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街道
形态
规律
及其
动因
研究
南京
【文章编号】1006-3862(2022)12-0129-08规划研究城市发展研究 29 卷 2022 年 1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9 No.12 2022129 生活性街道的形态规律及其动因研究 以南京为例方 榕 刘碧玉(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210096)【摘要】生活性街道是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在当代城市中,生活性街道的发生却往往并非由规划设计主导,而由自下而上的改造形成。以南京城市为例,深入那些广泛存在而形态各异的生活性街道,首先考察其存在方式与分布规律,通过宏观分析与微观田野调查互为补充与佐证;其次探寻其成因,从平面布局构型、街道空间特征等多方面分析生活性街道发生与生长的动因;最后,总结生活性街道的形态规律对设计实践的启示,指向在当代城市设计中如何高效引导生活性街道的健康有序生长。【关键词】生活性街道;分布规律;动因;城市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系统整合的当代城市高密度传统街区适应性更新机制与方法研究”(51678126)1 背景 街道,是交通出行的通道,更是城市中公共活动发生的场所。在亚洲城市,无论从其功能的混合性、分时段的空间利用、自发性、灵活性,还是持续的活力,生活性街道都体现着高密度城市生活的特点。在中国,街道是邻里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场所。以南京城市为例,生活性街道广泛存在于有一定年代积累的社区中,除了作为交通通路外,还发生着种种引人停留、诱人参与的活动,如邻里交往、日常买卖、休闲健身、公共表演,等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味道、声音、视觉元素在这里交织融合,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在近年来建设的一些新城区中,机动交通的高效通行与城市面貌的整齐统一主导了街道形态,街道的生活性被人们所怀念。中国现行规划体系强调从交通容量、通行速度等方面定义道路的等级和宽度。街道的生活性既没有被充分认识,也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方法来培育其发生与逐步生长。对街道的反思引起多领域城市理念的革命。雅各布斯唤起人们对街道的重新审视1,鲁多夫斯基赞美了欧洲老城生活性街道的魅力2,杨盖尔唤醒人们去重新认识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作用3。正如安德森的街道上4,莫顿的旨在公众使用的公共空间5,缪朴的亚太城市的公共空间 当前的问题与对策6等著作所展现的那样,街道作为承载多重功能的场所特征被日益重视。阿普尔亚德7研究了街道的可居性,芒福德8认为街道是城市的客厅,“瘦身街道标准”通过改变车行道的宽度等设计标准来增加街道的步行适宜性9。“精明增长运动”通过多种方式建议塑造宜人的街道物质环境。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取向,近年来西方街道相关研究大致可以被分为成因机制、认知与评价、呈现与诠释,以及理想准则四大类型10。然而东西方城市街道无论是形成机制、演变过程,还是使用方式都有较大差异,目前对中国生活性街道的深入观察与系统研究却显得不足。本文尝试以南京为例,深入那些广泛存在且运行良好的生活性街道中,考察其分布的特性规律,解析其发生和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基本问题包括:生活性街道是如何分布的?有怎样的形态规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为城市设计相关专业引导生活性街道的发生提供支持。2 城市解读:生活性街道在哪里?南京市街道导则从街道的功能属性出发,将街道分为交通性干道、生活性街道、综合性街道与服务性街道11。而城市中哪些街道是作为生活性规划研究方榕等:生活性街道的形态规律及其动因研究 以南京为例130 城市发展研究 29 卷 2022 年 1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9 No.12 2022街道存在,在目前的规划体系中缺乏明确的定义与精准的描述。