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文化名人
安康
王虎
梁博泉
主编
序01序这些日子,我的肩上如同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应人事小,误人事大。安康电视台编撰的文化名人与安康早说要付梓。就是因了我曾答应写序而未能写出来让人家的事搁了下来。这个“作业”不缴,恐怕就难以立身了。究竟如何看待这本书,如何亲近安康呢?如此众多的文化名人接受诚邀,以不同的视角和感受走进金州安康,由历史到现实,由自然到人文,由文学艺术到民间民俗文化,由经济发展到社会进步,由回顾思念到展望寄托,让人看得目不暇接,思绪绵绵。这个功劳不可小视。以“采访录”的形式出书宣传安康正是“用文化宣传安康,借名人包装安康”的实践,也应了组织策划者安康电视台“小台应有大视野,小台也能办大事”的工作理念。可是我还认为,这本书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文化名人的智慧与见解,更印证着采访者和编辑者的聪颖和爱心。是他们热恋故土,宣传故乡的拳拳之心打动了文化名人。同样,他饱含深情的智慧的提问,也使文化名人拓展了思路,增进了情感交融,甚至在谈论的瞬间自觉不自觉地来了更多的灵感与诙谐,还有看似突如其来其实也是蕴藏长久的见解。以往,我读到诸多的报章杂志、旅游指南和许多色彩缤纷的宣传品,介绍安康时多以“山清水秀”“风光宜人”“民歌之乡”“西安的后花园”等等词句为亲近安康:站在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上雷 涛文化名人与安康02标题,这都是真实的写照。而文化名人与安康中所透视出来的文化涵盖却大大提升了。他们不是简单地对标语口号进行阐释,而是以新的视野与眼光,审视安康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潜质,从发展与思变、潜力与动力、企盼与寄托上多抒己见,充分体现其仁智。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我建议读者在翻阅时多一点思考与追问,多一些咀嚼与反思。当然,也有必要对其中的观点看法提出不同见解,这样,这本书的价值会更大些。站在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上走近安康,亲近安康,我觉得首先应该弘扬的是“走出安康”的战略思维。文化名人们多次谈到安康人的性格是柔和内向、谦让和谐、不抱团等,也谈到了如何进一步走出安康地域,到更大的文化圈子里去走动、去观察、去思考。从较为封闭的环境(不论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是多么美好)中走出去,这是将地域文化与整个时代文化对接的必由之路,谁行动快谁就会取得主动和优先。当年的“三沈”由异地走到安康,再由安康走向全国则是典型的案例。受人尊敬的安康籍人士徐山林也是由安康走出去的。他能以自己的政治才能与文化积淀在常务副省长的位子上服务于三秦人民,与他的安康文化因子有关,更与他走出去的大文化、大视野密不可分。他在离休后能将自己收藏的万余件珍品奉献给故乡,便是文化大视野与胸襟的体现。还有不少的包括“草根”族在内的安康人迈出家门,到省城西安、到全国各地打工,创业发展,体现价值,这才是今日安康人应有的性格。只有不断地把地域文化与时代发展中的先进文化加以交融,地域文化才能彰显其生命活力与坚实的后劲。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如何做到价值的最大化,同样需要站在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上来观察。还在读小学和初中时,我就知道了陕南的紫阳民歌,那是一篇关于民歌普查的介绍文章。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角的扩张,陕北民歌、兄弟民族的民歌又相继进入我的脑子,以至于不断地学唱。遗憾的是,至今,我可以较为熟练地清唱多首陕北民歌,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歌,却唱不了一首完整的陕南民歌。固然,有偏爱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我能够接触到的陕南民歌太少。于是我想,安康的紫阳民歌,还有茶、山珍以及民俗文化种种,如何以更多的形式、方法和途径,更多更频繁地推向域外,推到更多更广泛的人们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生活中去,恐怕也是值得商讨的重要话题。由此我又想到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文化与文学现象:安康新兴起的作家群。序03继党永庵、张虹、马建勋、杜光辉、张会鉴等作家之后,安康出现了李春平、王晓云、李小洛、杜文娟、邢世嘉以及周长园、蒋典军、吴建华、李焕龙、方晓蕾、曾德强等等一批已在全国和省内有影响的中青年作家。