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祖师
王褒传
杜先福
刘官银
照明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圣茶祖师王褒传杜先福,刘官银,秦照明著.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1 ISBN 978-7-5647-0243-4 .圣.杜刘秦.王褒传记.K825.6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09)第 209346 号 圣茶祖师王褒传 杜先福 刘官银 秦照明 著 出 版: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成都市一环路东一段 159 号电子信息产业大厦 邮编:610051)策划编辑:陈松明 责任编辑:陈松明 李述娜 主 页: 电子邮件: 发 行:新华书店经销 印 刷:郫县犀浦印刷厂 成品尺寸:140mm203mm 印张 6 彩插 8 字数 110 千字 印 数:10 000 册 版 次:2009 年 11 月第一版 印 次:2009 年 11 月第一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5647-0243-4 定 价:38.00 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本社发行部电话:028-83202463;本社邮购电话:028-83208003。本书如有缺页、破损、装订错误,请寄回印刷厂调换。使用 FinePrint 试用版本打印-在 订购 1 代 序“茶艺寻源”之我见“茶艺寻源”之我见 代序 茶艺是我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我国非物质遗产的组成部分。它享有独特、独尊、高尚的消费文化。茶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交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艺的表演和各种茶文化的传播及形式的展示,则将品饮茶活动提升为物质需求与精神享受的文化总和。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近现代,由于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诸方面的落后,传统的茶艺被忽略而衰微,以至人们谈起茶就想起日本的茶道,反而忽略了我国的茶艺传统。然而事实是,茶艺文化却起源于我国西汉。茶艺从我国西汉汉宣帝兴起,经两晋以后,饮茶渐成风气,至隋唐更为盛行,而随着遣唐使 2茶饮也传入了日本。20 世纪 70 年代末,当我国台湾的茶人酝酿成立茶文化组织时,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提出“茶艺”一词,此后,“茶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茶文化的广泛传播而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但是茶艺的起源,却并不是始于 20 世纪提出茶艺一词才有茶艺的形成,实际上它在我国早已有着浓厚的文化根基。我国是茶的原产地,是制茶技术的发源地,是茶俗的发源地。而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更是茶艺或茶道的文化平台。茶艺的起源,最先源于传说。茶的起源本身就源于一个缥缈的时代,唐代陆羽在 茶经 里说,“茶发乎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闻”即传说,鲁周公距今已有 2600 多年的历史。茶之发源,传说仅归传说,而今学者们普遍认为,蜀地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普遍饮茶了。巴蜀是个神秘所在,历史上与世隔绝,其文化如何形成,土人又来自何方,一直都是一个谜。随着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等遗址的发掘,蜀地之谜不仅没有解开,反而更加扑朔迷离。而种茶及加工与饮茶活动,是在秦人取蜀之后才为天下人所知,并沿着长江流域传播到中原,最终惠及全国。使用 FinePrint-在 订购 1 代 序“茶艺寻源”之我见“茶艺寻源”之我见 代序 茶艺是我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我国非物质遗产的组成部分。它享有独特、独尊、高尚的消费文化。