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心“趋衡”的生命哲学初探_章伟文.pdf
下载文档

ID:2333369

大小:1.31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身心 生命 哲学 初探 章伟文
4 0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 0 2 2年第5期(总第4 1期)身心“趋衡”的生命哲学初探|章伟文【摘 要】道教的生命哲学属于一种性命双修的趋衡论,强调的是人的身心健康与平衡。道教所谓“修身”,旨在使人的身体各项机能趋于平衡、稳定;道教所谓“修心”,是要在保持人的心理平衡基础上,寻求其形上精神境界之超越。人的生命存在绝不仅仅只是肉体器官的功能作用,同时还是意识、精神的活动展开及心灵、境界的不断升华。因此,道教的生命哲学不仅试图尽可能地延长、保持人的肉体生命,还要从生命体中创造出更高级的精神境界来时时更新自己。这个过程有其变化规律,道教的生命哲学就是要探讨、实践这种规律,使人的生命存在得到超越、升华。【关键词】道教;身心;趋衡;生命哲学【中图分类号】B 2 3 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6-1 7 2 3(2 0 2 2)0 5-0 0 4 0-0 9【作者简介】章伟文,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教授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特别关心“人”的问题,故也可称其为生命的学问。例如,儒家的成己、成人之学,将学问分成“小学”与“大学”,“小学”包括字、辞之学,字义训诂之类,乃至洒扫进退应对等行为习惯的培养;“大学”则指的是成就君子、大人的学问,以内圣外王为价值追求,从某种程度上看,属于一种生命的学问,因为它要对我们的自然生命进行升华,赋予其价值与意义,所关心的乃是人的理想生活与生命存在形式、人的精神境界、人类的价值取向、人类社会发展所应趋赴的理想目标等问题。另一种生命的学问就是道教(道家理论为道教义理的先声)的性命双修,其主题也是围绕着人的生命来展开的,但其对生命的理解,一方面强调身体各种脏腑器官及其功能的动态平衡,对人的机体生命健康非常关注;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机体生命健康与其心理健康要同步,为此探讨了各种保持人的心态平衡的修行办法,建构起一种带有生物学、生理*本文系浙江趋衡基金会课题“趋衡与整体和谐”的阶段性成果。章伟文 身心“趋衡”的生命哲学初探4 1 学性质,同时又与心理学、价值学相关联的生命哲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道教的生命哲学应该属于一种性命双修的趋衡论,强调的是人的身心健康与平衡。一、“修身”:使人的身体机能趋于平衡、稳定“趋”这个字,从字体结构来看,从走,“刍”声,其本义为快步走。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认为,“疾行曰趋,疾趋曰走”。礼记曲礼 曰:“帷薄之外不趋”,庄子胠箧 曰:“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趋”在中国古代也是一种礼节,即小步快走,以表示对人的恭敬。如 论语 记载孔子立于庭,其子孔鲤趋庭而行,孔子诲孔鲤学礼、学诗;后来称儿子承受父亲教导为趋庭。刘邦为表示对萧何的尊敬,曾“赐(萧何)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史记萧相国世家)。当然,“趋”还有其他含义:如奔赴、趋向等,电视新闻报道世界某地冲突、争端局势趋于稳定,其所言“趋”即有此意;其他还有如追赶、追逐,如趋时、趋名、趋求(追求)、趋利(追求财利)、趋就(追求)等含义;“趋”亦有归附的意思,还可以通“促”,即催促的意思。关于“衡”,据相关文献记载,始见于西周的金文,本义是绑在牛角上以防触人的横木,引申为平、对等之意。以秤称重时,只有两端重量相等,秤杆才能平衡。“衡”由此又引申为称重,以及平衡、评定之意。所谓趋衡,乃是指事物的一种稳定状态。事物处于稳定状态下,才能够保持其自身的性质。于此过程中,事物本身仍然处于量变的过程,而不会是一种死寂的状态。故此,我们不认为趋衡消除了矛盾,而是使矛盾保持在一个和谐的范围之内。任何事物当其处于和谐的状态,即是其最佳的状态,此即儒家所谓的“中庸”“中和”,道家的“冲气以为和”。这种状态的达成,在于事物总会自发地从不平衡状态趋向平衡,这个过程即可以被称为“趋衡”。从这个角度来看,“趋衡”是事物达成“和谐”的内在动力。