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险旅游发展与管理_邹统钎高舜礼等著.pdf
下载文档

ID:2334161

大小:11.99MB

页数:31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探险 旅游 发展 管理 邹统钎 高舜礼
3 目 录旅游研究前沿书系探险旅游发展与管理邹统钎 高舜礼等 著旅游教育出版社策划编辑:赖春梅责任编辑:赖春梅 朱海犀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探险旅游发展与管理/邹统钎,高舜礼等著.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2(旅游研究前沿书系)ISBN 978-7-5637-1901-3.探 .邹 高 .探险旅游经济管理.F590.7 N8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228951号本书原始地图来源于国家测绘局网站,审图号:GS(2008)1354号旅游研究前沿书系探险旅游发展与管理邹统钎 高舜礼 等著出版单位 旅游教育出版社地 址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南里1号邮 编 100024发行电话(010)65778403 65728372 65767462(传真)本社网址 E-mail 印刷单位 中国科学院印刷厂装订单位 河北省三河市金星装订厂经销单位 新华书店开 本 787960 1/16印 张 19字 数 256千字版 次 2010年2月第1版印 次 2010年2月第1次印刷定 价 38.00元(图书如有装订差错请与发行部联系)12探险旅游发展与管理顾问委员会名单计金标 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玉灵 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邹统钎 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张凌云 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谷慧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亚太旅游协会(APTA)中国区代表Kaye Chon 世界旅游组织教育委员会委员、香港理工大学教授Chris Ryan Tourism Management 主 编、新 西 兰 卡 怀 托 大 学 教 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蔡利平 普渡大学旅游与饭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丁培毅 昆士兰大学旅游学院亚洲项目负责人、高级研究员李 力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欧洲休闲与旅游教育协会(ATLAS)会员郑健雄 台湾观光管理学会会长容继业 台湾高雄餐旅学院校长、教授4探险旅游发展与管理写作分工全书框架:邹统钎、高舜礼序:邹统钎第一章:邹统钎、高舜礼、陈芸、张传统、李涛第二章:张传统、章素华第三章:邹统钎、张传统第四章:李涛、张传统、陈芸、邹统钎第五章:邹统钎、高舜礼、陈芸、丁杰、张传统第六章:张传统、陈芸、李涛、丁杰1 目 录出版说明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的旅游科学研究伴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而成长,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成果。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统计,30 年来,收录到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旅游(含休闲、游憩等)相关文献约 26 万篇,各类课题 3 950 多项。我国的旅游研究初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国际影响日益提升。截至 2007 年底,中国学者在国际权威旅游期刊上发表论文 200 余篇,远远超过旅游产业较为发达的韩国和日本,多位中国学者受邀成为国际旅游研究机构的会员、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或审稿人。历经 30 年的发展,旅游研究今天面临着“与实践密切贴合”、“深化基础研究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等多种挑战。展现我国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给出旅游学界应对学术研究挑战的思考,成为专家学者的共识。为了进一步推动旅游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在旅游研究领域提供一个开放的出版平台,在与多位知名院校的学者、旅游产业管理机构和旅游企业组织高层人士深入访谈的基础上,我社与“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联合推出“旅游研究前沿书系”,期许通过出版社与基地、作者的共同努力,展现旅游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甚或是因旅游研究主题的多元化、多视角而出现的学术观点的碰撞与争鸣。我们本着“多歧为贵,不取苟同”的精神,为旅游研究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在“旅游研究前沿书系”中,为读者奉献深刻的学者深思与丰硕独到的2探险旅游发展与管理研究成果。同时,我们也恳盼读者真切的评判反馈。在“旅游研究前沿书系”推出之际,感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旅游协会、中华观光管理学会、海航集团、锦江国际集团、携程旅行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感谢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给予我们的无私帮助,他们是Tourism Management主编瑞恩(Chris Ryan)教授,普渡大学蔡利平博士,昆士兰大学丁培毅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韩玉灵教授、邹统钎教授、谷慧敏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李力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田桂成(Kaye Chon)教授,台湾观光管理学会郑健雄会长,台湾高雄餐旅学院校长容继业教授等;还有诸多学者给我们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于此向未能一一列出的专家学者致以敬意和谢忱。“旅游研究前沿书系”期待专家学者的加入,欢迎读者对我们的批评鞭策。反馈信息请发至 .旅游教育出版社 1 目 录序论科学探险精神纪念导师周廷儒院士诞辰 100 周年2009 年 10 月 19 日中国地理学会 100 周年专门设立了分会纪念我的硕士导师周廷儒院士诞辰 100 周年。参会之后感慨万千,当今北京师范大学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形成的 6 个学院(研究院)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这样一个国内高校地学巨无霸的格局,很大程度得益于我的硕士导师周廷儒先生当年奠定的学科格局以及对人才的培养。一、人生历程周廷儒先生生于 1909 年 2 月 15 日,1933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351942 年,先后任教于杭州高级中学、西南联大、复旦大学。19401946 年任中央研究院重庆北碚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参加当时开发大西北实地考察,研究四川、青海、甘肃一带国土资源和嘉陵江流域地理,沿江步行 400 公里,绘制了嘉陵江曲流分布图。