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民间
谚语
主编
肃州民间谚语主编何国宁副 主 编李爱文单永生1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肃州民间谚语何国宁主编.-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5ISBN 978-7-5490-0236-8.肃.酒 酒.谚语-汇编-酒泉市.I277.7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1)第 095375 号本书如存在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版权所有违者必究责任编辑:王天芹封面设计:何国宁魏燕霞版式设计:苏金虎出版:甘肃文化出版社地址:兰州市城关区曹家巷 1 号邮编:730030电话:0931-8454870网址:经销:新华书店印刷:酒泉市汇丰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地址:酒泉市太阳岛小区西北角综合楼邮编:735000开本:787 毫米1092 毫米1/16字数:100 千印张:10.5版次:2011 年 5 月第 1 版印次:2011 年 5 月第 1 次书号:ISBN 9787549002368定价:58.00 元肃州民间谚语主编何国宁副 主 编李爱文单永生1序肃州民间谚语在肃州独特的人文环境中诞生,接受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历经来自东西方文明之风吹拂,呈现出开放博纳、兼收并蓄的磅礴气势,处处彰显着独具神韵的地域特色,散发着浓郁清香的乡土气息,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浓重的乡音方言和明显的地域色彩。许多肃州民谚只有用当地方言俗语说出来,才能既合辙押韵,又朗朗上口,产生脱口而出、妙趣横生的效果,也才能让人品出肃州民谚独有的韵味来。肃州民间谚语尽显民间智慧,不仅包含内容丰富,而且艺术形式独特,是最富于生命活力和艺术魅力的一种,在民间口耳相传不断积累、不断散佚又不断增新,千古传唱凝华成民间智慧的结晶,是肃州先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社会规律的体验和中共酒泉市委常委肃州区委书记杨克忠中共肃州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卢学国感悟,也是肃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谚语的民间化趋势更加明显,许多方言俗语被普通话替代,民间谚语面临失传的危机。要以口头方式把谚语原汁原味、形神兼备地保留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以文字和书典为载体,加以固存并长久地传承下去。肃州区古文化传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极其丰厚,有丝路文化、汉唐文化、西凉文化和酒文化等,还有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的烙印。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广大文化工作者们披沙沥金,挖掘、收集、整理出版这本 肃州民间谚语,为繁荣肃州文化增添了不可或缺的一笔,对于弘扬保护肃州优秀民俗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衷心感谢为肃州民谚挖掘研究付出艰辛努力的人们,为我们的后辈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更多的人掩卷凝思、开卷受益时,将是对他们最大的慰藉。12前言“打牛千鞭成一米,事过千遍出谚语”。在浩如烟海的谚语条群里,酒泉民间谚语以它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丰富的思想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闪耀着奇光异彩。它以永不枯竭的源流,浇灌着人民群众语言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褒贬现实、训勉自己、告诫后代的工具。酒泉民间把谚语叫做“常言”、“俗语”。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用集体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创作出来的一种口头文学作品。谚语以其干练、概括、蕴蓄的艺术特点,总结了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经验。它是人们生活中的“百科全书”,是整个民间文学宝库中一份闪耀着劳动人民智慧之光的珍贵财富。