茶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交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茶艺的表演和各种茶文化的传播及形式的展示,则将品饮茶活动提升为物质需求与精神享受的文化总和。茶的种植、采摘、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近现代,由于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诸方面的落后,传统的茶艺被忽略而衰微,以至人们谈起茶就想起日本的茶道,反而忽略了我国的茶艺传统。然而事实是,茶艺文化却起源于我国西汉。茶艺从我国西汉汉宣帝兴起,经两晋以后,饮茶渐成风气,至隋唐更为盛行,而随着遣唐使 2茶饮也传入了日本。20 世纪 70 年代末,当我国台湾的茶人酝酿成立茶文化组织时,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提出“茶艺”一词,此后,“茶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茶文化的广泛传播而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但是茶艺的起源,却并不是始于 20 世纪提出茶艺一词才有茶艺的形成,实际上它在我国早已有着浓厚的文化根基。我国是茶的原产地,是制茶技术的发源地,是茶俗的发源地。而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更是茶艺或茶道的文化平台。茶艺的起源,最先源于传说。茶的起源本身就源于一个缥缈的时代,唐代陆羽在 茶经 里说,“茶发乎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闻”即传说,鲁周公距今已有 2600 多年的历史。茶之发源,传说仅归传说,而今学者们普遍认为,蜀地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普遍饮茶了。巴蜀是个神秘所在,历史上与世隔绝,其文化如何形成,土人又来自何方,一直都是一个谜。随着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等遗址的发掘,蜀地之谜不仅没有解开,反而更加扑朔迷离。而种茶及加工与饮茶活动,是在秦人取蜀之后才为天下人所知,并沿着长江流域传播到中原,最终惠及全国。使用 FinePrint 试用版本打印-在 订购 3 代 序“茶艺寻源”之我见 先秦之前,未见有关茶的文字记载。据现有史料证明,蜀地饮茶活动的最初记载是西汉宣帝时期,蜀地资州人(今资阳市)王褒在收买奴隶时的契约文章僮约里将“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武阳买茶”等写进了契约。其关于茶和茶具及茶的交易虽然仅有 12 个字,但却把饮茶的艺术(烹茶)和技术(茶具的珍藏)以及茶具的卫生,高度浓缩在一起,足以说明当时茶艺和茶技已经成形。不仅如此,僮约中“武阳买茶”一句,说明当时武阳(今彭山县)应是巴蜀茶叶的集散重地,其茶叶的生产与消费已有一定的规模。王褒乃迄今为止有据可查记载饮茶活动的第一人,他将茶及茶艺带入西汉宫廷,与汉宣帝一起品茶、论茶、观茶艺表演,千百年来却鲜为人知。王褒作为汉代文化名人,善于写诗,工于作赋,对音乐也有较高修养,是我国历史上著名辞赋家,这已为天下人知晓。但却鲜有人为他首推记载茶艺作出的巨大贡献给予重视。圣茶祖师王褒传 的作者,历经数年,不辞辛劳,广泛搜集资料,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尊重历史依据,认真地考察论证,写成此书,不仅是为资阳“三贤”(孔子之音 4乐老师苌弘、西汉宣帝谏大夫王褒、东汉光武帝五官中郎将董钧,史称资阳三贤)之一的王褒树碑立传,更是挖掘资阳人杰地灵的丰厚文化底蕴,让资阳人古老的文化为华夏文明增辉添彩。圣茶祖师王褒传 以王褒自身的文学创作为脉络,紧紧连接饮茶活动,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本挖掘茶文化起源的具有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的一部好书。它以传记的形式,记载了王褒的生平,把王褒的文学创作与茶文化传播有机地紧密结合,可谓开创了茶文化寻源之先河。相信此书必能为我国的茶文化起源之认定奠定坚实基础,以证茶文化研究领域诸多谬误。使用 FinePrint 在 订购 3 代 序“茶艺寻源”之我见 先秦之前,未见有关茶的文字记载。据现有史料证明,蜀地饮茶活动的最初记载是西汉宣帝时期,蜀地资州人(今资阳市)王褒在收买奴隶时的契约文章僮约里将“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武阳买茶”等写进了契约。其关于茶和茶具及茶的交易虽然仅有 12 个字,但却把饮茶的艺术(烹茶)和技术(茶具的珍藏)以及茶具的卫生,高度浓缩在一起,足以说明当时茶艺和茶技已经成形。