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_黄晓霞刘喜主编.pdf
下载文档

ID:2334294

大小:32.95MB

页数:57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文献 信息 检索 利用 黄晓霞 主编
主编副 主 编编写黄晓霞刘喜张晓兰何国莲黄晓霞刘喜张晓兰何国莲刘涛赵财赵彦华苏桐何渊前言21 世纪是全球信息化时代,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尤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知识信息的急剧增加,知识信息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主宰。知识信息的获取和掌握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各个国家都相继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战略。为了配合国家制定的人才战略,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各高校都相继开设了 科技文献检索与利用 方面的课程,为提高当代大学生获取和利用各种文献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过去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根据 20 多年来我们对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本门课程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教训,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和更新教学内容,是提高和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只追求现代信息检索,而忽略了传统检索,不可能达到文献课教学的目的。只有将传统的文献检索和现代信息检索两者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最需要解决和掌握的几个问题是:我可以获取哪种文献资源?哪种资源能使我获得与自己的研究(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当我撰写研究论文或课程论文时,我要使用哪种资源?使用这种文献资源的过程中,我将会遇到哪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不仅要强调信息源与实际需求的关系,即不同的信息需求基于不同的信息源,而且要强调一个问题常常需要查询多种不同的信息源。根据课程改革和计算机检索的要求并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我们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了这本 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积极贯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突出当代大学生对文献信息利用能力的培养,还大量参阅了综合性、多科性和单科性文献检索的著作及有关论文,在吸收众多同类教材优点的基础上,适度增加了文献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检索内容,最终使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综合性。本书融文理、古今、中外文检索工具书于一体,使研究生、本科生、广大科技工作者能较快地掌握多学科文献信息检索的技能和方法。2.系统性。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全面地介绍了各类检索工具的特点和方法,特别是计算机检索方法和网络检索方法。3.实用性。本书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检索技巧上进行了设计,使所列实例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实用性。14.新颖性。本书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对文献需求的不同特点,尽量以近几年学生在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中涉及的热点问题列举实例。本书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检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国内外参考工具书及检索工具书的概述和如何去操作检索;第三部分为计算机检索、网络检索和数据库的使用;第四部分为论文写作及论文写作的规范标准。本书由黄晓霞副研究馆员编写大纲并拟定编写体例,刘喜研究馆员进行审核,各位编者进行编写。全书最后由黄晓霞、刘喜负责统一修改和定稿。本书第一章、第三章、第五章(其中二、三节由赵财编写)、第十二章、第十五章由黄晓霞编写;第六章由赵财编写;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由张晓兰编写;第二章、第四章由何国莲编写;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由刘涛编写;第十六章由黄晓霞(一、二、三节)、赵彦华(四、五节)、苏桐(六、七节)编写;附录内容由刘涛、何渊整理;部分插图由刘涛帮助完成。在编写过程中,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的郭乃中副研究馆员对全书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何渊助理馆员、赵彦华、苏桐助理馆员等在百忙中给予了大力帮助,感谢这些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奉献。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作者的著作、论文、教材和网站,并在书后列出了参考文献和作者。尽管如此,因篇幅所限,书中不能一一列出,还可能存在遗漏,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地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表达衷心的谢意。此外,对我们引用了文献却未列出的作者表示真诚的歉意,希望得到有关方面及作者的谅解。限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错误和疏漏所在,恳请同仁、广大科技工作者、研究生、本科生提出批评意见,以期不断修订和完善。编者2010 年 7 月2目录第一章绪!论001第一节文献信息检索导!述001第二节知识经济时代与创新人才培!养011第二章文献信息基础知!识021第一节文献信息产生和发!展021第二节文献信息类型与特!点026第三节文献信息十大类!型035第三章文献信息检索基本知!识045第一节文献信息检索概!述045第二节文献信息检索工!具047第三节检索语!言054第四节文献信息检索方法与程!序084第五节文献信息检索效果评!价095第四章参考工具书的使!用100第一节概!述100第二节参考工具书的类!型108第三节参考工具书使用!法132第五章国内文献检索工!具145第一节国内文献检索工具概!况145第二节检索各类型文献的重要工!具149第三节国内检索工具使用!法168第六章特种文献检!索177第一节专利文献的检!索177第二节科技报告检!索191第三节会议文献检!索203第四节学位论文检!索217第五节标准文献检!索2241第七章国际英联邦农业局(CABI)文!摘237第一节概!况237第二节编排体系及著录格!式238第三节文摘著录格!式239第四节CABI 的主要索!引241第五节检索途径及检索实!例244第八章联合国粮农组织 农业索引!250第一节概!况250第二节编排体系及著录格!式250第三节检索途径与检索实!例256第九章美国 农业文献题录!258第一节概!况258第二节编排体系及著录格!式258第三节检索途径及检索实!例265第十章美国 生物学文摘!266第一节概!况266第二节结构与编!排266第三节文摘著录格!式268第四节BA的各种索!引269第五节BA/RR!M274第六节检索途径及检索实!例279第十一章美国 化学文摘!284第一节概!