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南宁
迈向
北部湾
经济区
核心
城市
战略
选择
朱名宏
杨德辉
编著
南宁迈向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战略选择朱名宏杨德辉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南宁迈向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战略选择/朱名宏杨德辉编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12ISBN 978-7-219-07209-7.南.朱.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研究南宁市.F299.276.71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0)第 258844 号出版发行广西人民出版社社址广西南宁市桂春路 6 号邮编530028网址http:/印刷广西南宁华侨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开本787mm1092mm1/16印张16.25字数300 千字版次2010 年 12 月第 1 版印次2010 年 12 月第 1 次印刷书号ISBN 978-7-219-07209-7/F 870定价38.00 元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责任编辑龙钢主编:朱名宏杨德辉副主编:尹涛韦继更覃洁贞成员:秦瑞英张正栋钟柳红郭贵民陈峰蔡进兵蒋秋谨黄浩邦罗美英刘曙华曹丽吴金艳王兆林孙晋华南宁迈向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战略选择编委会前言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21 世纪的经济竞争是城市与城市的竞争。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心城市作为城市结构体系重要结点,按照城市区位优势、功能定位和产业区域分工对所辐射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能量与要素进行高效、有序、合理的聚集与扩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南宁市是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交汇城市,是沿海与腹地的经济区域结合部,是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是联结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运行,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的到来,南宁自然也得到了世界目光的一次又一次关注。同时,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来的快速发展,南宁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承载能力和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区域性核心城市地位和功能得到认可。但是,南宁市在区域发展中仍存在经济总量不大、经济结构欠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作为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的集散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由此,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和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组成联合课题组,对“南宁市建设北部湾核心城市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报告。为更好发挥研究成果的作用,课题组对原有的报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编辑形成了本书,以期对南宁加快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的建设有一定指导作用。目录第一章理论背景:从中心城市到核心城市(1)一、概念及内涵(1)二、分类及基本特征(1)三、功能与作用(3)第二章南宁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6)一、南宁市与全国主要核心城市的比较分析(6)二、南宁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城市的中心性比较分析(9)三、南宁市在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地位(12)第三章南宁建设核心城市的基础和环境(15)一、建设核心城市的基础(15)二、建设核心城市面临的环境(20)第四章加快南宁核心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发展战略(23)一、总体思路(23)二、战略目标(23)三、功能定位(24)四、战略路径(25)第五章强化北部湾核心城市的产业基础研究(26)一、南宁市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比较分析(26)二、南宁市产业发展环境分析(42)三、南宁市产业发展思路(50)四、南宁市产业选择及发展重点(51)五、南宁市产业空间布局(56)六、促进南宁市产业发展和合理布局的建议措施(62)1 第六章强化北部湾核心城市的商贸流通基地研究(67)一、南宁市商贸流通基地建设的基础(67)二、南宁市商贸流通基地建设的环境(73)三、南宁市商贸流通基地建设发展基本思路(81)四、重点发展领域(84)五、优化产业布局(92)六、保障措施(93)第七章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对策研究(98)一、物流基地的概念及建设南宁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的重大意义(98)二、南宁市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的现状分析(101)三、南宁市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条件分析(105)四、国内知名物流基地建设的经验及启示(119)五、南宁市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124)六、南宁市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的对策措施(127)第八章南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研究(136)一、南宁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战略意义(136)二、南宁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现实基础(138)三、南宁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位分析(142)四、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指导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45)五、主要任务(146)六、区域布局(148)七、对策措施(149)第九章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中心研究(153)一、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及其构成(153)二、建设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中心优势和战略意义(156)三、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建设状况(160)2 四、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及经验借鉴(174)五、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建设的发展要求和方向(181)六、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建设的定位和目标(183)七、区域性国际交通枢纽中心发展策略(185)八、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的主要对策措施(190)第十章南宁建设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对策研究(193)一、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的内涵及特征(193)二、南宁市建设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的背景和战略意义(201)三、南宁市建设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现状与评估(206)四、南宁市建设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的思路与目标(227)五、南宁市建设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的对策建议(231)第十一章保障措施(243)一、体制机制创新(243)二、开放合作机制(243)三、人力资源开发(244)四、完善管理制度(246)参考文献(249)后记(251)3 第一章理论背景:从中心城市到核心城市第一章理论背景:从中心城市到核心城市一、概念及内涵(一)核心城市与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和城镇体系而言的,对一般城市来说,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从区域的角度看,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从城市体系来看,核心城市是居于核心地位、对区域中其他各类城市及乡村发挥主导作用、具有较强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对外交流中心。