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刑事
政策研究
刘慧明
屈耀伦
凌翔著
责任编辑:肖林霞装帧设计:王林强刑事政策研究刘慧明屈耀伦凌翔著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730030兰州市读者大道 568 号)兰州大众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印刷开本 710 毫米1020 毫米 1/16印张 21.75插页 2字数 390 千2012 年 10 月第 1 版2012 年 10 月第 1 次印刷印数:1500ISBN 978-7-226-04361-5定价:48.00 元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刑事政策研究/刘慧明、屈耀伦、凌翔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10ISBN 978-7-226-04361-5.刑.刘 屈 凌.刑事政策研究中国.D924.04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2)第 231892 号目录目录CONTENTS第一章刑事政策理论基础之阐!释001第一节刑事政策的概!念001第二节刑事政策的结!构020第三节刑事政策的功!能027第二章刑事政策价值目标之定!位033第一节刑事政策的指导思!想033第二节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038第三章刑事政策制定因素之蠡!测050第一节社会经济政治因!素050第二节犯罪及犯罪人因!素062第三节理论学说的影!响076第四章刑事政策与刑罚关系之考!辨080第一节刑罚目的的二元构!建080第二节刑事政策与刑罚目!的088第三节我国刑罚的功!效091第四节刑事政策与刑!罚098第五章西方国家刑事政策之探!微115第一节西方国家刑事政策的流!变115第二节西方国家刑事政策主要思!想127第六章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省!察157第一节检察实践视阈下的宽严进!路158第二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价值认知及抉!择165第三节刑事和解制度之构!架171001第四节社区矫正路径探!寻183第五节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检!视193第六节和谐视野中刑事政策的法治边!界201第七章民族刑事政策之述!评209第一节民族刑事政策概!述209第二节“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的内涵及适!用213第三节“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的发展与完!善227第四节“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的法律!化231第八章刑事政策走向之展!望239第一节刑事政策与非犯罪化及非刑罚!化239第二节刑法的刑事政策化和刑事政策的法治!化264第三节刑事一体化的构!造300第四节刑事政策语境中的行刑社会!化313第五节刑事政策利导下的自由!刑321参考文!献331后!记341002第一章刑事政策理论基础之阐释第一节 刑事政策的概念一、刑事政策概念之举要何谓刑事政策?迄今为止,学界对此问题见仁见智,看法迥异,分歧丛生。诚如储槐植教授所言:“可以这样认为,至今几乎所有关于刑事政策的著述,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刑事政策定义。”兹撮要述之。首次明确而系统地提出刑事政策概念的德国刑法学者费尔巴哈认为:“刑事政策是国家据以与犯罪作斗争的惩罚措施的总和,是刑法的辅助知识”和“立法国家的智慧。”德国刑法学家克兰斯洛德认为:“刑事政策是立法者为了预防、阻止犯罪,保护公民自然权利并根据各个国家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措施。”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认为:“刑事政策是国家和社会据以与犯罪作斗争的原则的总和。”德国刑法学家希泊尔认为:“刑事政策者,系由目的储槐植.刑事政策:犯罪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和司法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1999(5).法 米海依尔 戴尔玛斯 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M.卢建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转引自卢建平社会防卫思想.载高铭暄,赵秉志.刑法论丛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34.杨春洗.刑事政策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l994.4.