不仅如此,僮约中“武阳买茶”一句,说明当时武阳(今彭山县)应是巴蜀茶叶的集散重地,其茶叶的生产与消费已有一定的规模。王褒乃迄今为止有据可查记载饮茶活动的第一人,他将茶及茶艺带入西汉宫廷,与汉宣帝一起品茶、论茶、观茶艺表演,千百年来却鲜为人知。王褒作为汉代文化名人,善于写诗,工于作赋,对音乐也有较高修养,是我国历史上著名辞赋家,这已为天下人知晓。但却鲜有人为他首推记载茶艺作出的巨大贡献给予重视。圣茶祖师王褒传 的作者,历经数年,不辞辛劳,广泛搜集资料,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尊重历史依据,认真地考察论证,写成此书,不仅是为资阳“三贤”(孔子之音 4乐老师苌弘、西汉宣帝谏大夫王褒、东汉光武帝五官中郎将董钧,史称资阳三贤)之一的王褒树碑立传,更是挖掘资阳人杰地灵的丰厚文化底蕴,让资阳人古老的文化为华夏文明增辉添彩。圣茶祖师王褒传 以王褒自身的文学创作为脉络,紧紧连接饮茶活动,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本挖掘茶文化起源的具有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的一部好书。它以传记的形式,记载了王褒的生平,把王褒的文学创作与茶文化传播有机地紧密结合,可谓开创了茶文化寻源之先河。相信此书必能为我国的茶文化起源之认定奠定坚实基础,以证茶文化研究领域诸多谬误。使用 FinePrint 试用版本打印-在 订购 1 目 录 目 录“茶艺寻源”之我见 代序.1 第一回 家父早逝族人逞威 孤儿寡母备受欺凌.1 第二回 沱江放胆夜泛孤舟 雁城寻觅泪恳恩人.12 第三回 得圣泉造福乡民 品仙茶义结知音.25 第四回 书台山少年品茶 主记室园中留客.36 第五回 运巧思品茗纵趣谈 弄琴声飞花动芳心.47 第六回 书台山闭门思过 涤砚池飞泪垂情.58 第七回 取圣水义修八角井 报盛恩高筑德心堂.69 第八回 触旧事泪泣飞花亭 遭妒忌义愤作九怀.80 第九回 奔前程离乡又背井 显奇能坐上成嘉宾.92 第十回 游蜀中著录益州记 宿青衣邂逅种茶人.101 第十一回 武阳茶展献施良策 香园对酒幸识英雄.110 第十二回 歌盛世三曲匠心独运 组乐伎何武逗趣翻新.119 第十三回 悼故人忆兄弟情谊 修僮约著旷世奇文.128 第十四回 四子讲德颂扬盛世 蒙顶备茶喜奉宠诏.137 第十五回 君臣品茗王褒献茶艺 当殿立就圣主得贤臣.146 第十六回 甘泉宫君臣对茗 洞箫赋太子受益.154 第十七回 遵王命寻金马碧鸡 游故地痛惜老茶友.163 第十八回 禺同山英年早逝 沐皇恩魂归故里.172 后记 沿着王褒的足迹.180 -在 订购 1 第 一 回 家父早逝族人逞威 孤儿寡母备受欺凌 第一回 家父早逝族人逞威 孤儿寡母备受欺凌 女头化石出沱江,蜀人始祖在资阳。地灵人杰有三贤,王褒盛名千古扬。这首小诗,道出了蜀人起源于资阳的一种民间传说。资阳地灵人杰,汉有三贤。三贤者,乃东周辅佐三朝帝王的政治家、孔子的音乐老师苌弘;西汉宣帝的谋臣王褒;东汉光武帝和明帝治下的政治改革家、汉朝制定礼仪的专家董钧。这个话本,单表王褒其人其事,读来也是饶有情趣。话说西汉昭帝始元 7 年 4 月(公元前 81 年),益州(治所在今成都)资中县(今资阳市,治所在今雁江区雁江镇,北周改资阳县)昆仑乡墨池坝,一处庄园哀乐奏鸣,哭声缭绕,此处正举办丧事,死者乃墨池坝一大户之主人,姓翀翀王名,字有才。原来这王年方二十八岁,知书识礼,得祖上荫蔽,广有良田 200 余亩,耕夫若干,使女数名。翀王十七岁娶妻余氏,隔年生一子,名王褒,字子渊。王翀少小读书,腹中颇多经论,曾任昆仑乡蔷夫(乡长),2后任廷掾(汉时县里一个小官)督管乡事。王家世代单传,翀无兄弟姐妹,王二十六岁时,父母双亡,遗下良田 200翀亩,无人管理。王即辞官回家,全心农耕,亦做儿子王褒的老师。王褒天资聪明伶俐,口齿极佳,四岁识字,五岁即能翀吟诗。王尤其重视,对王褒百般呵护,细心调教,希望其成就大业,光宗耀祖。翀昭帝始元五年秋,王突觉身体不适,浑身乏力,骨节奇痛,初时乡野游医把了脉,抓了药,煎服数日,病势却一日更比一日严重。后到县城,访了名医,病势仍是一翀天不如一天。换了几个先生,均无济于事。渐渐地,王肌肉萎缩,骨节肿大,最终卧床不起。夫人余氏不肯放弃医治,四处奔走,遍访名医,仍然毫无起色。家中先是变卖牲口,后又出卖田土,减少家奴,眼看祖上遗下的良田翀已去之大半,生计维艰,家将破败。王不忍因自己之病痛散尽家财,遗祸妻儿,遂一条绶带,将自己缢死于床头横梁之上,时年二十八岁。翀王即死,族人俱来奔丧,不想却另生支节。族中有翀人称,王病入膏肓,卧床不起,且身无缚鸡之力,岂能翀立身起吊!必是余氏眼见王病势严重,拖累已久,心怀厌恶,故而置其于死地。妻谋夫命,当是死罪,此事重大,族人有主张报官者,使用 FinePrint 试用版本打印-在 订购 1 第 一 回 家父早逝族人逞威 孤儿寡母备受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