本文采用宏观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南京主城街道的共性,寻找典型;另一方面深入几类生活性街道的典型段落,开展观察记录与访谈,对宏观分析进行检验,并从微观体验角度捕获影响生活性街道的感知要素。图 1 呈现了南京主城内交通通行等级较低的街道上的人群活动密度情况。整体来看,南京的街道布局形态具有相当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生活性街道面广量大,老城内部与外围新城也存在明显差异。老城南部街道布局细密,街道活动密度大,生活性街道往往相互连接成片;老城北部和东部街区尺度大,街道布局稀疏,生活性街道零星分布;老城外围大部分新城的活力街道则呈现小族群状布局。图 1 南京主城内交通等级较低的街道上的人群活动密度分析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南京市 2021 年 9 月 24 日百度热力数据整理绘制 南京城市的街道布局形态有着明显的类型特征,其背后是生成时代的交通方式、政治文化背景、土地开发建设模式、规划设计方法等一系列深层因素。从形态类型学角度解析,综合时间、空间、形态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可以将南京主城中的街道布局归纳为以下六种主要形态类型:A 传统老街巷型、B 民国住区规划型、C 老城内部改造型、D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居住区建设型、E 老城边缘改造型、F 新城区居住开发型12(图 2)。这些类型中的大部分生活性街道都是在漫长的积淀中逐渐形成的,是被自上而下的规划管理与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共同塑造的产物。其中自上而下的力量是指政府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自下而上的力量是指使用者的自发改造行为。由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力量的参与强弱程度不一样,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中由于统一的道路规划这一先决条件,生活性街道多是在下与上力量的相互博弈中形成。而另一类则是自下而上的作用力发挥主导作用的,如“A 传统老街巷型”与“C 老城内部改造型”。在这里,街道布局没有经过明显的规划,每条街道的初始形态相差不大,生活性街道的发生与生长主要由自发力量决定。哪些街道或街道段落最具生活性?我们从以上六种街道布局形态类型中分别挑出 2-3 个典型街区,近年来开展了多次田野调查。为了便于相互比较,调查的季节主要为春秋季,天气情况为晴朗或多云,调查时间以普通工作日为主,从而建立起生活性街道的分布地图。如图 3 所示,其中涂黑的街道或街道段落表示该街区组团中最具人气的生活性街道位置。方榕等:生活性街道的形态规律及其动因研究 以南京为例规划研究城市发展研究 29 卷 2022 年 1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9 No.12 2022131 图 2 南京主城中街道布局形态的主要类型图片来源:作者整理绘制图 3 典型街区中的生活性街道分布地图图片来源:作者整理绘制3 成因解析:街道生活发生的段落有何形态特征?3.1 街道平面布局 我们首先从街道的“连接性”、“深度”、“方向”等平面布局参数入手,考察那些最具生活性的街道在其形态方面是否存在规律,并以“A 传统老街巷型”与“C 老城内部改造型”为主要观察对象,因为这两类街区更能彰显城市自发的形态规律。3.1.1 连接性连接性(connectivity)反映了一条街道与其他街道的相交情况,数值越大则与其相交的其他路径越多。图 4 比较和呈现其中 6 个典型街区里所有街道的连接性,不难发现所有生活性街道的连接性数值都较大,且都大于该街区街道的均值。因此我们可规划研究方榕等:生活性街道的形态规律及其动因研究 以南京为例132 城市发展研究 29 卷 2022 年 1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9 No.12 2022以粗略的得出结论,生活性街道更易发生在连接性较强的街道上。图 4 典型街区中街道的连接性比较分析图注:图中单个坐标比较呈现了某个典型街区中所有街道的连接性大小,其中横坐标为街道编号,纵坐标为街道连接性的数值。图中黑色大 X 标示了田野调查中所获得的生活性街道,灰色 X 标示了该街区外围的城市干道,黑色小 x 则对应于其他街道。