第一章刑事政策理论基础之阐释001合理性之立场以观察刑事法之效果之谓也。”法国学者马克 安赛尔认为:“刑事政策是由社会,实际上也就是说由立法者和法官在认定法律所惩罚的犯罪,保护高尚公民时所作的选择。”法国学者米海依尔 戴尔玛斯 马蒂认为:“刑事政策就是社会整体据以组织对犯罪现象反应的方法的总和,因而是不同社会控制形式的理论与实践。”日本学者藤木英雄认为:“刑事政策系以犯罪之镇压、防止为目的之公私组织之活动。”日本学者田中政义认为:“刑事政策系国家、自治团体抑民间团体,籍刑罚或类似刑罚之方法或制度,以达直接防止犯罪与矫正犯罪为目的,更且为排除因犯罪所生之社会的恶害,考究其手段与方式,对犯罪实施斗争之谓。”日本学者大谷实认为:“刑事政策,是指以国家机关为主体的,以防止犯罪为中心的维护社会秩序的活动的整体。”甘雨沛教授认为:“刑事政策是国家或社会团体对犯罪、犯罪者以及犯罪诸现象,根据以镇压、压制或抑制和预防犯罪为目的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有指导意义的活动或措施。”王学沛先生认为:“我国的刑事政策应该定义为:国家专门同犯罪作斗争而制定和运用的策略和手段。”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 著者认为:“刑事政策是运用刑法武器同犯罪作斗争的策略、方针、原则,是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工作的灵魂。”刑事法学大辞书 著者认为:“刑事政策是指根据犯罪变化,运用刑罚制度及有关制度,有效地同犯罪作斗争,以期实现抑制和预防犯罪之目的的策略、方针、措施和原则。”谢瑞智.刑事政策原论M.台北:台北文笙书局,1978.4.法 马克 安赛尔.新刑法理论M.卢建平译.香港: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l989.12.法 米海依尔 戴尔玛斯 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M.卢建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谢瑞智.刑事政策原论M.台北.台北文笙书局,1978.6.谢瑞智.刑事政策原论M.台北.台北文笙书局,1978.6.日 大谷实.刑事政策学M.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4.甘雨沛,何鹏外国刑法学(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74.王学沛.刑事政策学刍议J.法学季刊,l987(4).高铭暄,王作富.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l988.67.杨春洗,高铭暄,马克昌,余叔通.刑事法学大辞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l990.578.002何秉松教授认为,我国刑事政策就其最狭义而言,“即指我国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基本刑事政策。”周振想教授认为:“我国的刑事政策是党为了指导国家创制与实施刑事法律的活动而制定的政策,是国家机关为进行刑事法律的活动而制定的政策,是国家机关进行刑事立法与司法等项活动所遵循的准则”。“从内容上看,是以指导犯罪的认定与刑罚的适用为出发点,以预防犯罪为归属的,实质上它指的即是党为了指导国家同犯罪作斗争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中国刑事政策学 著者认为:我国的刑事政策“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民主政权,为了预防犯罪,减少犯罪,以至消灭犯罪,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一定时期的形势,而制定的与犯罪进行有效斗争的指导方针和对策”。杨春洗教授认为:“刑事政策是国家或执政党依据犯罪态势对犯罪行为和犯罪人运用刑罚和有关措施以期有效地实现惩罚和预防犯罪的方略。”“我国的刑事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为有效地惩罚和预防犯罪,依据我国的犯罪状况和犯罪产生的原因而确定的,对犯罪行为和犯罪人,区别不同情况,运用刑罚或其他处遇手段的行动准则和方略。”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 著者认为:“刑事政策和策略,简略来说就是一个国家在同犯罪作斗争中,根据犯罪的实际状况和趋势,运用刑罚和其他一系列抗制犯罪的制度,为达到有效抑制和预防犯罪的目的,所提出的方针、准则、决策和方法等。”“目前在我国,刑事政策和策略是党和国家制定的,或者政法机关制定并经党和国家肯定、推行的运用刑事法律武器同犯罪作斗争的一系列方针、措施、政策、办法的总和。”曲新久教授认为:“刑事政策是国家基于预防犯罪、控制犯罪以保障自由、维持秩序、实现正义的目的而制定、实施的准则、策略、方针、计划以及具体措施的总称。”何秉松.我国的犯罪趋势、原因与刑事政策J.政法论坛1989(6).周振想.论刑事政策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1).马克昌.