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市场潜能、工资水平与城市规...于四川省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_李恒.pdf
下载文档

ID:2332575

大小:1.78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市场 潜能 工资水平 城市 四川省 数据 实证 分析 李恒
第6 3卷 第2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6 3 N o.22 0 2 3年3月J o u r n a l o f H e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M a r.2 0 2 3市场潜能、工资水平与城市规模 基于四川省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李 恒(河南大学 产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河南 开封 4 7 5 0 0 0)摘 要:按照城市经济学理论,城市规模越大,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就越高,但我国西部地区城市规模相对不足,导致集聚效应不明显。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下,基于四川省城市数据,综合考虑其省内、省外和国外三种市场效应,研究市场潜能对四川省城市规模的影响。结果发现,市场潜能通过三个渠道显著促进城市规模增长:通过本地市场效应提升产业集聚程度,在提高要素经济效率的同时促进城市增长;通过促进区域内劳动力需求增加,影响城市工资水平以促进城市增长;通过提高市场通达性抑制市场分割,促进市场一体化的形成以促进城市规模的增长。政策建议是,要重视国内市场对促进城市增长的作用,刺激本地需求以提高城市潜能。同时,要加强邻近区域的经济联系,特别是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以提高市场潜能。关键词:市场潜能;工资水平;城市规模;四川省中图分类号:F 2 0 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0-5 2 4 2(2 0 2 3)0 2-0 0 1 9-0 8收稿日期:2 0 2 21 22 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口回流、内循环经济的增长效应与城乡区域平衡发展研究”(2 1 A J L 0 1 4)阶段性成果;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2 0 2 0-J C Z D-0 2)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恒(1 9 7 1-),男,河南唐河人,经济学博士,河南大学产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按照城市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城市规模越大,其知识溢出的外部效应越大,促进区域增长的经济效率也越高。但在现实中,我国城市规模扩张过程中存在一个典型化事实,即城市规模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市规模过大,经济和人口的过度集中带来城市拥堵和资源紧张问题,而西部地区城市规模则相对不足,导致集聚效应不明显。梳理2 8 3个城市数据发现,我国城市存在明显扁平化现象,人口规模小于5 0万人的城市西部地区占比为6 6%,有相当大一部分城市规模偏小,难以发挥城市的规模效应。此外,东部城市群所产生的黑洞效应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城市的效率,导致东西部经济差距拉大。2 0 1 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 0%,接近处于诺瑟姆曲线中的第三阶段,即将进入稳定阶段期。但分区域来看,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仅4 0%左右,处于第二阶段的加速增长期。进一步观察发现,四川省占据了西部城市的重要份额,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经济规模均居于西部第一位,本文以四川省为例,研究市场潜能与城市规模的关系,以探讨城市规模增长的决定因素。一、文献述评城市规模是衡量城市人口、城市用地以及经济要素在城市空间内集聚程度的重要指标,广义的城市规模包括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总体内容,而狭义的城市规模则仅指城市的人口规模。城市规模在其发展的空间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城市蔓延和城市收缩,其中城市蔓延指的是城市发生超过其人口需求的空间扩张,如土地的持续扩张以及人口密度降低和结构分散化等,这多是由于政府土地财政推动、环91洪世键,张京祥:城市蔓延的界定及其测度问题探讨: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城市规划,2 0 1 3年第7期。刘修岩,宋萍:市场潜能与城市增长: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 5年第1 1期。DOI:10.15991/ki.411028.2023.02.015境交通等城市扩散力的缓解等因素所导致城市密度的稀释,从而形成城市空间的非规律性扩张。反之,当由于城市经济转型和结构变化出现人口流失时,就表现为城市收缩,这多与内陆城市的人口流失和郊区化相关。由于第一自然禀赋性质和城市发展的空间异质性使得区域中城市规模大小不一,这吸引了城市经济学家的持续关注。A u e r b a c h最早在对人口集中规律研究中发现城市的人口规模与该城市等级的乘积近似于一个常数,即服从P a r e t o分布,此观点被学术界广泛接受。而后Z i p f在其基础上对美国城市规模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一规模分布指数近似等于1,该结论被称为“规模位序法则”,即 Z i p f法则。但这一法则并没有得到全球样本一致性的实证证实。一些研究认为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并不符合Z i p f分布,并且存在扁平化现象,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国城市规模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或二次项分布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中使用的城市样本具有显著差异,如高估部分低城市化地区的人口规模,以及新城市的出现和辖区的更替使得常住人口方面的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都会导致结果出现差异。理论而言,集聚产生于城市能够发挥出正的外部效应,这源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洞见。