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涉农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_李明月.pdf
下载文档

ID:2333366

大小:1.60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校 专业学位 研究生 培养 质量 提升 策略 研究 明月
“三农”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妥善处理好“三农”问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和根本基础1。2017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纵观乡村振兴的整体布局,人才振兴是关键2。但由于传统观念、农业产业效益偏低、农村工作条件艰苦等现实因素影响,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瓶颈问题3。2019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殷切希望涉农高校要“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涉农高校作为新时代高校强农兴农的排头兵4-5,要主动担当,以更大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引领行业特色发展,其中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是关键。本文以涉农高校为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内涵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一、涉农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内涵自 1991 年我国开始实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截至 2019 年为全社会累计培养输送专业学位人才326.6 万余名,有力支撑了行业产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6-9。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具有强农兴农的特殊时代使命,全面理解和系统把握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对于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一)信念坚定,做知农爱农的“带头人”“出差比别人都远,得到乡到村、爬坡下田”是“三农”工作的日常缩影。2017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作出“要调动农林人才积极性”“更重要的就是要让一部分年轻人热爱农村农业”等重要论断10。“必须带着感情、饱含热情、充满激情去干工作,有时候还要有点痴情”,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三农”情怀。这启示我们,面对农村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现实问题,确保高质量青年人才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增强自觉服务的内生动力和情感基础是根本。“三农”情怀并不是农林人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在长期的培育和滋养中才能生根发芽,其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是关键。因此,涉农高校尤其是针对大部分本科专业为非农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根铸魂。通过系统整合各类育人资源,充分挖掘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育人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等手段,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追2023 年第 2 期(总第 1414 期)No.2,2023Serial No.1414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HEILONGJIANG EDUCATION(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收稿日期:2022-05-27作者简介:李明月(199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面上项目“基于多塔结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评价体系构建”(2020MSA12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品项目“高校党建带团建 1+2+X 模式探索与实践”(2021JP02)摘要:全面提升涉农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事关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文章从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培养的现实困境以及解决路径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涉农高校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高质量培养的内涵,找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在优化学科布局、一体推进“招培就”工作创新、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产教融合等方面下足功夫,努力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人才力量。关键词:涉农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培养路径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2-0053-04涉农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李明月,郭成洋,陈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3涉农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不断厚植“三农”情怀,争做知农爱农的“带头人”,立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扎根基层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二)本领高强,做引领行业发展的“职业人”服务行业发展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面对我国涉农行业对科技应用和成果转化的迫切期待,以产教融合培养为鲜明特征,突出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独特优势,成为破解产业难题、引领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引领行业发展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要以扎实的专业技能为支撑,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保障,这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基本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曾深情寄语广大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不负青春韶华”,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的当下,青年学子只有增强过硬本领,苦练扎实内功,才能真正地服务人民、服务国家。另外,过硬本领要与时俱进。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未来农业将呈现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显著特征,要实现“无人区”的率先探索,“职业”人才必须还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革故鼎新的锐气,让探索、发现、创新、创造成为工作常态。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创造力是源于普通认知过程的一种脑力活动,是需要被激发和培养的。这也就要求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底层优势”的深耕与挖掘,在动态环境中实现人才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三)视野开阔,做具有家国情怀的“国际人”进入 21 世纪后,世界经济版图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更加频繁紧密,中国需要了解“世界经验”,世界更需要聆听“中国故事”。如果说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那么研究生教育就是国际科技和人才竞争的关键领域。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构建我国国际社会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基础和前提。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积极倡导国际合作和全球视野的同时,坚决不能弱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和人才培养中的一元化地位,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分析各类社会思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厚植爱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每个人才都得益于世界发展,而又反哺于世界进步,顺应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秉承借鉴吸纳的谦逊态度,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胸怀人民、心系国家,这才是当代研究生应有的精神风貌,也是对“培养什么人”时代之问的坚定回答。(四)“五育并举”,做全面发展的“领军人”建党以来,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从重视德智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演进过程,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与心血。“五育”思想的百年演变深刻诠释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成果。“五育并举”不能是零和博弈,更不是简单拼凑,而是要基于教育“四为”方针整体布局,最终实现育人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立德树人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而“五育并举”则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再认识、再细化,坚持统筹一体推进“五育”工作,实现以德树人、以智启人、以体育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既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制胜之举,也是社会行业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面对“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渴求人才”的时代环境,涉农高校有义务面向未来农业重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坚持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从能力本位教育视角出发,全面提升卓越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国家高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新动能。二、涉农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实困境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新技术、新业态快速发展。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尤其是涉农行业特色高校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专硕和学硕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 40 余年发展,已经初步建成了“学术型”和“专业型”双元并进的学位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到,到 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达到硕士研究生总招生规模的 2/3。但受传统人才培养理念的制约,我国部分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简单套用的现象,同质化问题依旧严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招生环节上,两者本质区分并不明显,课程考试成绩和科研潜质仍是考察选拔重点,只有在同等条件下,职业背景和相关工作实践经验才会发挥作用。另外,专业学位是学术学位的“降格培养”等观点仍普遍流行,甚至大部分高校规定,专业学位考生不得调剂到学术学位,但学术学位考生可调剂到相近专业学位。这不仅导致专业学位报考率降低,还从“入口”环节加剧了同质化问题的产生。二是在培养路径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呈现完全学术化趋势。从目标定位来看,两者界限划分并不明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缺乏行业针对性,与社会期望存在较大差距。从过程环节来看,两者课程结构体系差异较小,大部分导师也更倾向对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指导,学校提供的实践锻炼机会与学生期盼严重不符且缺乏监督反馈机制,造成实践考核流于形式。三是在就业择业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未享受到复合型人才的“红利”,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表现出对专业学位的歧视,使高校研究生培养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一定程度上也反馈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行业需求还存在较大矛盾。54涉农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二)行业异质性体现不够明显异质性是遗传学概念,泛指事物之间存在的深层次差异。涉农高校有别于其他高校,肩负着服务国家“三农”事业的特殊重任,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应聚焦行业差异,突出职业特色,才能彰显办学优势。但是,首先,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社会对涉农事业存在严重偏见,涉农工作被视为低社会价值,造成涉农高校社会影响和声誉不高,在生源吸引和学生就业等方面均存在“天然”劣势。为了弥补不足,部分涉农高校实施“去农化”战略,效仿综合性大学构建全要素人才培养框架,以期帮助学生摆脱“农”字标签。但是其忽略了社会需求导向,忽略了行业特色恰恰是涉农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最终导致人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其次,涉农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路径与现代农业产业需求尚未完全耦合,面对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问题、新趋势,要精准把握变化、及时回应需求的能力不足;育人供给端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复合型农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各环节育人元素尚未充分挖掘和归纳,教育教学形式和手段陈旧单一,缺乏农业特色和行业特征,最终导致学生“三农”情怀淡薄,下沉农村和基层,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不足。最后,外部治理体系尚不健全,涉农行业整体发展缓慢,农林水等行业主管部门对涉农高校建设的指导和投入积极性不高,基础学科薄弱严重制约了其特色优势学科提升和新型农业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加剧了行业特色人才培养难度。(三)“五育”片面发展问题明显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对“五育”工作作出明确要求11。“五育并举”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源于我国教育系统长期存在的“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必然产物。全国教育大会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相关配套实施方案,有力推动了“五育”工作协同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群体受到不同程度忽略,“缺失”与“失衡”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双师”联合培养制度落实不到位,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仍多以校内单一导师指导为主,辅导员、校外导师等作用发挥尚浅,未能有效形成育人合力。二是校内部分导师整体实践指导能力不足,教育教学理念相对保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