3.1.2 深度深度(depth)描述的是一条路径距离设定的基准路径的步数,即需要通过几次转换才能从基准路径到达目标路径。若设定一个街区外围干道的深度为 0,则与其直接相接的街道 a 的深度为 1,以此类推与街道 a 相接的街道 b 的深度则为 2。图 5 比较呈现了几个典型街区中所有街道的深度,有趣的是所有生活性街道的深度数值都较低,并多为 1 和2,这意味着生活性街道更易发生在与外围干道可以直接相接的街道上。街道平面布局构型参数“连接性”与“深度”对街道生活性的影响其实不难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来到街道或从街道经过的目的,往往并非要去做某样特定的事情,而更倾向于能顺便完成几项日常活动,并在经过街道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被有趣的人或事吸引而停留。连接性大且深度值小的街道更易被大多数人看到和经过,小商铺店主们则通常更愿意在这样的街道上开店,小摊贩们也更倾向于在这里摆摊设点,这也反过来促进更多的居民来这里活动,使得这样的街道成为生活性街道。图 5 典型街区中街道的深度比较分析图(注:图中单个坐标比较呈现了某个典型街区中所有街道的深度大小,其中横坐标为街道编号,纵坐标为街道深度的数值。图中用黑色大 X 标示了田野调查中所获得的生活性街道,灰色 X 标示了该街区外围的城市干道(深度为 0),黑色小 x 则对应于其他街道。);图片来源:作者整理绘制3.1.3 方向生活性街道是南北向的好还是东西向的好?仅从街道平面布局上似乎很难判断,然而走在街道里留心观察,便很难忽略主导生活性街道方向的一个关键因素 风热环境的舒适性。夏季里通风的街道段落,冬季里能够晒到太阳的地方,总是能方榕等:生活性街道的形态规律及其动因研究 以南京为例规划研究城市发展研究 29 卷 2022 年 1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9 No.12 2022133 够聚集更多的街道活动(图 6)。在传统老街巷型与民国住区规划型的街区组团中,很多中老年人也在问卷访谈中反映秋冬季节他们的街道活动地点是追着太阳跑的,有阳光射入的街道总能聚集更多的人。图 6 冬日里坐在街边晒太阳,夏日里坐在街边乘凉的居民图片来源:作者拍摄图 7 左图:夏季地表温度低于 36的街道分布图,右图:冬季地表温度高于 10的街道分布图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南京市 2021 年基于遥感影像信息反演的地表温度数据整理绘制 图 7 通过遥感热红外信息温度反演数据,呈现了不同季节南京风热环境较好的街道分布状态。宏观分析发现,街道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街道与自然生态斑块的距离,那些离山体、水体等冷岛斑块更近的街道总是保持着更低的温度。而街道的微观风热环境则与街区建筑布局形态紧密相关。比如虽然理论上来说顺应夏季风风向的街道会更舒适,但在老城中由于受到高层建筑影响,实际地表风向多变。再比如关于冬日里街道能否获得充足的阳光,在不同建筑肌理的街区中,生活性街道的理想方向并不是统一的。传统老街巷型的街区里会出现不少东西向的生活性街道,因为其南侧建筑高度有限,冬天人们坐在街道北侧的阳光里晒太阳,夏天则可以躲在南侧的阴影里休闲聊天。而老城内部改造型街区中大部分生活性街道则是南北向,因为东西向的街道完全被行列式多层建筑阴影所笼罩,只有南北向的街道才间或有阳光射入。3.1.4 活力点的催化除了街道本身的平面布局特征外,社区活力点的设置也会对街道活动的发生起到催化作用。门禁居住小区出入口附近的街道,是社区公共生活密集发生的场所。大爷大妈们喜欢搬个板凳坐在那儿聊聊天,打打牌,或仅仅是坐在那里看看来往的路人。这样的街道段落满足着居民间的交往需求,也对进出小区的人形成监视,守护着社区的安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小商铺会从这里逐渐扩散开去,引发更多的街道活动。学校也是街道生活的催化剂,虽然其自身通常以栏杆界面为主,但是校门附近却是街道生活最易滋生的场所。其他活力点如社区中心、菜市场等,他们都可能对生活性街道的发生起到催化作用。3.2 街道空间特征 以上平面布局特征为生活性街道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但事实上并不是具备了如连接性、深度、活力点等条件的街道都一定会成为生活性街道。我们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