况284第二节结构与编!排286第三节文摘著录格!式288第四节CA的主要索!引292第五节检索途径及实!例304第十二章国际互联网(Internet)信息检!索312第一节概!况312第二节国际互联网的功能和服!务313第三节国际互联网服务的相关知识介!绍3182第十三章计算机信息检索基础知!识340第一节计算机信息检索概!况340第二节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定!义344第三节 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原!理348第四节 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368第十四章数据库知识与检索利!用377第一节数据库基础知!识377第二节中文数据库检!索385第三节外文数据库检!索424第十五章论文的写!作479第一节概!述479第二节写作基础知!识485第三节论文写!作498第十六章论文写作的规范标!准514第一节法定计量单!位514第二节数!字524第三节科技名词术!语527第四节表格与插!图528第五节数理公式与化学!式536第六节外文字!母537第七节其他写作规!范539参考文!献542附录一: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简!表544附录二:国际十进分类法 简!表552附录三: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GB77138!7553附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5623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文献信息检索导述1 文献信息检索基本概念1.1 信息、知识及其相互关系1.1.1 信息1.1.1.1 信息的含义“信息”从字面上解义,“信”即信号、音信、符号;“息”即消息、情况。所谓“信息”就是通过信号、音信、符号传递来的消息或情态。早在我国古代诗人李中(唐代)的诗中写有“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见 碧云集 暮春怀故人);南宋年间,陈亮 梅花 诗云:“欲传春信息,不怕雪里埋”。均现“信息”一词。实言之,远古人类早已开始了信息活动。如:原始狩猎、逢遇险情时呐喊;大事件用以“结绳记事”;“烽火”警示;古罗马人“悬灯”讲述大事等,均为信息存储和传递的方式。20 世纪末,“信息”一词已成为社会时尚词汇,现使用频率最高,并引申出新义。诸如信息化社会、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时代、信息系统、信息产业、信息技术等等,均已引起广泛、深远的影响。信息概念的科学探讨,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1928 年哈特莱(R.V.L,Hartley)认为信息是“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1948 年申农(C.E,Shannon)将其定义为:“信息是用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1950 年维纳(N.Viener)论述为:“人是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部世界”、“我们支配环境的命令就是给环境一种信息”、“信息这个名称的内容就是我们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我们调节为外界所了解时而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资深哲学家认为:“信息是物质的一种普遍存在属性,它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我国国家标准(GB4894-85)中,将信息的概念定义为:“信息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形态或运动状态,也是事物的一种属性”。人们通常理解的“信息”概念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它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形式。人们认知一切事物的运动,必然产生信息,都会进行相互间的信息交换。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信息交换关系,而且动物之间、植物之间、人与动植物之间,也都存在着信息交换;更进一步推广到人与自动机之间,自动机之间也都存在着信息交换关系;甚而,生物体内一个细胞与另一个细胞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交换关系。如:遗传学家论证第一章NO.1绪论001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了生物体内核酸分子,它又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就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复制,把遗传基因信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总之,信息起源是与生物体诞生同步开始,生物体为了维持自身生存,就必须不断地从外部实体,通过光、声、味和空气等传出有关信息、音信、符号带来的消息,并加以识别、评价,采取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行动。例如:识别可餐食物就摄取,识别灾害信息就躲避、防御或抗争。因此,我国信息科学家认为:以纯客观角度下定义,“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而以使用者角度而言,“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广义知识”。为此,“信息”可通俗理解为:“生物以及具有自动控制系统的机器,通过感知器官或相应设备,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一切内容”。1.1.1.2 信息的主要特性信息可归纳如下特性:(1)寄载性。一切信息不能脱离物质载体而独立存在。信息必须借助物质载体上的文字、图像、胶片、磁带、声波、光波、电波、电磁波、气味等等表达出来,才能传递给人们加以认知和利用。显见,信息不是物质,是物质存在的属性,载体本身并不影响信息表征的内容。由此可见,没有载体就没有信息。不过,在特殊情况下,信息本身也可作为另一个信息的载体。(2)无限性。无限性是信息特有的属性。在人类生存中,所接触到的一切领域里,必须产生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运动、发展变化,表现出可随人们对信息利用而不断扩充、再生、翻新。虽然任何形式的物质和能量都有一定存量,由于不断消耗、利用,总会消耗枯竭。然而,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又会将它们存储下来,还会产生新信息。可见,信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3)可替代性。又称可转换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信息的物质形态可以互相转换。诸如:自然信息可转换为语言、文字和图像等形态;也可转换成计算机代码、电视信号、广播,这些代码和信号经过处理又可转换成文字、语言和图像;又如:不同语种信息互换,不同载体信息互换等。二是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替代成物质(材料)、能量、资本、劳力和效益。这种替代(转换)条件,主要依靠人类对信息的正确开发利用。正如现代管理学家认为:信息是重要的管理手段和工具,正确利用信息能提高管理水平。即是说,利用好信息,可代替资本、材料、劳力的投入,进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4)可传递性。可传递性是信息最本质的特征之一。该特征是指信息只有从信息源始发,经过传输工具或载体复制,进行传递,才能被人们(或生物体、自动机)所感受,实现它的效用。我们知道,一切生物、人类或社会各种组织以及自动机都在不断地向外界和内部传递各类信息,以便调控自身的适应活动。这种传递主要依赖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