易传 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乾坤者,易 之门户”“乾坤毁,则无以见易”“物不可终穷,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因此,那种认为趋衡是取消了事物内在的矛盾、事物由此而处于无生机的死寂状态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中国传统文化通常将五行与人体的五脏相配。例如,人身五脏分别可以与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其中,心属火、肾属水、肝属木、肺属金、脾属土;五脏之气于人身中各居一方,有所谓五行之位,即东、西、南、北、中。此五脏之气配合、相生相成,似乎皆以五行之气趋于平衡、稳定作为其重要法则。若从五行相生的角度,则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中,生者为母、受生者为子。若从五行相克的角度,则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中的相克关系有时候亦很重要,是因为人体中的五行,若有过盛、过亢的情况,则要通过扶持与之相对冲者,以抑制其过盛、过亢,从而使之达成阴阳平衡。此阴阳平衡,不能理解为绝对的力量平均,因为绝对平均就意味着不应区分阴与阳;既然说阴阳,就一定有主、有从,阳为主而阴为从,只不过主、从各方皆应处于和谐、稳定的状态,以保持人体机能的总体平衡。这种人体机能的总体趋衡,是在人体动态变化过程中达成的,其存在状态也是动态的变化形态,正因为如此,人体没有一成不变的绝对平衡态,人体五脏之气在不断消长过程中,若五行之气达成总体和谐,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体健康态;若这种平衡遭到打破,则意味着人体内部五脏之气出现了不和谐,人就会感觉到不适,要采取诸如饮食、运动、生活作息调整、心理压力疏解乃至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调整,使体内五脏之气达成新的平衡;若人体五脏的平衡态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就可能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4 2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 0 2 2年第5期(总第4 1期)因此,人体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五行之气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的五脏之气在春、夏、秋、冬四时,一气盛则一气弱,一脏旺而一脏衰。人之所以多有疾病,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例如,春季木气旺,木旺则能克土。五行中,木属肝而土属脾,故据五行生克之理,凡是在春季,人容易肝旺而脾弱。修持之人欲使五脏之气朝元,于春季甲、乙木旺而肝直事之时,当防五行属土的脾气不得其行;夏季火旺,火旺则克金。火属心而肺属金,故凡是在夏季,人容易心旺而肺弱。故要于夏季丙、丁火旺而心直事之时,当防五行属金的肺气不得其行。季夏土旺,土旺则克水。土属脾而水属肾,故凡是在季夏,人容易脾旺而肾弱,故要于季夏戊、己土旺脾直事之时,当防属水的肾气不得其行;秋季金旺,金旺则克木。金属肺而木属肝,故凡是在秋季,人容易肺旺而肝弱,故要于秋季庚、辛金旺肺直事之时,当防属木的肝气不行;冬季水旺,水旺则克火。水属肾而火属心,故凡是在冬季,人容易肾旺而心弱,故要于冬季壬、癸水旺肾直事之时,当防属火的心气不得其行。另外,由于人以肾为根本,而土旺四季,其于春、夏、秋、冬每季皆有1 8天处旺之时,土旺则脾气盛而肾水弱。故五脏之中唯独肾于四时皆有损。这也是人多疾病的原因之一。从人身五脏之气于十二时中消长的情况来看,一般的法则是,心气萌于亥时而生于寅时,旺于巳而弱于申;肝气萌于申而生于亥,旺于寅而弱于巳;肺气萌于寅而生于巳,旺于申弱于亥;肾气萌于巳而生于申,旺于亥而弱于寅;脾气春随肝而夏随心,秋随肺而冬随肾。人们不知日用之间五脏之气消长有时,莫晓五脏之气生、旺、强、弱之时,所以多有疾病。所以,人应配合年、月、日、时五行之气的衰旺,炼阳使阴不生,养阳使阳不散。以上所说是人体中之五行,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可以使人体五脏之气保持平衡,如此,则人的身体就可以维持健康;若五脏之气或衰、或旺,人的身体必定出问题,这个时候,就要通过调整,使人体中的五脏之气自相损克,从而以趋衡为原则、调和其自身的阴阳五行之气。