医院化疗,邦才不顾自己已病魔缠身,多方面照顾他,给了老人临终的关怀。1992 年我胞妹患胃癌住院开刀期间,他每天在家烧好营养饭菜由我和妹夫轮流送到医院去,直到妹妹出院。亲戚们不管谁家有困难,他都尽全力帮助。邦才君不仅对亲人们倾注了无私的真情,对工作同样是满腔热忱,对学生更是情深谊厚。在市二十中学曾负责学校的保卫工作,这期间,他秉公办事,铁面无私,忍辱负重。不怕得罪人,不怕打击报复,被芜湖市教育局授于安全保卫先进个人。1981 年暑假,学校委派他参加批改高考试卷。时值盛夏酷暑,虽环境简陋,他仍然一丝不苟,认真批阅。当年高考录取率仅为 4%,他在家对我说:“学生十几年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往往仅差一分、两分就落榜,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一辈子,凡经我手7的政治试卷我都认真批阅,公正打分,决不能由于我的疏忽而误了考生的前途。”过度的脑力和体力消耗导致了心肌梗塞突发,险些送命。尽管如此,他对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无怨无悔,常引以为荣,说“值得”。邦才对学生特别是家境困难的学生尤为关心。他在十六中担任班主任时,常为贫困学生申请助学金,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帮助他们,几十年来,这些学生依然记得他,一直和他保持联系,每到节假日,学生们常来看望他,我不止一次地听到李国英、丁同保、季永友等学生说,邹老师不仅是他们的老师,也是兄长和朋友,在他们读书最艰难的时候,是邹老师帮助、鼓励他们完成学业。“邹老师可是我们的恩人啊!”一批批学生走出了校门,有的继续深造,有的走向工作岗位。得知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绩时,他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取得了成绩一样,为他们高兴,为他们祝福。最令人佩服的是邦才君与疾病作斗争的顽强毅力和无畏精神。1970 年他胃穿孔急性发作,倒在讲台上,几名教师急忙雇了一辆三轮车送到市二院抢救,胃切除了五分之四,总算脱险。1981 年,心肌梗塞,在市一院又闯过了鬼门关,出院时主治医生嘱咐:回家好好休养,把烟酒戒了,还能再活两年。那年正赶上小斌高考,小芳小学还没毕业,邦才深8感肩上的担子重。他戒了烟酒,坚持服药、打针、吊水,身上被扎了难以计数的针眼,可他总是咬紧牙关不哼一声。1991 年冬天下大雪,地上路滑,他出门没走多远就摔了一跤,跌断了股骨,在床上躺了40 多天,不能下地。1998 年他又遇车祸,被一辆摩托车撞断了脊椎骨,他同情车手是下岗工人,谋生不容易,未向其索赔。同病房的病友都深受感动,连称:“好人啊!好人!”曾听他说,年轻时还患过肺结核、胸膜炎、半身不遂。唉!病痛已将他折磨得越来越虚弱了。有时他跟我说,浑身难受,没有一处舒服。就是这样一副身板,他始终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病魔。据世界卫生组织 70 年代发布的资料,做过胃切除手术的人最多能再活 25 年,他活了 31 年;1981 年,一院医生断言,如果休养得好,可再活两年,他活了 21 年。下断言的医生多年后在老年大学遇到他时简直难以置信。生命的奇迹源于他与疾病作斗争的顽强毅力和面对生死的坦然态度。他常说;“我这一身病,能活到六十岁够本,活到七十岁就赚了,八十岁根本不指望。”随着岁月的推移和年龄不断增加,我们俩脾气越来越小,距离越来越近,相互间交流也越来越多了。1994 年他退休了,我仍在上班。我问他一个人9在家习惯吗?退休后有什么打算、想法?有没有需要我帮忙的事?他说:“我有三个愿望一直搁在心里。一是想到北京看看,作为一个中国人,又教了几十年政治课,一直没机会拜访首都,深感遗憾。如果能到北京,我爬也要爬上长城,毛主席在诗中说过 不到长城非好汉。第二个愿望是想到江苏灌南看看邦富(邹刚)一家的生活状况,虽然只有一天路程,但一趟没去过,心中总记挂着。三是想到上海看看小斌的工作单位。去时,把在上海的平子、业明约来见见面。我这个破身体,一人出门,路上没人照应怕不行”我听后非常感动,从不轻易请假的我立即向领导请了一个月事假。他退休后的三个愿望全部实现了。邦才在 65 岁之前,每隔一两年都要回趟老家。一是走亲戚,二是祭祖坟。每年的除夕吃年夜饭时,总记着在餐桌上给祖先摆上筷子、酒杯,以示怀念。还时常教育子女根从何处来,人不能忘本。近几年,他身体弱了,时常打电话邀请老家的亲友来芜湖观光,见到他们总是分外高兴。1997 年,我们可爱的小外孙滴滴出世了,邦才感到生命有了延续,享受着天伦之乐。小外孙长到10 个月的时候,开始呀呀学语,一天,滴滴坐在学步车中,见到他突然叫了一声“公”,乐得他像个小孩,兴奋地到处讲,以后一提到就得意得要命。如今,子女都独立了,我们经济条件也较以前01好多了,去年又搬了新家,住房宽敞了。我们多想让他再享几年福啊,虽然心里知道自然规律人力无法抗拒,但我们多希望能再次出现奇迹啊!。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近几年写的诗稿都按时间顺序整理、归类了,一些简单的衣物也都整理过、井井有条地存放着。难道他已预感到生命的终结,只是不愿让家人过多地伤心吗?每当家中剩下我独自一人时,便显得空荡荡的,内心也更感到孤寂了。只有真正失去时,才更懂得珍贵。邦才君,这辈子与你共筑这个家,我知足了。你远去后,一双儿女都非常孝顺,众亲友也给予我极大的安慰。我将永远带着对你的思念,坚强地生活下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