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声乐课堂中歌唱心理的培养与策略_刘海潮.pdf
下载文档

ID:2333216

大小:1.12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声乐 课堂 歌唱 心理 培养 策略 刘海
2022 11 第11期 Art of Singing38声乐课堂中歌唱心理的培养与策略Ways and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the Singing Mood in Vocal Music Class歌唱者在歌唱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等,统称为歌唱心理。良好的歌唱心理在声乐学习和舞台艺术实践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人的行为活动是在心理的支配和调节下进行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各种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歌唱亦然,演唱技巧的运用、作品情感的表现等,自始至终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所讲的歌唱方法的运用、对歌唱状态和歌唱感觉的预期等,都会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歌唱心理。当学生自认为歌唱方法运用正确或有预期的歌唱感觉时,会产生积极、坚定、敢于表现的歌唱心理;若不能确定歌唱方法是否正确运用或没有预期的歌唱感觉,则会产生不坚定、不自信和意志动摇的歌唱心理。还有些学生被“自己唱不好”“自己不如别人”等自卑心理长期影响,导致学习状态不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些在声乐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心理,与歌唱者自身性格有一定关系,也与教师的导向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课堂教学氛围起导向作用,教师导向会“长效性”地影响学生的歌唱心理。但学生的歌唱心理在一般情况下无法影响教师的导向,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单向性或因果关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正确的导向是培养和构建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决定性因素。为展开本篇论文的写作,笔者所在相关研究课题组对100位音乐专业声乐方向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交谈,其中有70位大学生表示不同程度地受到歌唱心理的影响或困刘海潮3939教学论坛Teaching Forum的歌声。就歌声而言,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声音是靠声波来传递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在空气中形成肉眼观察不到的声波,犹如石子落入平静水面后荡起的水波。当不同声源所产生的声波在空气中同时传播时,交汇的声波就不如一个声源所传递出的声波那么单一和纯净,而是相互干扰的声音。在声乐课堂上也是一样,一个学生歌唱时的声波是单一的,而多位学生同时歌唱的声波就会相互交汇和影响,产生混杂的歌声,将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判断,阻碍教师对学生歌唱的指导。因此,歌唱教学一直提倡“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但是,由于学生歌唱能力的差异,以及学校对“师生比”的限制,在实际教学中,除了专业艺术院校一般执行“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之外,普通院校的声乐专业一般执行的是“一对一”和“一对多”的综合教学模式。“一对多”基本控制为“一对二”,也有“一对三”“一对四”或“一对多”。无论一对几,都不可采用集体齐唱的形式。齐唱时众人声音相互干扰,无法突出个体,即便学生把嗓子唱嘶哑了,教师也不可能清晰辨别歌唱中出现的问题。从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一节声乐课若超过三个学生同时上课,教学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没有质量保证的教学模式是不规范或不合格的。虽然也有音乐理论家提出或倡导过“大班课”、“小组课”、“个别课”(即“一对一”)的多种教学模式,但在教学中一定要从育人角度出发,将声乐艺术的特殊性考虑到教学中。即便有些人认为普通高校声乐专业不是以培养歌唱家为目的,但最起码也要让学生正确掌握歌唱方法吧?假如因为教师教学策略或课程安排不当,致使学生没有掌握本应掌握的歌唱技法,那就是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了。因此,“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依然是理想的声乐教学。二、“师导向”模式下教与学的和谐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将师生扰,比例之大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将尝试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出发,对“师导向”教学模式与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构建展开探索。一、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声乐教学的基本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歌唱技法以提高其歌唱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歌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歌唱的感染力。歌唱技法包括歌唱姿势、腔体状态、呼吸方式、声带发声、咬字吐字、歌唱情感的表现等。歌唱者表现感情(即通过歌声表达歌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不可逾越歌唱技法这一关键环节。离开了歌唱技法就没有声乐艺术所需要的声音的表现力,而不具有表现力的声音就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歌曲所蕴含的思想情感,遑论歌唱感染力。(一)声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声乐艺术是以人声为“乐器”进行表演(即“唱”)的特殊艺术形式。人声,即人类通过声带发出的声音。乐器通常在制造时已经赋予相应的音高,而人声却没有固定的音高,音高、音准全靠歌唱者自己控制和调整。因此,歌唱技法在歌唱中尤为重要。通过一系列的歌唱技法训练,把人声训练得像真正的乐器一样,能够演唱歌曲,并能够准确表达其中的思想情感,这样的歌唱才可以称得上是声乐艺术。但是,声乐艺术中的歌唱技法都是运用于歌唱者自身,这些歌唱技法也无法直接观察到、触摸到,除了站姿和呼吸状态可以通过镜子直接看到之外,其他的技法都需要歌唱者自己用内在感觉去感受。因此,声乐圈内就有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说,这也给歌唱学习提高了难度,同时体现出声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二)声乐教学模式的特殊性由于声乐艺术的特殊性,使其教学模式也明显地区别于其他理论课程。声乐课堂上的学生是歌唱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和导向者,所以课堂上始终会充满着学生 2022 11 第11期 Art of Singing40关系的和谐视为和谐教育的重要标志,乃至和谐教育本身,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由于声乐学科特殊性,该教学必须由师生高度互动、共同配合才能完成,缺少任何一方,教学就无法继续;因此,在声乐教学中的教师要主导师生之间的各种交流,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和不让学生感到压抑的学习氛围。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不能主观、武断、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那样会使学生产生拘谨和恐惧心理,继而影响教学的互动和配合。