他们以崭新的面貌与风格,奠定了安康文学的新阵营、新水准,为陕西文学、也为中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这个文化文学现象再一次告诉人们,高峡出平湖,不满现状,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是成功事业的前提。文学如此,其他行业也应该如此。安康汉江两岸,一边是巴山,一边是秦岭。赵振川先生在访谈中说得好:两边的山上应该说都是中国农居最好的地方。老百姓在这儿是宜农、宜牧、宜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走了一趟平利县。县城以及周围民居的整洁别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更为突出的印象则是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的发展,那个时候该县的休闲娱乐广场已有端倪。我看见了篮球场上跑动的老少参与者,看到了树荫下的乒乓球案子,棋牌室和茶座当时,我就决定再专门来一次进行采访。可惜回西安后繁冗的工作袭来,愿望未能实现。这几年,我多次去安康,又萌生了宣传新时期安康民居和田园牧歌式的民生的想法。借此机会,我也呼吁更多的社会学专家、文化学者、民俗专家和新生活的先导者到安康去,体验那里的民众生活与情趣,感受青山之美,秀水之灵,更感受改革开放环境下安康人的新精神、新面貌。(作者系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目录01人物访谈文博专家“三沈”情 /03桑梓情怀 /07他让石头说话 /12 文学家贾平凹谝安康 /18肖云儒品安康 /23陈忠实话安康 /29和谷写安康 /33谢有顺聊安康 /37高建群品味汉江 /45青春的岁月 /48梦山梦水成长吟 /53 叶广芩深爱安康 /58目 录文化名人与安康02贾平凹走汉阴 /63阿来谈文学 /67 再访雷涛 /71 王蒙对话安康 /76书画家书坛名家陈少默 /82乡恋 /89钟明善难忘恩师 /95印人赵熊 /99走近吴三大 /103雷珍民的安康记忆 /109另类画家王炎林 /115 安康 艺术的盛宴 /120 异香玫瑰园 /126温暖的回忆 /130神剪贾四贵 /135白描唐天源 /140夜访崔振宽 /144瀛湖,绿色的梦 /150安康,我牵挂的地方 /156王西京我与秦岭的约会 /162音乐家陕北歌王陕南行 /169放歌安康 /175鼓王到安康 /179茶山行 /184我为人民歌唱 /189目录03影视艺术家 骞国政的山水情 /196葛玮,好哥们儿!/201爱美如花 /206感动莫伸 /212难忘那岁月 /216安康印象香溪公园杂咏 /徐山林 223紫阳城记 /贾平凹 224醉饮汉江 /肖云儒 229白河 /和谷 231安康,一个可以安放记忆的地方 /谢有顺 233汉江今夜从我枕边流过 /高建群 236风殇 /党永庵 239安康小城 /陈长吟 241川陕比邻话安康 /阿来 243安康,诗情画意浓的地方 在安康诗歌年揭牌仪式上的即席讲话/雷涛 245龙舟飞舞 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节歌/赵季平 党永庵 248蜂王歇树呦 /戴希斌 250山中听水 /骞国政 252村支书和他的妻子(节选)/莫伸 255采访札记那些难以忘怀的面孔 /程云 261边走边看 /权衡 268文化名人与安康04方家评论安康,古老而神奇的地方 /李启良 273听取回声 评介文化名人与安康/田尔斯 275山水人文两增辉 简评文化名人与安康/戴承元 278后记 /280人物访谈01人物访谈文化名人与安康02人物访谈03“三沈”情安康的大发展意味着陕西整体的一个大提高。郑欣淼,1947年生,陕西澄城人。原文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在文化理论研究、政策科学研究、鲁迅思想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出版有文化批判与国民性改造鲁迅与宗教文化等四部学术专著。2000年以来,着力于文物、博物馆及故宫保护的研究。【主持】汉阴“三沈”纪念馆开馆以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这其中,有一位先生对“三沈”纪念馆倾注了更多的关爱。他就是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解说】2005年4月7日下午,春风和煦,阳光灿烂。郑欣淼院长在市县有关领导陪同下,兴致勃勃地来到“三沈”纪念馆参观,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郑欣淼曾在陕西工作过20多年,期间在安康大部分县区工作过。当他得知汉阴县将筹建“三沈”纪念馆,把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享誉世界的文化大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先生迎接回生养他们的土地汉阴时,他以最深情的方式,回报三秦大地。