(一)谚语和其他民间文学作品一样,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科学的观点,在观察了解周围事物的基础之上,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而形成的包罗万象的语言艺术结晶。民间谚语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便植根于人民生活的肥土沃壤之中,为人民大众所利用、所传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用谚语来表达自己的是非观、爱憎观和审美观。漫长的旧时期,对反动统治阶级及其附庸者们贪得无厌、强取豪夺的罪恶行径,许多谚语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如“天下衙门面朝南,十个当官九爱钱”,“钱官司,纸道场”,“嘴里说的仁义礼智信,怀里揣着镰把拐1子棒”,“天冷冷在风上,人穷穷在租上”等谚语,寥寥数语就把封建时代的社会弊端揭露得淋漓尽致。对社会不良现象和生活消极面,谚语又以讽刺和训诫的手法给予嘲笑和指责。如“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奸机溜滑吃酒肉,老实头子把苦受”,“正直人寸步难行,尻子嘴走遍天下”,“香烟搭桥酒开路,谁喂下的狗咬谁”等谚语,仅仅数字就起到了针砭时弊、鞭策落后的批评作用。对人民内部的缺陷和不足,谚语则给予了批评和奉劝,如“来人说是非,必是是非人”,“夜里干下曲曲道,不投天亮人知道”,“狗顶堂屋门,安下吮蜡心”,“吃屎的狗离不开墙弯子”等谚语。此外,谚语还提醒做父母的应教育好子女,从小就要养成好学上进、正直做人的习惯和品德。如“从小逗油儿,到大偷牛儿”,“有错乱护短,坏了不好管”,“娃娃不听老人言,长大必定受饥寒”,“看庄稼旁人的好,看娃娃自己的好”,“跟好的学好的,跟上狮公子跳假的”等谚语。还有的谚语劝导人们怎样待人接物,怎样勤俭持家过好日子。农村的老人们还习惯用谚语总结生产经验,提醒人们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农活,在什么情况下该注意些什么,比如春天到了,他们便及早向大家提示:“赶早惊了蛰,后晌拿犁别”,“清明种胡麻,九股八桠杈”,“豆豆种在冰上,荚荚结在根上”,“沙枣花儿喷鼻子,家家户户种糜子”等。水,在庄稼行里确实是命根子,为了求得好收成,几乎是所有的农民都在不断地总结如何观察天象,了解水情的经验,以便根据水的多少决定如何种植。冬天到了,人们盼望着多下几场雪,因为雪的多少决定了来年雨水的多少。如果在数九天下了几场雪,人们便说“一九一场雪,来年好种麦”,“九里的雪,请下的客”。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总是趁太阳出山之前,观察祁连山头积雪的情况。如果山头一片晴白,人们便要高兴地说:“南山头上戴白帽,来年不怕没水浇”;要是祁连山顶上雾蒙蒙不见白雪,人们便说:“南山头上光又光,一斗谷子32十升糠”。夏天的水,是农禾丰歉的主要关键,“小旱不过端午,大旱不过十三”,“五月十三滴几点,肃州城里买大碗”等谚语就道出了庄稼人盼望老天下雨的急切心情,也总结出了肃州区农历五月上半月是农灌的关键时刻。此时若还不能浇水,则一年的辛勤劳动便有因旱而歉收的危险。秋天到了,老农们又用“秋分糜子寒露谷,霜降梨儿下了树”,“立秋不出头(包谷),割着喂老牛”,“长得崴不如收得净”等谚语告诫大家秋收最佳时节和判断收成好坏的经验。谚语作为一种口头文学作品,它的精辟之处,不仅在于寓意深刻地反映生活,而且具有高度的时政敏感性,它常常能够抓住社会生活中某些事物的表象,及时准确地提示出它的本质。比如在现阶段,某些人趁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之机,利用某种关系或权力搞不正之风,人们对这些违背公德准则的不良倾向深为反感,于是出现了“三个公章不如一个老乡”,“章子不如面子,面子不如票子”,“领导送上门,干部走后门,群众挤破门”,“不烧香菩萨不显灵,不送礼老爷不点头”等民间谚语。由于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大都是人民大众所熟悉所关心的事物,因而很容易被后人们所理解所接受,并迅速地在民众中传播开去。当然,谚语中也有一部分作品,本身并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指射对象和多少思想性,但它们往往以含蓄、幽默、风趣的特性,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玩笑声中增长见识,得到精神享受。对于这部分充满机趣的谚语,也应当给予肯定。(二)谚语,作为时代的产物,同其他民间文学作品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和环境的局限。鲁迅先生说:“粗略一想,谚语固然像一时代,一国民的意思的结晶,但其实却不过是一部分人们的意思。某一种人,一定只有这某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超出他本阶级之外。说起来好像又在提倡什3么犯讳的阶级了,然而事实是如此的。谣谚并非全国民的意思。就为了这缘故。”南腔北调集 谚语)比如旧社会,剥削阶级说:“富一边,穷一边。