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女性
导论
王宏维
主编
华南师范大学
妇女
研究中心
女性学导论点看法,写在这里且作为这本教材前言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关于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及其教学的理念与目标问题。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教学在中国高校实际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一是本科通选课程;二是本科专业课程;三是硕、博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因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还未有具体规定,课程内容及与教学有关的方方面面,主要还取决于任课教师个人的考虑与选择,尤其与教师的专业背景、学术旨趣、研究方向和教学风格直接有关。这一状况对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课程及教学来说,有助于其拓展更广阔的多样化的发展空间,避免整齐划一。但同时,在教学理念和目标各行其道的情况下,也使女性学/社会性别的教学和研究面临一些困惑。如有的女性学导论教材将女性学体系定位为:“女性是什么、女性什么样、女性怎样存在、女性如何发展”,是有可能引发“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立场冲突的。而从后一立场提出的反思很值得重视:“女性具有同一本质吗?”“女性是一个统一整体吗?”这无疑显示了在女性学/社会性别教学中可能存在相互区别、差异较大的不同进路。其中,一条主要线路、也即多数高校本科通选课“女性学导论”的线路,是以女性为主体和对象的,目标是说明女性的本质及其遭受压迫、歧视的社会历史原因,并提出实现女男平等、妇女解放的路径,这当然也是很好、很必要的;而另一线路是以女性为切入点、但实际并不局限于女性,力求通过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的教学,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显示性别、阶级、种族等相关联的社会压迫结构和等级制度,并对社会、历史、文化、观念意识等作新的解读和诠释,以对传统的主流人文社科各学科进行审慎与反思,直至对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批判和改造。两下相比,后一线路的要求无疑是更高的,也需要在通过教师们的不断提升才能逐渐达到。怎样把握这两条不同的线路之间差异、冲突及张力,以求在实际中形成良性互动,无疑直接关系到中国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的课程及其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第二,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课程的批判性与应用性(实用性)问题。一个不容忽视的情况是,近年来进人高校的女大学生比例快速攀升,同时她们在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也持续增大,这成为不少高校希望或同意设置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课程的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对女大学生实行人生指导,其中包括就业指导。而多数女大学生也是抱着获取对自己学习、婚恋、就业等“有用的知识”的目的,来选修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课程、特别是“女性学导论”魏国英: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杜2000年版,第1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