从那时起,“三沈”纪念馆一直牵挂着他的心。文博专家文化名人与安康04【实况】郑:我这次来是专门看“三沈”纪念馆的。在“三沈”开馆的时候,我确实有事没来成,感觉到很遗憾。今天算是补上这一课。我开始也不知道“三沈”是咱们汉阴人,我也感到很惭愧。现在知道了,就感到我作为一个陕西人很高兴。记:我听咱们“三沈”纪念馆的同志说,“三沈”的很多比较珍贵的国宝级的、有关“三沈”在故宫博物院的所有资料以及一些非常珍贵的复制原件,都是您亲笔签名,然后免费提供给咱们“三沈”纪念馆的。请问,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呢?郑:那是应该的。“三沈”不光是对故宫,应该说是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作出过贡献。而且很巧,这三个人都在故宫工作过,又都和陕西汉阴有这么一个关系。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作出重大贡献的“三沈”,都从汉阴这块土地上走出去,而且这儿养育了他们,这对汉阴人民来说,也是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吧。记:但是我听说,故宫的这些珍贵文物是从不外借的,对汉阴“三沈”纪念馆可以说是破了先例的,为什么愿意破这个例呢?郑:那也是应该的。故宫今年建院80周年,我们也是在以这种方式向老一辈给故宫作出贡献的人表示纪念,包括“三沈”在内。“三沈”纪念馆今后要和故宫博物院继续加强联系。【解说】“三 沈”纪 念 馆 办 公室的工作人员至今记忆犹新的是,由于郑欣淼院长的鼎力相助,他们得到了许多的珍贵资料,弥补了“三沈”在故宫期间的资料空白,极大地丰富了布展内容。他们人物访谈05说,郑院长为故宫与“三沈”纪念馆搭建了一座友谊与沟通的桥梁。【实况】记:我知道您是陕西人,那今天回安康也算是回到三秦大地的怀抱了。据说,启功先生说他和汉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不知道您和汉阴,和安康是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郑:这你说对了,还真的有。我第一次到汉阴来是1979年,当时我陪省委白文华同志到安康来。第二次也很有意义,就是1985年,20年前。当时新华社内参发了一篇被遗忘的角落,说是汉阴的一个村发生了春荒,有饿死人的现象。当时的省委副秘书长牟玲生同志领了一个工作组来调查,我就参加了,我记得也是4月份。记:您的记性真好。郑:像汉阴的铁佛乡,还有一些区,我都去过。我在那儿呆了好长时间。现在是第三次来。记:那这次安康之行,汉阴之行,给您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郑:我刚才来了以后,刚一进新城,那里的建设,让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因为1979年来的时候,我对汉阴的印象确实是破破烂烂的。这次,我看面貌变化很大,非常靓丽,充满朝气。我相信,山村里面也会有大变化。【解说】从他那爽郎的笑声中,从他那和蔼的神态中,您分明能感受到曾经的岁月那“三沈”纪念馆正院文化名人与安康06样深刻地印在他的脑海中,感受到他对这方土地寄予的深情。【实况】记:现在,我们已经把“三沈文化”作为我们安康绿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外宣传的文化品牌。那您觉得,我们要进一步打响这个文化品牌,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或者说进一步加强的呢?郑:我感觉到,“三沈”得到了安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我认为意义很大。因为相对来说,安康的文化资源挖掘的不是很充分的。而且,我问了一下,目前安康还没有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认为,安康的大发展,汉阴的发展腾飞,在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方面都应该多做一些工作。记:我在采访您的过程当中,突然想起这么一句古诗:“乡音无改鬓毛衰”。我觉得您说的虽然是普通话,但是还带着浓浓的咱陕西的方音,让我们感到非常亲切。所以我们也非常希望您有机会再到安康来看一看。那么,如果能成行的话,您觉得最吸引您的将是什么?郑:安康除了两个县我没去过,十个县区我去过八个,我对安康的印象是很深的。不管过去来过的,还是没有去过的地方,我有机会都会来的。记:那么,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您在过去的岁月里给予安康人民的关心和帮助,也希望您今后继续给予安康人民更多的帮助,也欢迎您有机会再到安康来。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郑欣淼参观“三沈”纪念馆后,又信步来到纪念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