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我国
西部地区
城市化
理论
实践
李钒
孙林霞著
内容简介全书分以下七章,分别为:城市化的一般理论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历史与现状;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中的聚集经济和制度创新;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模式与动力机制;我国西部地区城市群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一以关中城市群为例: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城镇贫困人口监测预警系统研究一以陕西省为例;我国西部地区构建区域产业链与统筹城乡互动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前四章为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的理论分析;后三章以陕西和关中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图书在版编目(CP)数据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李钒,孙林霞著.一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12ISBN978-7-5618-5996-4I.我.李孙.城市化一研究一西北地区城市化-研究-西南地区V.F299.2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311040号出版发行天津大学出版社地址天津市卫津路92号天津大学内(邮编:300072)电话发行部:022-27403647网印刷北京京华虎彩印刷有限公司经销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开本185mm260mm印张14字数300千版次2017年12月第1版印次2017年12月第1次定价35.00元凡购本书,如有缺页、倒页、脱页等质量问题,烦请向我社发行部门联系调换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市化的历史和现状,明确提出当前西安市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对象为“城中村村民”和“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在充分对比和总结国内外农民市民化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的前提下,对西安市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实践提出对策建议。抽丝剥茧地分析了西安市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问题(缺少有效的动力机制和制度供给),创建性地构建出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动力系统,同时提出的西安市城中村改造模式和失地农民的保障体系,为西部地区城市群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参考。该书第六章“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城镇贫困人口监测预警系统研究一以陕西省为例”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较为充分地分析了城市化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城镇贫困人口的变迁,归纳出陕西省城市化进程中城镇贫困人口的成因和特征;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陕西省城镇贫困人口监测预警系统,并给出具体的警戒线标准和参考值;通过对国际城镇反贫困经验的总结,指出陕西省在城镇反贫困的实践中应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陕西省城镇反贫困的对策和建议。研究内容对陕西城市化进程中城镇贫困人口特征和成因的分析非常客观并切合实际:创造性地建立起了陕西省城镇贫困人口监测预警系统,并给出了510年警戒线的参考值,结论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所提出的关于当前陕西省城镇反贫困的对策建议,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为陕西省政府制定城镇反贫困的制度和政策提供决策咨询和支持,同时为西部省份反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该书第七章“我国西部地区构建区域产业链与统筹城乡互动发展研究一以陕西省为例”创新性地阐释了产业链构建与统筹城乡发展的互动关系,然后从陕西三大区域(关中、陕南、陕北)统筹城乡发展和产业链构建存在的问题入手,总结出三大区域统筹城乡发展和产业链构建的基本特征;将理论上总结的“重构和加强城乡关联性”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作为分析研究的基点,分别提出了关中、陕南和陕北三大区域统筹城乡发展路线和产业链构建的路径,并明确指出陕西在统筹城乡发展和产业链构建中必须处理好的八大问题:针对当前陕西统筹城乡发展和产业链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提出了具体的五项对策建议。该部分研究成果在理论分析与实际相结合方面,对实现陕西统筹城乡发展,尤其是通过产业链的调整和构建促进二者互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提出的关中、陕南、陕北城乡发展路线和产业链构建的路径,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加快陕西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思路。西部地区城市化问题是我国整体城市化发展的短板,城市化问题的解决关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该书对当前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析,把握了西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核心问题,思路清晰,方法科学,分析透彻,数据充分,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是一本很有价值的著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开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