M a r s h a l l将这个过程分解为劳动力池、投入品共享以及知识溢出三个方面,后来被A r r o w和R o m e将其发展并模型化,形成了MA R型外部性。之后的大量实证文献证实了要素集聚通过这三类途径促进了区域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另外的研究认为城市规模扩张也会产生负的外部性,如受到要素边际递减规律作用影响使得经济效益下降,或城市规模扩张导致资源倾向于维持城市拥堵下的生活质量,而非用于投资与创新,以及通勤成本增加、过度集中导致的失业率、基础设施服务供给不足等,因此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个适度的规模。最早对城市规模效率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柏拉图曾经通过计算城邦管理中产生的最低成本而推导出城邦时代的公民数量。到1 8 9 8年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使城市规模形成概念雏形,但直到2 0世纪6 0年代城市经济学的诞生,才将城市最优规模问题纳入经济学的范畴。在城市经济学发展的初期,主要是通过最小成本法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平均成本、城市内部生产成本、通勤成本以及地租等角度考察城市最优规模,而后随着城市经济学者对于成本内涵逐渐扩展,相继提出了总成本收益模型、边际成本收益模型,这些模型主要聚焦于社会净福利最大化、社会净产品最大化等角度,如M i r r l e s s通过综合构建社会福利函数讨论了城市最优规模的问题,认为在最优效用曲线上不同区位的居民获得的效用是异质的,这个结论也被称为“米尔斯不均衡”(M i r r l e s s I n e q u a l i t y),此外城市经济学还创立了单中心城市模型基于空间均衡条件确立城市边界,从而得出城市规模的最优边界。但其局限在于城市内部的诸多02蔡翼飞,张车伟:地区差距的新视角:人口与产业分布不匹配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 0 1 2年第5期。A L V E S D,B A R R E I R A A P,GU I MA RA E S M H,e t a l,“H i s t o r i c a l T r a j e c t o r i e s o f C u r r e n t l y S h r i n k i n g P o r t u g u e s e C i t-i e s”,C i t i e s,5 2(2 0 1 6).AU E R B A C H F,“D a s g e s e t z d e r b e v l k e r u n g s k o n z e n t r a t i o n”,P e-t e r m a n n s G e o g r a p h i s c h e M i t t e i l u n g e n,4 9(1 9 1 3).Z I P F G.K,“H u m a n B e h a v i o r a n d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o f L e a s t E f-f o r t”,Am e r i c a n J o u r n a l o f S o c i o l o g y,1 0(1 9 4 8).高鸿鹰,武康平:我国城市规模分布P a r e t o指数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 0 0 7年第4期。梁琦,陈强远,王如玉:户籍改革、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层级体系优化,中国社会科学,2 0 1 3年第1 2期。李松林,刘修岩:中国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扁平化:多维区域验证与经济解释,世界经济,2 0 1 7年第1 1期。魏守华,周山人,千慧雄:中国城市规模偏差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 0 1 5年第4期。梁琦,陈强远,王如玉:户籍改革、劳动力流动与城市层级体系优化,中国社会科学,2 0 1 3年第1 2期。MA R S HA L L A,P r i n c i p l e s o f E c o n o m i c s:a n I n t r o d u c t o r y V o l u m e,M a c m i l l a n,1 9 2 0.A R R OW K J,“T h e E c o n o m i c I m p l i c a t i o n o f L e a r n i n g b y D o-i n g”,R e v i e w o f E c o n o m i c s a n d S t a t i s t i c s,3(1 9 6 2).R OME R,P AU L M,“I n c r e a s i n g R e t u r n s a n d L o n g-R u n G r o w t h”,J o u r n a l o f 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y,5(1 9 8 6).AUD R E T S HCH D B,F e l d m a n M P,“K n o w l e d g e S p i l l o v e r s a n d t h e G e o g r a p h y o f I n n o v a t i o n”,H a n d b o o k o f R e g i o n a l a n d U r b a n E c o n o m i c s,4(2 0 0 4).HE N D E R S ON V,B E C K E R R,“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 y o f C i t y S i-z e s a n d F o r m a t i o n”,J o u r n a l o f U r b a n E c o n o m i c s,3(2 0 0 0).B L A C K D,HE N D E R S ON V,“A T h e o r y o f U r b a n G r o w t h”,J o u r n a l o f P o l i t i c a l E c o n o m,2(1 9 9 9).M I L L S E S,“A n A g g r e g a t i v e M o d e l o f R e s o u r c e A l l o c a t i o n i n a M e t r o p l i t a n A r e a”,T h e A n e r i c a n E c o n o m i c R e v i e w,2(1 9 6 7).MON T GOME R Y M R,“H o w L a r g e i s T o o L a r g e?L m p l i c a-t i o n s o f t h e C i t y S i z e L i t e r a t u r e f o r P o p u l a t i o n P o l i c y a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