穷人把富人的尻子舔,不说富人的尻子深,还嫌穷人的舌头短”,“龙生的龙,凤生的凤,老鼠生下的会打洞”等,这类内容消极乃至荒诞的谚语,无疑是剥削阶级歧视、侮辱劳动人民的自我暴露,毫无疑义地应当加以批判和抛弃。如果把此类谚语也奉为处世信条,那就是极为错误的。然而,谚语本身又是极其复杂的,不能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一概否定它们,还必须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具体分析。比如“出头的椽子朽得早,会水的鱼儿浪打死”,“儿孙自有儿孙福,谁与儿孙做牛马”,“人大自然好,树大自然直”,等等。这类谚语形是义非,模棱两可,哪个阶级都用得着。要准确理解它的具体真实的含义,搞好它的基本倾向和褒贬等不同的感情色彩,去芜存菁,去伪存真,或加以改造,正确运用。还有些谚语虽然带有某些封建迷信或宿命的情调,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它的使用价值,比如,“命是个石八命,一上两石就害病”,“先上来的眉毛,还不如后上来的胡子”,“羊肉没吃上,倒惹了一身臊”,“好马不备双鞍,好女不事二男”等。这类谚语如果运用得当或者反其意而用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规劝”、“训诫”的作用。(三)民间谚语源远流长,时至今日,谁也说不清它究竟起于何年,为何人所作。不过,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先有语言后有文字这一点来看,谚语产生的年代,无疑先于文字。在我国,谚语在各种古籍的记载中,都有不同的解释和称谓。尚书 无逸 称“俚语”曰“谚”;汉书 五行志 称谚语为“俗所传言也”;文心雕龙:“谚者,直语也。廛路之浅言,文词鄙俚,有实无华,莫过于谚”;说文解字:“谚语乃前代古训”。虽然众说不一,但谚语在史学领域的地位已可见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语言的不断演变,谚语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充实、完善、更替和再造,而且成为人们生活中像盐一样不4可缺少的调味品。五四运动以来,一些研究民间文学的大师们把谚语列入中国民间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遗憾的是,对于那汪汪洋洋般的肃州民间谚语,被用文字记载下来乃至整理成册的却寥寥无几。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样一种责任感,近年来,肃州群众文化工作者尝试性地涉足于谚语的收集、整理工作。但苦于水平有限,又缺乏经验,对收集来的谚语,究竟怎样拣选?怎样分类?某条谚语应该归到哪类、哪目,真有些“狼吃天爷,无处下嘴”之感。幸好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员会编辑的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 可以排难释疑,这就使编选、整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为了突出地方特色,全面反映肃州人民的生产生活、道德风尚和习俗,本书的编选准则是“来自民间,群众创作,口头流传,乡土货色”。通过座谈、走访、通信、发函等方式,向文化专干、乡里耆宿和各行各业的民间文学爱好者征集谚语五千三百条,经过拣选,编入本书的有三千二百余条。为本书提供谚语的除区文化馆干部职工和各乡(镇)文化专干外,特别要感谢张雄思(酒泉中学)、李福仁(嘉峪关)、李缵涛(原中共酒泉市委)、李敬煊(区民革主委)、雍克恭(酒泉秦剧团)等同志的大力协助。尽管在编选过程中我们下了一定工夫,但在条目选择和分类上仍难免存在许多错误和纰漏,欢迎批评指正。2010 年 9 月 25 日5目 录时政类1一、祖国1二、家乡2三、阶级3四、敌我6五、抗争9六、政策12七、时事13事理类15一、思维15二、真理18肃州民间谚语1肃州民间谚语三、实践22四、知识28五、是非30六、爱憎35修养类40一、理想40二、德行41三、胆识44四、学习46五、智慧49六、谦虚50社交类54一、集体54二、个人57三、团结59四、工作61五、谈吐64六、训教652生活类68一、幸福68二、勤俭69三、婚恋73四、卫生75五、医药76六、保健78自然类82一、时令82二、天文85三、物候87四、气象89生产类98一、农业93二、林业101三、牧业104四、副业110五、渔业110肃州民间谚语32肃州民间谚语六、园艺111其他(综杂类)112附录:歇后语140一、喻事类140二、喻物类144三、谐音类151四、故事类153编后记155肃州民间谚语4时 政 类一、祖国1国有富民策,民有爱国心。2国富民安,国强民欢。3保国的忠臣无下场。4宁在家乡喝汤,不在异国称王。5国乱思良相,家贫思贤妻。6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7亡国的人,不如丧家的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