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单元综合检测二含解析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蚜.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二 单元 姿态 横生 晚唐 诗歌 综合 检测 解析 鲁人版 选修 唐诗宋词
单元综合检测(二)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雅的产生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礼为衡量的标准。而只有雅的观念产生,雅乐与俗乐之间才开始真正有了区分。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雅乐有些是专业艺人的创作,有些却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俗乐”的概念,是依“俗”的原始含义经过漫长的发展衍变而自然形成的,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因而保留的原始的、民间的东西多一些。如果俗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与改造,能够遵从礼的规范,就变成了雅乐。如《诗经》中的《国风》,很多都是乡间的俗乐,但它们经过乐官的加工后,就成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了。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实际上涉及材料选择、金属铸造、丝竹加工、协调音律、乐曲创作、舞蹈编排,以及最后的审查、修订等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分工程度,加工才能顺利进行。可以说,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脱离了物质生产,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并因此而具有了很高的专业文化修养。如“大师”“乐师”等专职乐官的出现,就使得音乐的生产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同时也为雅乐的艺术加工活动提供了专业的人才保障。而《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荀子·王制》:“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更是从制度上为社会分工和艺术分工找到了依据。因此,在由俗到雅的音乐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艺术加工,一是间接的艺术加工。直接的艺术加工,就是针对音声、曲调、节奏、辞句等等所作的直接修改。如周代的乐官所进行的剔除邪音的工作,就是直接的艺术加工。间接的艺术加工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方言的诗歌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加工。原来的作品,所用的语言可能是极为通俗的方言。但由于翻译者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翻译作品时,会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修养,将通俗的言辞雅化,再呈现给贵族统治者。这种加工,更多是依靠文人的自觉意识来雅化作品。如钱穆在《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一文中说:“鄂君子皙泛舟新波,越人拥楫而歌,鄂君不知越歌,乃召译使楚说之。此所谓越歌而楚说之者,其实即俗歌而雅说之者也。”可见,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是无时不在的,它是由俗向雅转变的关键因素。由于它的存在,俗乐可以转为雅乐。同时,雅乐中也可能会包括着俗乐。雅乐与俗乐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正是艺术加工得以产生并长久存在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俗到雅的艺术加工在雅乐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音乐不一定就是雅乐,但雅乐的产生,却一定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 (摘编自何涛《“艺术加工”在雅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雅乐与俗乐真正开始有所区分,是在雅的观念产生之后,而雅的观念又以符合礼的规范作为衡量标准。 B.只有一部分雅乐来源于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其他的雅乐则出自专业艺人之手,这些艺人在创作之初就已经考虑到礼的要求。 C.俗乐之所以能够较多地保留一些原始的、民间的东西,是因为它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 D.大师、乐师等乐官的主要职责,是遵循艺术的规律,将采集到的乡间俗乐加工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 解析:选B。A项,原文为“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礼为衡量的标准”,范围扩大;C项,“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错,原文为“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混淆是非;D项,“是遵循艺术的规律”错,原文第二段为“能够遵从礼的规范”,偷换概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先提出“艺术加工”,接着论述其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总结强调。 B.文章从雅乐生产过程以及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体现的方面论述了“艺术加工”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二自然段对比论述了有些雅乐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并分析形成这种结果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 D.文章论述了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并重点论述了间接艺术加工。 解析:选C。文章没有把雅乐和俗乐进行对比,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都是雅乐,就是一些原本源于俗乐的《国风》篇章,也通过乐官的加工成为了雅乐。 B.在周代乐官对俗乐进行的艺术加工之中,直接修改包括了剔除邪音的工作,这里的“邪”是相对于“礼”而言。 C.钱穆所谈论的“越歌而楚说之”从艺术加工的角度看属于间接修改,是指俗乐经由诗歌翻译的过程转变成了雅乐,即所谓“俗歌而雅说之”。 D.只有脱离物质生产,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从事音乐生产的人才能创作或者加工出雅乐。 解析:选D。前提条件错,原文第二段为“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脱离了物质生产,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并因此而具有了很高的专业文化修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范立欣:在纪录片里寻找“归途” 周劼人 来自四川的农民工张昌华夫妇,20年前开始在广东打工,希望用微薄的收入抚育留在家乡的一双子女,使他们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可失去双亲陪伴、日渐成年的女儿张琴,选择了退学离家,成为新一代打工妹,让父母的梦想破灭。 “这样的事情如果不被记录下来,是我们这代人的失职。”范立欣撸了撸袖子,猛吸一口气,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从表面上看,影片《归途列车》讲的是张昌华夫妇回家的旅途,他们和所有农民工一样,在售票窗口前失望,在绿皮车厢里挣扎,在村口小路上放下沉重的包裹。但范立欣没有把镜头停止在旅途的终点,而是对准了空巢的老人,对准了1岁就成为留守儿童的张琴,让人们真切感受支撑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农民工群体当中的一家四口在大时代中的命运。 范立欣赞同一位网友的说法:如果是这样的“现代化”,会破坏一个国家最基础的构成——家庭。 “从更深的层次看,影片要问的就是‘归途’在哪里。”他说,选择春运这个题材,也是因为中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各种矛盾,都能在这里找到观察点。影片与其说是在讲春运,不如说“展现了一个困于昨天和明天之间的、中国农民工家庭命运的故事”。 成为“范导”之前,范立欣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名摄影师。时常下乡的他,往往前一刻还在异常贫困的乡村工作,后一刻就在灯红酒绿的三里屯聚会。这种强烈的反差让这个“爱激动、爱打抱不平的人”更多地关注到城市化进程中持续存在的矛盾。 他曾经纠结和疑惑:也许,对这个国家而言,春运所折射的种种社会阵痛,都是难以逾越的阶段。那些苦苦追求最后一班列车的农民工,会不会被高速前进的社会列车抛到身后? 有人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镜头对准蓬勃发展的中国背后那些小人物的辛酸,他们是社会的主流吗?面对这样的问题,范立欣放下杯子,向本刊记者一字一句地说:“这是中国2.4亿农民工的真实生活写照。” 202023年,在美国的圣丹斯电影节上,北京一所中学的访问团被安排观看《归途列车》。放映完毕后,一名男生激动地跑上台,从范立欣手里抢过话筒。他说,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自己看完后很伤心,他并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我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让我好好学习了,因为他们想让我把这个国家建设得更好。” 孩子的责任感让范立欣感到安慰。他觉得,在这个无法跨越的发展阶段里,每个人都可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收起城市人的一些优越感,拿出更多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对农民工更加友好一点,哪怕是地铁上让个座,对餐馆的小妹道声谢。 一位美国中部的观众看完电影后,感谢范立欣让他理解了在外贸服装厂工作的张昌华,说看到他为改变儿女命运付出的努力,就像看到自己的父亲一样,这是中国人的坚韧、努力以及对家庭的爱。而在以前,这个美国男人会抱怨,这些努力工作并把产品出口到美国的中国工人,“把我们的饭碗抢走了”。 范立欣感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人类情感是共通的,纪录片是一个可以让外国人了解并理解中国的媒介。 在范立欣眼里,纪录片从融资、制作到发行,跟其他电影一样,也是一个产业。在这个产业链里,不是“谁给钱谁就是爷”,他和所有投资方都用合同的形式规定,制片人与投资者,无权干涉导演对影片的剪辑权。 眼下,范立欣正致力于对国内纪录片导演进行培训,让他们更明白国际运行规则,学习撰写提案等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技巧。他同时开始寻找中国纪录片“本土生存”的路径。 《归途列车》在7个城市“一城一映”之前,范立欣找过国有发行公司,可最少一百万元的拷贝制作和宣传费让他却步。后来,在包括北京、上海、杭州在内的7个城市,范立欣选定了每个城市的一家影院,用一个影厅长线定期放映《归途列车》,票房收入双方分账。范立欣觉得,既然中国的城市还无法支撑起一家艺术电影院,那么在商业电影院里逐渐打造一个艺术电影厅,应该是可行的、有市场的,这有利于中国纪录片业的发展。 随着一年的春运进入尾声,《归途列车》在全国的展映之幕渐落,但“归途”的故事不会结束,它事关春运、社会,也事关纪录片在中国。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3年,范立欣在《纽约时报·电影版》公布的“全球20位 40岁以下最有才华的电影导演”评选中金榜题名,成为该项评选中唯一一位华人导演。 ②范立欣认为,任何一个故事、一群人都应当放在一个历史时间段去看,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有更大意义的,在任何一个故事中都可以看到社会变迁。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归途列车》中,范立欣将镜头始终聚焦在一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夫妇的春运归途上,展现出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背后普通小人物的辛酸。 B.《归途列车》融入了导演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真实展现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家庭和社会的深刻变化。 C.把镜头对准社会底层人物,才使得《归途列车》引发国人思考内省,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D.在范立欣看来,纪录片必须像其他电影一样,自觉地去适应市场环境,才有可能争取到更广阔的传播渠道。 解析:选B。A项,“始终聚焦在一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夫妇的春运归途上”错误,根据原文,范立欣还把镜头对准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张琴。C项,“把镜头对准社会底层人物……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说法不全面,除了把镜头对准社会底层人物,还有其他因素。D项,“纪录片必须像其他电影一样……更广阔的传播渠道”说法错误,范立欣认为在商业电影院里逐渐打造一个艺术电影厅,应该是可行的、有市场的。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开篇介绍农民工张昌华夫妇的想法、做法与最终的结果,以此引出对范立欣关注农民工以及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表述。 B.范立欣认为他选择春运题材拍纪录片《归途列车》的目的是讲述过去与未来中国农民工家庭命运的故事,是要为中国农民工寻找出路。 C.材料中表述了不同人看过纪录片后的感受,并且在此之后进行了议论,表现了影片的影响力。 D.范立欣成为出色的纪录片导演的具体原因有:有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有敏锐的视角,有国际视野等。 解析:选B。B项,“要为中国农民工寻找出路”拔高了思想。 6.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归途’的故事不会结束,它事关春运、社会,也事关纪录片在中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要先分析语句的意思,语句肯定了范立欣及其拍摄的纪录片。然后,抓住“不会结束”,分别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