中国刑事政策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l992.5.杨春洗.刑事政策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l994.7.155.肖扬.中国刑事政策和策略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2-3.曲新久.刑事政策之概念界定与学科建构J.法学,2004(2).第一章刑事政策理论基础之阐释003刘仁文教授认为:“刑事政策是指代表国家权力机关的公共机构为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围绕预防、控制和惩治犯罪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以及对因此而牵涉到的犯罪嫌疑人、犯罪人和被害人所采取的态度。陈忠林教授认为:“一般来说,刑事政策这个名词可以有两个含义:一是普遍意义的,即国家处理犯罪与其他社会问题的关系的基本方略;二是专门意义的,即国家指导刑事法律制定、适用和执行的基本指针。这二者之间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正确制定、适用执行刑事法律,必须以正确处理犯罪与其他社会问题的关系为前提。目前成为我国刑法学界讨论热点的宽严相济的政策,属于后一种意义上的刑事政策,这样的刑事政策实际上是前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刑事政策的组成部分。”中外学者的上述刑事政策定义,在以下几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或不同:第一,刑事政策的主体范围怎样?刑事政策的主体是国家、国家机关,亦或包括社会(团体),还是应当将刑事政策的主体定义为社会整体?如果将社会整体作为刑事政策的主体,那么除了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外,公民个人是否属于刑事政策的主体?第二,刑事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是单纯为了预防、控制和惩治犯罪,还是也包括对犯罪嫌疑人和犯罪人的权利保障?抑或有更高层次的目的?犯罪的预防、控制、消灭、减少、镇压、抑制的含义怎样?刑事政策的目的在上述目标之间如何选择?选择的根据是什么?它们同维护社会秩序关系怎样?第三,刑事政策的手段怎样?是限定在刑罚范围内,还是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如果扩展的话,扩展的范围如何?是扩展到与刑罚制度相联系的有关制度如保安处分等,还是扩展到能够抑制犯罪的所有手段、措施、制度?第四,刑事政策限定在怎样的领域内?是仅仅限于立法领域,还是包括司法领域?是仅仅限于刑事法律领域,还是应当扩展到社会政策领域?以怎样的标准进行限定?第五,刑事政策概念的中心词如何表述?刑事政策的中心词是准则、原则,还是指针、方略、策略、措施、方法、办法、活动或者别的什么?这些中心词的刘仁文.论刑事政策的概念与范围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1).陈忠林.德主刑辅、构建和谐社会J.法学,2007(1):14-16.004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如何?从以上学者对刑事政策定义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刑事政策的目的日趋明确。打击犯罪、预防犯罪,主要目的是预防犯罪,这是中外学者的共识。第二,刑事政策的手段向多样化发展。由单一的刑罚手段到刑罚与保安处分的双重手段,逐渐发展到刑罚手段、非刑罚的、非惩罚性的、非国家的打击与预防犯罪的对策的多样化手段体系。中外学者对手段存在分歧。第三,刑事政策的主体趋向多元化。手段的多样化引发主体的多元化。由单一的实施刑罚权的国家主体,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共同参与的打击与预防犯罪的多元化主体。对此学者们持不同意见。第四,刑事政策的对象日趋有针对性。刑事政策的目的预防犯罪日益明确,为预防犯罪而采取的手段日趋多样化,预防犯罪的对象也必然发生变化。报应主义以惩罚犯罪行为为本能的反应。目的主义以教育犯罪人、预防犯罪为目的而创立刑事政策,但二者都没有超越刑法规范内的犯罪之行为。随着社会防卫思想的发展,预防犯罪的范围必然扩大,由犯罪扩展成为“犯罪现象”,“包括一切不符合规范的犯罪行为或越轨行为”,即犯罪行为、违法行为、越轨行为。这方面学者亦有异议。如李卫红教授认为,刑事政策就是国家社会以人道主义为宗旨对已然犯罪人的被动反应,是战略的宏观的和战术的微观的处置措施。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划分为未然犯罪和已然犯罪。前者是指尚未实施的犯罪,后者是指已经实施的犯罪。对于未经实施的犯罪,刑事政策解决不了,它是犯罪学所研究的范畴,刑事政策只能是针对已然的犯罪,即行为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以后,该对其进行怎样的处置,这是刑事政策所要解决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