道教的重要丹经 钟吕传道集 提出:惟人也,头圆足方,有天地之象,阴降阳升,又有天地之机。而肾为水,心为火,肝为木,肺为金,脾为土心之见于内者为脉,见于外者为色,以寄舌为门户,受肾之制伏,而驱用于肺,盖以夫妇之理如此;得肝则盛,见脾则减,盖以子母之理如此。肾之见于内者为骨,见于外者为发,以两耳为门户,受脾之制伏,而驱用于心,盖以夫妇之理如此;得肺则盛,见肝则减,盖以子母之理如此。肝之见于内者为筋,见于外者为爪,以眼目为门户,受肺之制伏,而驱用于脾,盖以夫妇之理如此,见肾则盛,见心则减,盖以子母之理如此。肺之见于内者为肤,见于外者为毛,以鼻穴为门户,受心之制伏,而驱用于肝,盖以夫妇之理如此;得脾则盛,见肾则减,盖以子母之理如此。脾之见于内者为藏,均养心、肾、肝、肺,见于外者为肉,以唇、口为门户,呼吸定往来,受肝之制伏,而驱用于肾,盖以夫妇之理如此;得心则盛,见肺则减,盖以子母之理如此。此是人之五行,相生相克而为夫妇、子母,传气衰旺见于此矣。人之身体,头圆而足方。头圆在上、有天之象,足方在下、有地之象,身中阴降而阳升,与天、地之机相合。以心气言之,心之见于内者为血脉,见于外者为体色,心以寄舌为张继禹主编:中华道藏 第1 9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4年,第8 2 1页。章伟文 身心“趋衡”的生命哲学初探4 3 其门户,心开窍于舌,故舌尖可以反映出心的情况,受肾水制伏,而能驱使肺气,因心火可以克肺金,此合于五行中的夫妇相克之理;心火得肝木之气生则盛,见脾土则减,这合于五行中的母子相生之理。若心火过旺,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取扶肾水、益脾气的方式,抑制过于旺盛的心火,因为肾水可以压制心火,而脾土可以泄去过旺的心火;若心气不足,则可以扶肝气,因为肝木之气能生心火之气,这其中体现的五行之间相生、相制,就是身体通过趋衡以保持自身健康的重要法门。就肾气而言,肾之见于内者为骨骼,见于外者为头发,肾开窍于耳,以两耳为其门户,受脾土制伏,而能驱使心气,因肾水能克心火,此亦合于五行中的夫妇相克之理;肾水得肺金相生则盛,见肝木则减,此合于五行的母子相生之理。若肾水泛滥,则要通过补脾之土气,以土镇水;若肾气不足,则要加强肺之金气,以金生水,使之趋于平衡。就肝气而言,肝之见于内者为筋,见于外者为爪,即人的脚指甲或手指甲,肝开窍于目,以眼目为其门户,受肺金之制伏,而能驱使脾土,此合于五行夫妇相克之理;肝木见肾水则盛,见心火则减,此合于母子相生之理。若肝木之气太旺,则要补以肺金之气或心火之气,因为金能克制木,而旺木生火,则其气泄。中医方面有情绪治疗一说,如肝主怒,肝火旺则人易怒,怒可以制之以心气之喜,也可以制之以肺气之悲,这其中就体现了趋衡的原则。就肺气而言,肺之见于内者为肤,见于外者为毛发,肺开窍于鼻,以鼻穴为门户,受心火之制伏,而能驱使肝木,此合于五行夫妇相克之理;肺金得脾土则盛,见肾水则减,此合于五行母子相生之理。若肺气不足,就可以补脾,因为五行土可以生金。就脾气而言,脾之见于内者为藏,均养心、肾、肝、肺,见于外者为肉,开窍于唇与口,以唇、口为门户,呼吸定往来,受肝木之制伏,而能驱使肾水,此合于五行中夫妇相克理;脾土得心火则盛,见肺金则减,此合于五行母子相生之理。脾土容易受木克制,一般春三月木气旺,脾胃有毛病者就容易犯,也是这个道理。若脾气虚,可以通过补心火之气来充实之,这是因为五行火能生土的缘故。道教还将人身易得之病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四时、饥渴、劳逸等不调所得之病。如一些人不注意养生,或当风而卧湿,或冒暑而涉寒,或劳逸过度,或饥饱失时,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不注意自然的法则、违背人体机体本有的功能,造成身体的不安、不适。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在于“非次不安”,“非”在此做动词用,有违背、不遵循之意;“次”为法则、秩序,“不安”则为病患。上述这种病患的出现,主要是由不遵时养生所造成的,其病患的主要根源在于违背“时”的法则、规定,造成身体的疾病,故称其为“时病”。第二种是指人恣情纵意,散失元阳,耗损真炁,导致年高憔悴,这种年高、年老,道教认为也属于一种病,叫着“年病”,也即年老体衰之病。第三种是指人年老之后,气尽体空,魂消神散,四大无主,身死而为鬼。道教认为,人死亦是一种病,叫着“身病”。对于上述三种病,道教认为皆有其治疗方法,而其治疗的总原则,则是趋衡,即保持人体五脏之气的平衡。例如,第一种“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