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中语文
课后
作业
10
中国
解析
人教版
必修
课后作业10 谈中国诗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1-3题。
美术作品中蕴蓄了丰厚的情感因素,美术教育更不能缺乏情感的贯注。( )。技艺高超的作品只有凝聚了深厚情感,才能成为________。吴冠中在《春如线》中把一串抽象的点线化作对雪泥鸿爪的感悟,用一支画笔耕耘着人生之路。我们若凝视梵高的《星夜》中那平静村庄之上极度变形的星空,便能领悟这就是生命的烦躁与不安让艺术进入________的境界。王国维提出,应该以无功利的审美教育代替功利主义教育。然而当下的美育虽________,却成了升学的利器,缺乏情感和趣味。过度的艺术技能培养把人与审美的自然关系斩断了,使人丧失了思考美、研究美的能力,这样必定会与美育的本质________。人们进行审美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美术教育中情感的贯注不仅培养了人感受美、表现美,还能让人获得人格的成长、道德的成熟。正如孔子把教育视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过程,“陶冶”人的美育能在整体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认识美、研究美的基础是情感,两者不可偏废
B.认识美、研究美的基础是情感,没有情感则无以言美感
C.情感是认识美、研究美的基础,没有情感则无以言美感
D.情感是认识美、研究美的基础,拥有情感就能获得美感
解析:前半句“美术教育更不能缺乏情感的贯注”分析,承接上文对象——情感分析,排除A项、B项。D项,“拥有情感就能获得美感”逻辑关系错误。故选C。
答案:C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吉光凤羽 登堂入室 甚嚣尘上 分道扬镳
B.黄钟瓦缶 别有天地 风靡一时 分道扬镳
C.吉光凤羽 别有天地 风靡一时 南辕北辙
D.黄钟瓦缶 登堂入室 甚嚣尘上 南辕北辙
解析:吉光凤羽:比喻艺术珍品。黄钟瓦缶:指高雅优秀的和庸俗低劣的,也指贤才与庸才。结合“作品只有凝聚了深厚情感”分析可知,选用“吉光凤羽”。登堂入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水平,亦比喻学问深得师传。别有天地: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这里强调绘画因情感因素可以达到极高境界,而不是学问有了进步,选用“别有天地”。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含贬义)。结合语境内容分析,选用“风靡一时”。分道扬镳: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结合“使人丧失了思考美、研究美的能力,这样必定会与美育的本质”分析可知,选用“南辕北辙”。故选C。
答案: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美术教育中情感的贯注培养了人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还能让人获得人格的成长、道德的成熟。
B.美术教育中情感的贯注不仅能让人获得人格的成长、道德的成熟,还培养了人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C.不仅美术教育中情感的贯注能让人获得人格的成长、道德的成熟,还培养了人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D.美术教育中情感的贯注不仅培养了人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还能让人获得人格的成长、道德的成熟。
解析:A项、C项,主语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B项,分句语序错误,不仅……还,在逻辑上是递进关系。故选D。
答案:D
4.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学校开学典礼上的发言稿的节选,其中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
带着对暑假生活的美好记忆,我们又回到了宁静的校园。对亲爱的同学来说,今天是我们辉煌的成长历程中一个新起点;对尊敬的老师来说,今天是大家又一段美好事业的开始;对可亲的学校来说,它所引领的,将是我们中学灿烂的每一天!我代表学校对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长期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对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我们又一次开始新的征程。
解析:此题主要是对应用文“发言稿”语言表达的辨识,注意发言人的身份的得体,注意称呼的得当。例如:“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改为“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此处属于人称使用的错误。“我代表学校”说话人身份是学生,所以不能代表学校。
答案:①“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改为“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②“带着对暑假生活的美好记忆”前加问候语,如“大家好!”;③“辉煌的成长历程”改为“成长历程”;④“大家”改为“您(们)”;⑤“代表学校”改为“代表全体同学”。
5.下面一段话是形容钱钟书淡泊名利、潜心学术的,请续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不少于30个字。
国外重金礼聘讲学,他一一谢绝,他唯一热衷的是工作,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它。他就像一条静穆的大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管夹岸的高山,平远的田畴,雄伟的城郭,冷落的村庄;也不管丽日和风,雷电雨雪,只是不舍昼夜,汤汤地向前流去,默默向世间供奉舟楫灌溉之便。
二、课内文本阅读
阅读本文内容,回答6-8题。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原因:一是和汉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二是中国古代诗人视叫嚣和呐喊为低品,崇尚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B.中国诗与西洋的诗相比,最豪放的狂歌也比西洋的诗斯文;中国诗是文明人的细语,而西洋有的诗人的诗是“野蛮犬吠”。
C.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与形式上没有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而西洋社交诗比较少,宗教诗比较多。
D.西洋诗中格雷的《墓地哀歌》和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十分相似。
解析:A项内容来源于第⑥段的要点归纳,表述正确。B项内容来源于第⑥段“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起你们的还是斯文”至“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表述正确。C项内容来源于第⑦段“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至“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与形式上没有差异”表述错误,作者认为内容上没有什么差异,而在形式上是有差异的。D项内容来源于第⑦段“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至“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表述正确。
答案:C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诗的作风也往往与西洋诗暗合,在几千年前,中国诗就出现了与西洋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的相同作风。
B.文章用“北京狗”和“西洋狗”都是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来打比方,旨在论述中国诗和外国诗内容和形式都是相同的。
C.作者在文中严厉批评了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说要让那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哈巴狗,该磨快牙齿咬他们。
D.诗歌没有国界,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中国的”成分,读外国诗时往往会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
解析:A项内容来源于第⑦段“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理解和分析正确。B项内容来源于文章“中国诗只是诗”至“我们叫它‘西洋狗’”,“旨在论述中国诗和外国诗内容和形式都是相同的”理解和分析错误,应为“旨在论述中国诗和外国诗都是诗”。C项内容源于文章第⑧段“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至“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理解和分析正确。D项内容来源于文章“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至“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理解和分析正确。
答案:B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像各国人都是人一样,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共同点多于不同点。在中国诗里是零碎的,薄弱的,到西洋诗里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一样。
B.文章引述希腊神秘哲学家的话,是运用类比的手法,其目的是讲清楚在中国读外国诗和在外国读中国诗都是在读诗的道理。
C.“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作者是说要立足中国来读中国诗歌,就像远行的人会倍感家乡的甜蜜。
D.文章的说理,不同于一般论文,而是艺术的谈笑风生,充满了幽默风趣,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这正是学者随笔又称为小品文的特点。
解析:A项内容来源于第⑧段“好比一个人”至“反过来也是一样”,说法正确。B项内容来源于第⑧段“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的句子以及上下文的信息。C项内容来源于第⑧段“出门旅行”至“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以及上下文的信息,说法错误,作者是反对本位文化的人。D项内容是对上文体裁特点的概述,说法正确。
答案:C
三、课外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西方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猜乱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玫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有改动)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使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却保存了原有的风味。
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