当然,学生也应积极地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以便营造出活跃的教学环境。通常情况下,声乐课堂只会有一个或几个学生与教师构成一个教学单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若没有一个默契和愉快的教学氛围,那么学生的紧张情绪就会瞬间表现出来,从而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在声乐课堂和谐的控制方面,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使课堂气氛发生改变。学生出于对教师敬畏的惯常心态,不敢主动参与课堂气氛的营造,但并非完全没有参与。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悟性不够,而表现在言行举止上,那样会给学生造成紧张心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三、问闻观微,因人而导洞察和了解学生歌唱心理与否,会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教师主动了解学生的歌唱心理,讲课时对学生的引导或启发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在了解学生歌唱心理的情况下,教师才可以做到“因材施教”。要洞察和了解一个学生的歌唱心理,首先要多询问。对于学生而言,对教师都有一种敬畏之心,多数学生进入琴房后都是端端正正地等待上课,略带拘束感。从读书期间在专业教师面前的心理感受到成为高校教师二十余载的今天,笔者发现学生在专业教师面前的内心感受几乎都是“敬畏”“亲切、和蔼,但不敢主动攀谈”“在教师面前有点拘谨”等,这样的结果在情理之中,但这些却直接影响着学生与教师的主动沟通。假如教师不主动询问学生“这样唱是什么感觉”“唱这个音时在想什么”“歌唱时是不是心虚”“唱这个音时是不是有点不确定或不自信”等歌唱感受,学生是不会主动告诉教师当时的心理活动的。其次,倾听也是了解学生歌唱心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声乐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出现一味向学生灌输歌唱方法的做法,特别是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其实,这种教学方式就是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做到“因材施教”的“师本位主义”的表现。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使不同学生在接受同一种歌唱方法时的感悟不同,运用的准确性也不完全相同。不同学生即便同时掌握了相同的歌唱方法,也不一定会产生相同的声音效果,这是实际教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声乐教师要考虑到“材”(不同学生的条件差异)的不同,多倾听学生歌唱时的感受,及时了解学生的歌唱心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因人而导”的声乐课堂教学,其实也是“因材施教”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具备敏锐观察学生的能力,能够“不通过语言就理解别人,能感觉到别人内心最细微的活动”。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歌唱时的心理,观察也是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课堂上的一举一动、表情神态及肢体动作,来判断学生当时的心理动态。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歌唱时松懈的站姿,来揣测学生消极的歌唱心态。声乐课堂上学生的很多动作和表情,都属于当时心理动向的外在表现,在此不一一列举。四、声乐课堂教学的主动策略构想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歌唱心理是学好歌唱的关键,而良好歌唱心理的养成,归根到底还在于学生自身。假如学生能够一如既往地对学习歌唱兴趣浓厚,有歌唱的欲望,那么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此为构建良好歌唱心理的前提。同时,学生自身的刻苦努力也是构建良4141教学论坛Teaching Forum好歌唱心理的必要条件。为了进一步为构建良好歌唱心理创造条件,在实际教学中可采取一些主动性策略。(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它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也影响着歌唱者的心态。一般来讲,我们认为学生只要选择声乐专业,就一定是对歌唱有兴趣的,其实不然。例如,很多文化成绩不好的高中生,为了能够上大学而选择学习音乐、美术等专业。我们需要正视这个问题。在此前提下,有些学生因为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而产生畏惧心理,使自己在唱歌中遇到了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逐渐对歌唱失去兴趣,陷入“越唱不好就越不想学”“越不想学就越唱不好”的恶性循环。因此,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对于唱不好的学生,可建议他们多听唱片,多听自己想听的歌曲,让其逐渐淡化对歌唱的排斥心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一些鼓励与耐心,对于必须要批评的错误可采取委婉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师“敬”而“不畏”,学生或许会对歌唱重拾兴趣。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锻炼,从“敢于发声”“不怕唱错”开始训练学生的心理,再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逐渐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歌唱欲望是良好歌唱心理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歌唱心理构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歌唱欲望是指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歌唱冲动,它可以调动参与歌唱的各个器官的积极性,并使其共同完成歌唱。即使在学生未熟练掌握歌唱技巧的情况下,歌唱欲望也会促成歌唱器官的积极配合,使学生的声音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和调整,声音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学生的歌唱欲望也是自信的心理体现,是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可,并想把自己所肯定和认可的东西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心理。倘若学生没有歌唱欲望,心中就缺乏对声音的追求,本应该积极配合的各个歌唱器官也会松松垮垮。学生的这种状态不仅无法唤起歌唱的激情,而且无论教师如何引导和调整,都不可能有较好的成效。(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际声乐教学中,对学生主动性的激发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必要手法。歌唱激情与歌唱欲望,不可混淆。歌唱激情是带动歌唱气息流动并能积极运用气息的较好方法,气息的积极运用和流动又是正确发声的基础。假如学生对歌唱缺乏主动性,则不易激发歌唱激情,无激情的歌唱即便运用了歌唱方法,也不能完美地歌唱。主动性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在课下主动练习。声乐是技巧性很强的专业,其技法的非直观性及靠感觉来感受的特性,导致学生懂得知识但不会正确运用的现象非常普遍。想要获得良好的声音,必须在课下反复练习,反复比对内在声音的感觉。否则,就不可能将正确的声音和歌唱感觉稳定下来,懂得再多理论也是白费。主动性可以促使学生对声乐艺术主动探索。歌唱不仅仅是歌唱技巧的学习和运用,还包括歌唱情感方面的知识。若无视歌唱情感,即便有好声音,也无法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而歌唱情感的表达和展现,也是基于学生对声乐作品情感内涵的认识和探索,以及学生对声乐舞台艺术实践的探索。对于如何激发学生歌唱主动性这个问题,在调查和访谈学生时,我们也听到了各种声音。有的学生认为“教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