并在1942 年夏作为“西北史地考察团”成员发表了甘肃、青海地理考察纪要及区域地理、地貌学方面的论著。1946 年获“庚子赔款”名额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师从文化景观学派创始人 Carl Ortwin Sauer(Sauer是如此出名我真没想到。2008 年我邀请世界著名的旅游人类学家伯克利的Nelson Graburn来我校驻校讲学,我一说我导师曾在UC Berkeley地理系留学,他马上就问是不是 Sauer 的学生),获硕士学位。1950 年先生从伯克利回国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地理系2探险旅游发展与管理教授。1950 年加入九三学社,任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同 Sauer惊人相似之处是,Sauer 从 1923 到 1954 担任 UC Berkeley 地理系主任 31 年,周先生从 1952 到 1983 年共 31 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退下后一直指导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从事古地理环境演变研究。我是他指导的最后一个硕士研究生。二、科学探险精神每次谈到先生的过去,老一辈总会提及先生 60 多岁还在天山脚下跑马考察。由于不是亲眼所见,感触不是太多。而每次看到年近八十的先生拄着拐棍爬上生地楼 9 层资料室查阅英文地理文献时,我情不自禁地鼻子一阵阵发酸,泪眼朦胧。(一)中国区域地理分异与历史演变规律的研究先生响应国家建设的召唤,参加重大科考工作:先生 1951 年参加内蒙古铁路选线考察;1952 年参加华南自然地理考察;1953 1955 年参加“中国自然区划”工作,与施雅凤、陈述彭合写中国地形区划草案,首次提出中国地形三大区划分的思想;1956 年先生参加中苏合作新疆综合考察工作,直至 1959 年,足迹遍及全疆,并主编新疆地貌专著。1960 年撰写了中国第三纪与第四纪以来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分化论文,研究了新生代时期自然地带分异的规律,重建了第三纪和第四纪的自然地带和自然区。1963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创建“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室”,到内蒙古凉城、山西大同等地开展第四纪古地理研究。1972 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先生被聘为委员,历时 4 年完成了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分册的编著任务。1982 年出版专著古地理学,这是中国环境演变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与此同时,他登庐山、上黄山,亲临实地考察,致力探讨举世瞩目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对中国东部中低山地区曾被李四光先生认为是“冰川遗迹”的地貌现象提出质疑,提出“雪蚀地貌”观点。运用景观分带学说和专门方法研究了我国新生代时期自然地带分异的规律,重建了我国第三纪和第四纪的自然地带和自然区,为研究我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奠定了基础。23 目 录中国地理的大规律基本上是他们这一代人总结的,其后理论的突破寥寥。先生的最大贡献表现在对大空间尺度与大时间跨度地理规律的研究。他的代表著作:中国地形区划草案、南疆塔里木河中游的变迁问题、中国第三纪与第四纪以来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分化、中国自然区域分异规律和区划原则、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的探讨、中国第四纪古地理环境分异、新生代以来中国自然地带性的变迁等都是对中国地理重大规律的探索。(二)地球环境演变预测的探索先生一生研究的重点是新生代以来中国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对于10000 年以前,周先生的研究成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与竺可桢先生对 5000年以来的气候研究(以 1973 年 6 月 19 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为代表)研究成果共同构成中国环境演变的完整图谱。两人关注的分别是万年和千年两个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变问题。“文革”后,先生的一大重要贡献在于希望通过对过去的研究开展对未来的预测。他的论文环境古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开展地理环境学预测研究对地理预测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 1986 年先生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及未来百年预测的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Charles Lyell(17971875)生前的现实主义思想认为“现在是过去的钥匙”(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先生早在 1965 年就提出过去是认识现在和预测未来的钥匙,并在其晚年对此做了进一步解释,“研究过去环境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是认识现代环境和预测未来环境发展趋向的前提与基础”。同先生这一学术思想相似的提法是由 D.H.Tarling 在 1978 年提出的,表述为“The past is the key to the present and future”。周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当今世界地学前沿课题之一的“过去全球变化”的核心思想完全一致,却比它早提出近 20 年。三、科学探险精神的传承周廷儒门系弟子中老一辈的有张兰生、赵济、邬翊光、武吉华、李华章、李容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全新世环境演变中国北方资源与环境开发,电子出版物,19903 序4探险旅游发展与管理任森厚;新生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和中国国家地理 杂志社社长李栓科。前者是中国灾害研究的开拓者、资源科学的大家,后者是中国首次北极探险队长、科普杂志商业化运作的先锋。张兰生:张先生的最突出特点是思路清晰,他的创新思想包括:中国第四纪古气候东西变化分异,东部冷干暖湿,西部冷湿暖干,其分界线在河套一带;指出了北方气候的旱化趋势;提出未来我国东部气候会出现暖干而非冷干,形成原因非冬夏季风对比问题而是人类作用增温导致大气环流北移的结果,人类对未来世纪环境演变的作用要放到首要位置。他历任地理系主任、教务长、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等,对北京师大地理学科的大整合起了重大作用。史培军:中国全新世气候冷湿热干配置的假说倡导者、用渤海海冰解决北方干旱问题的伟大构想的首倡者、中国灾害研究的开拓者、中国治沙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地学帝国的缔造者,他的开拓精神、敏锐的战略眼光、卓越的学术领袖风范确实令人刮目相看。多次给朱镕基、温家宝作关于风沙治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方面的讲座与记报。他的团队研究的大多是关系国民经济的重大热点问题以及国际地理科学学术的前沿问题。在他的整合与开拓努力之下,北师大才有了今天的“六院一室”: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环境学院、资源学院、水科学研究院、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