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
实践
专题研究
主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Zhongguo Tese Shehui Zhuyi Lilun Yu Shijin Zhunti Ynjiu焦玲主编孙威王文刚副主编责任编辑徐永进封面设计朱建明责任校对程佳出版发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 158 号)印刷黑龙江远东联达教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本880 毫米 1230 毫米1/32印张14字数320 千版次2013 年 9 月第 1 版印次2013 年 9 月第 1 次印刷书号ISBN 978 7 5316 5595 4定价3000 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网址:www hljep com cn网络出版支持单位:东北网络台(www dbw cn)如需订购图书,请与我社发行中心联系。联系电话:0451 8252959382534665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我公司联系调换。联系电话:0451 51993506如发现盗版图书,请向我社举报。举报电话:0451 82533087前言本书从开始筹划到最终定稿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大到从党的两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到党和国家新的领导人上任;从学校办学思路的转变,到学科专业应用型方向的调整;小到从专任课堂教学,到兼任学生顶岗支教的指导工作;从初步框架本书内容,到大角度调整内容方向等等。方方面面经历较多,有希望、有迷茫,但更多的是时间带给我们的成长、成熟。本书在编写初始我们就设定一个目标,力图从中国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角度使本书成为一本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的书籍。为此,本书的四个专题都从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现实性、必然性角度入手,层层分析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特定必然性,以期理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与评价。本书编写中焦玲主要负责专题一和专题四中的绝大部分,孙威负责专题二和专题四中的极小部分,王文刚负责专题三。由于专题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我们的能力有限,可能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出现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予以指正,我们将进行修改完善。编者目录专题一中国必须走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1)第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不可移易的历程(1)一、中国近现代的革命斗争(2)(一)近代中国国体变化(2)(二)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前民主革命斗争(6)(三)中国辛亥革命及其后的旧民主主义斗争(12)二、中国必须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6)(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畸形状况(16)(二)中国社会阶级状况复杂且尖锐(17)(三)时代特征与世界主题(20)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取得成功的非党因素(21)(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荡涤作用(21)(二)中国民众凄苦的生存状况(25)(三)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示范及影响(28)第二部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拥有了主体条件(30)1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0)(一)产生的条件(30)(二)党的纲领与奋斗目标(36)(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首先实现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化(38)二、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不断发展成熟(39)(一)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不断取得胜利,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39)(二)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断成熟完善(41)(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的意义(51)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点(52)(一)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形态的社会(52)(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53)第三部分中国必然走向社会主义社会(60)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60)(一)中国近代革命必然包涵革命两个阶段的整个革命过程(60)(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61)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历与总结(64)(一)巩固政权的斗争(64)(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条件(66)第四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69)一、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出与完成(69)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71)(一)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1)2(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84)(三)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并举(93)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95)四、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反思(99)(一)改造思想变化的原因(99)(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绩与教训(102)五、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活动对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的影响(106)(一)二者方向目标一致,都是为建立或者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工作(106)(二)社会主义改造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和前提(106)(三)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是对改造既有继承又有对当年失误和不足的改正和弥补,更有自身的发展和创新(107)专题二中国改革开放破除社会主义前进的迷雾(109)第一部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道路陷入误区(110)一、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搬袭(110)(一)建国初期我们选择了苏联模式(110)(二)中国对苏联模式的初步反思(114)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偏离初始目的(119)(一)对社会主义的偏差性认识(119)(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120)(三)“文革”的悲剧(122)3三、事与愿违,中国拉大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123)(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发展状态(123)(二)外部的巨大冲击和震撼(125)第二部分困境中对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127)一、重新审视什么是社会主义(127)二、社会主义本质论(131)(一)社会主义的应然性与必然性(131)(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133)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138)(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认识与发展(138)(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43)(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145)(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必然性(146)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150)(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150)(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53)(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主义的区别(155)五、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158)(一)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认识过程(159)(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161)(三)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163)(四)与改革相伴相生的对外开放(164)第三部分改革开放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必然选择(165)一、改革是现代中国的必由之路(165)(一)中国改革的条件与方式(165)4(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民众的共同富裕,努力实现藏富于民(169)(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171)(四)新时期需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改革(173)(五)改革处于攻坚阶段(175)二、对外开放使中国发展融入世界发展大潮(197)(一)对外开放是符合中国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198)(二)对外开放在探索中不断拓展(200)(三)当前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困境(203)(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7)专题三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211)第一部分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实现(212)一、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概况(212)(一)政党的产生条件和特征(212)(二)政党的功能和任务(215)(三)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发展历程(218)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必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219)(一)中国共产党具有革命的彻底性(219)(二)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制定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找到革命的正确道路(221)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229)(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确立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229)(二)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5想的要求(240)(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43)第二部分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面临的挑战(246)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党带来极其严峻的考验和挑战(247)(一)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带来的影响(247)(二)新的政治和文化发展环境带来的影响(248)二、新形势下党员队伍构成变化带来的影响(251)(一)党员构成变化(251)(二)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变化的影响(252)三、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能力带来的考验(253)(一)苏东共产党亡党亡国的教训(254)(二)当前党执政面临的国内外考验(255)第三部分党在不同时期巩固执政地位的党建目标(258)一、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党建目标(258)(一)把思想建设放在第一位(259)(二)把党建与党的路线紧密结合(262)(三)把“两个先锋队”相统一(262)(四)坚持民主集中制(263)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党建目标(265)(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党建目标的认识过程(265)(二)党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266)6三、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党建目标(267)(一)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党建目标的认识深化(267)(二)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作为党建目标(271)四、第四代领导集体的党建目标(272)(一)创立科学发展观,丰富执政党建设的指导思想(273)(二)深化对党执政能力问题的认识,系统地提出党执政能力建设思想(274)(三)深化对党先进性问题的认识,提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275)(四)深化党对学习问题的认识,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思想(276)(五)深化对党作风问题的认识,系统地提出党风和反腐倡廉建设思想(278)五、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当前党建提出的新思想和新要求(279)第四部分党巩固执政地位要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281)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和加强党的建设(281)(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281)(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建的意义和要求(282)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内容(284)(一)思想建设(284)(二)组织建设(288)(三)党风建设(293)7(四)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299)(五)加强制度建设,探寻退党机制(302)(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305)(七)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308)(八)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311)专题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科学理性地发展(316)第一部分中国必须选择科学发展观做指导(317)一、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可忽视的问题(318)(一)经济总量虽较大,但瓶颈制约严重(318)(二)民主政治继续推行,但力度不够(321)(三)文化建设弱化,核心价值体系缺位(321)(四)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影响社会和谐稳定(322)(五)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人的生命受到威胁(322)二、世界对发展问题的反思(323)(一)发达国家探讨与认识(323)(二)拉美现象的反馈作用(327)(三)“东亚模式”的参照意义(330)(四)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与探索(331)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再思考(334)(一)首先明确对发展的评价 发展的成果是毋庸置疑(334)(二)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选择(337)8(三)有异于西方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339)四、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可能性(341)(一)主体认识上的转变(341)(二)实践行动上的逐步推行(342)(三)外部环境的有力支持(343)第二部分科学发展观解析(344)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344)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347)(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347)(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50)(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357)(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61)三、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意义(362)(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62)(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363)(三)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364)第三部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364)一、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65)(一)建设创新型国家(365)(二)践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369)(三)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妥善处理好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关系(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