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课时优案2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一 单元 荷塘 月色 课时 解析 人教版 必修
第1课 荷塘月色 1.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一幅令人陶醉的美景图: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  ),月色(  ),像(  )的歌声,像(  )的梦幻。……可以说,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追求的淡淡的恰到好处的心境。 A.缕缕 朗朗 渺茫 迷茫 B.阵阵 朗朗 缥缈 朦胧 C.缕缕 溶溶 渺茫 朦胧 D.阵阵 溶溶 缥缈 迷茫 答案 C 解析 清香是不间断地飘来,应是“缕缕”。“溶溶”,明净洁白貌。用来形容月色,与荷塘月色的意境更相符。“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荷塘月色》原句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故选“渺茫”。《荷塘月色》原句是“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故选“朦胧”。 2.下列诗句中的意境和荷塘月色相似的一项是(  ) A.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 B.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C.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D.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苏轼《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意境的分析能力。《荷塘月色》中的意境是: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乳交融,可以看出是淡淡的。对选项逐一分析排查,只有C项,“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和文本相似,故选择之。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朱自清的散文,    ,    。    ,    ,    ,    。 ①以及由于执着人生而产生的“沉痛隐忧” ②他不论是抒情、叙事、写景,还是说理 ③处处可见其诚挚、美好之襟怀,严谨、认真之作风 ④颇有一些“温、柔、敦、厚”之风 ⑤都使人感到是那么实在、平易、纯正、透彻 ⑥而没有丝毫的虚、浮、躁、厉之气 A.⑤⑥③①②④ B.③②⑤①④⑥ C.③①②⑤⑥④ D.④⑥⑤②③① 答案 C 解析 浏览几个句子可知,文段是关于朱自清散文的阅读感受的。观察六个句子,可以发现其中的小逻辑,如②⑤中的“不论……都……”的小逻辑,从而排除A、D两个选项。又如③①两句的并列关系,决定这两句应相连,可以排除B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C。 1.[高考源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请简要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我的答案:    答案 (1)句子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其中,“缕缕清香”是嗅觉,“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是听觉,二者都有“断断续续”的特点,因此,作者将二者联系起来,写出了荷香的淡远、若断若续,增强了其表达效果。 (2)句子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其中,“光与影”是视觉;而“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听觉,但因其都有“和谐的旋律”,因此,作者将二者联系起来,描写月光下光与影的和谐有致,表达形象生动,且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增强了其表达效果。 2.[高考源点: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文章是如何描绘“荷塘月色”的? 我的答案:    答案 写荷塘,动静结合。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零星地点缀着的荷花,这是静的画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则是动的景致。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幽静又富有生气的特点。虽无“月”字,但处处有月色。叶子、花朵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月色映照下才形成了动人的景致。 写月色,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写月的投影,有“灌木”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复的图景。此处写月色,但处处有荷塘。 3.[高考源点:分析作品结构]本文题目是“荷塘月色”,而文章第7~9段却写了江南采莲旧俗和《西洲曲》里的句子,为什么? 我的答案:    答案 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借助景物描写,表现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因眼前之景而获得的暂时的喜悦,表达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文章提到的江南采莲旧俗和《西洲曲》里的句子,内容上,表现的是一种“热闹”的场景,是作者心中自由美好生活的具体体现,是作者所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而这是现实中所没有的。所以,作者才通过联想把这种期待表现出来,突出了主题。结构上,想象中的热闹与眼前的宁静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这也就意味着作者从眼前宁静的环境、美好的景色中获得的喜悦是暂时的,是无法从根本上让作者的心情“宁静”的。这也照应了前面作者所说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植根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③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的土坡,上面是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④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月光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影,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遥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⑤七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为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 ⑥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⑦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的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⑧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了,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做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是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时时记得并不断温习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 ⑨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有改动)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②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一句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里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D.文章在记叙、描写之外,又综合运用了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答案 A 解析 B.“描写了眼前月下荷塘的美景”有误,由原文“荷塘上虽然不见了……有荷花的”可知,荷塘上已没有荷花,荷花是作者从想象中移植来的。C.“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于文无据。D.本文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2.[直击高考源点]在文中第⑧段画线处,作者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答:    答案 (1)自觉地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坚守节操,洁身自好。(2)因为过去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现在的人仍然需要面对并且回答这一问题。 解析 回答第一问时,要从这段文字中去提取,文章赞扬的是朱自清的品质,荷与人在文中融为一体,“本性”在文中具体指朱自清先生所代表的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坚守节操,洁身自好的一种精神。解答第二问时需要注意“陈旧”和“永恒”的含义,要结合文本来理解与挖掘。 3.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述第⑦段画线处“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 答:    答案 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融入现代文明的现代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与气节。 解析 题干中的句子出自第⑦段,这段文字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正因想到朱自清而生感慨,这些感慨正是作者不能释怀的原因。以此为据作答即可。 - 5 -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