也就是说,在某一经济区域中占据主导、支配地位的核心城市即是中心城市(文中所及的核心城市即是中心城市)。(二)内涵综合诸多学者对核心城市的定义,区域性核心城市具有两层涵义:一是以经济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二是同其他若干周边城镇组成,相互间存在紧密的内在经济联系和空间地域相邻关系,其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能够达到,并能够促进相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二、分类及基本特征(一)分类根据人口规模,核心城市可以分为五类:一级核心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在1南宁迈向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战略选择500 万以上;二级核心城市,非农业人口 200500 万;三级核心城市,非农业人口 100 万 200 万;四级核心城市,非农业人口 50 万 100 万;五级核心城市,非农业人口 25 万 50 万。国内学者根据核心城市人口规模、行政级别、辐射范围等将我国核心城市划分为四类:一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性城市,市区人口在 500 万以上的超级城市,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大的枢纽作用,即北京、上海;二是具有跨省影响力的地区性城市,市区人口在 100 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在地区性经济活动(如省际经济区)中起着重要的骨干作用,能带动周围数省区的发展,如天津、沈阳、哈尔滨、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广州;三是省级中心城市,在省域范围内承担经济中心功能,一般市区人口在 50 万以上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都是各省的省会和大型工矿城市、港口城市、经济发达的城市;四是省内中心城市,在省内局部地区承担经济中心功能,行政级别上往往是地级市(但并非所有的地级市都能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二)基本特征中心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空间系统中的一个极核点。从规模和结构两方面看,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控制中心和文明辐射中心,是周围城市的增长极。其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1.经济集中程度高,规模大,实力强核心城市是区域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经济交流的枢纽,它的经济规模比较客观,整体实力比较雄厚,其 GDP 和人均 GDP 高于区域的平均水平,这是区域性核心城市最基本的经济特征。2.社会分工发达,产品结构优化区域性核心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程度高,生产的社会分工细致,协作紧密,是专业化分工协作最强的地方。专业化分工协作不仅发生在城市内部,而且蔓延到周围地区甚至更远的其经济触角能够延伸到的地方去,包括城市间、地区间、国家间的分工,是一个集中的分工体系。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地区间的协作和交换关系,增强了中心城市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在客观上组织区域经济的能力。3.科研能力强,人口素质高区域性核心城市是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是区域人才、技术、科研、设备以2第一章理论背景:从中心城市到核心城市及科研交流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表现在创新和吸纳创新两个方面。核心城市拥有水平较高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相当数量的科学工作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制中心,也是新管理、新工艺、新制度的发源地。同时,中心城市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向周边扩散过程中,充当承上启下、承外启内、合理嫁接、消化创新的“转换器”角色。总而言之,中心城市是培养人才、开发智力资源、广泛交流和传播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重要基地。4.具有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较完备的基础设施核心城市具有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包括城市内部及其与外部的联系;有快速的通信方式;有良好的人居环境;有方便的服务。核心城市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和更好的基础设施水平,不仅可以满足发展城市经济,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与周边联系的高效率的通畅渠道,这直接关系到核心城市的生产能力、科技进步能力及组织区域经济的能力。5.经济管理和社会文化的中心核心城市往往是行政权力机构的所在地,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与不同等级的权力机构相一致;中心城市还是各种党派、组织、团体所在地及其活动、交往的主要场所。经济力量与社会文化力量从来是并驾齐驱的“双轮马车”,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水平总是与城市经济发展相一致的。中心城市是生产、传播、应用、储存各种社会文化产品的重要基地,聚集了众多优良的社会文化设施,为交流与传播文化提供了最佳场所,成为区域文明和进步的辐射源。三、功能与作用(一)功能1.聚集功能区域性核心城市依据自身的区位特点和政治、经济等资源优势而成为区域“增长中心”。根据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性核心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和“增长极”,不断产生“极化效应”或“回流效应”,即各种生产要素优势从其他区域向核心城市聚集,形成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相对雄厚的资本和科技力量、相对集中的消费市场等。王何,逢爱梅.我国三大都市圈域中心城市功能效应比较.市规划汇刊,2003,(2).3南宁迈向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战略选择集聚功能是区域核心城市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核心城市的集聚功能与城市的区位分布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都市经济圈发展的早期阶段,在圈域各城市经济实力相差无几的境况下,优越的区位条件是中心城市“极化”的关键。其次,核心城市集聚功能的强弱与城市的经济实力呈正相关。经济实力是一项综合指标,具体可通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产业结构、经济国际化水平等来考察,尤其是经济国际化水平更能反映出核心城市的集聚能力。2.扩散功能与集聚相对应,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增长极”在发展中还会产生“扩散效应”或“涓滴效应”,即各生产要素从中心城市区域沿“轴”向都市圈“外围”区域流动,并不断呈“梯度”在区域扩展。“扩散效应”是推动区域整体发展的有力杠杆。经济实力是核心城市产生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