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三
单元
评估
检测
解析
粤教版
选修
唐宋
散文
单元评估检测(三)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抗生素滥用与DNA污染
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2003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儿童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中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四至六种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此前三个月中都没有使用过抗生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力地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者,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获得了耐药基因。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中获得大部分耐药基因的。
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DNA,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对于实验中用到的二十一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利奈唑胺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研究发现,这些耐药基因与致病菌中的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危重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人类已经认识到滥用抗生素对自身健康的严重威胁,并且也认识到在牲畜饲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促进牲畜的生长,但同时也会使牲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抑制耐药菌的传播,世界各国应限制对牲畜使用抗生素。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
人畜粪便如果流入河道,或是作为肥料的一部分被撒入农田,其中的细菌就更加容易繁殖和传播其耐药基因。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
抗生素滥用造成的DNA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1.对文章画横线句子中“付出代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种耐药菌的快速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B.现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细菌越来越多。
C.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很快。
D.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解析:选D。“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即现代医学的负面效应,D项与此无关。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基因是可以从其体外获得的。
B.土壤中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
C.只要彻底杀死各种细菌就可阻断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
D.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
解析:选A。B.“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与原文中第四段第一、二句表述不符;C.无中生有;D.“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与原文第五段最后一句表述不符。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型抗生素来战胜各种不同的耐抗生素病菌。
B.土壤中的耐药基因经过多次转移,传播给人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
C.检测牲畜排泄物中的细菌有无耐药基因即可断定其饲料是否添加了抗生素。
D.只要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人们就不会感染各种耐抗生素病菌。
解析:选A。B.表述与原文中第四段最后一句的表述不符;C.“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会使牲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但“牲畜排泄物中的细菌”的耐药基因并不一定全部来自抗生素,与原文表述不符;D.说法太绝对,与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表述不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自2013年年底做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目前,我国扶贫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要实现到2023年年让 7 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从某种程度上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的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这需要紧紧抓实“三个覆盖”: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力度,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夯实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人心齐、泰山移”;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血功能,细化技能培训规划,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转移的培训力度。
(选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三:
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7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是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不过,新的反贫困运动仍有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导致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不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基本社会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产生着新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因为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这就存在着一个分配给谁的问题。因为是通过分配方式进行,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一旦涉及利益分配,这些传统的因素和新产生的因素都会被卷入进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新的“认同”政治。在很多地方,社会对基层官员的信任度本来就不高,“精准扶贫”是一种新的政治,搞不好容易造成新的隔离和新的对立。
(选自“和讯网”,有删改)
材料四:
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之一是能够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小康社会。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接受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数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大多数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不愿接受新鲜的东西。他们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上也就产生了困难,一般不太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所以出现了对精准扶贫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
(选自《科学与财富》期刊,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如果要在2023年年基本实现“脱贫”的目标,就必须在“扶贫”的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B.“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技术指导,可见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的是“扶技”。
C.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一旦涉及利益分配,就容易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
D.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的“精准扶贫”,却常被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农民误解,有些村民不愿意接受。
解析:选B。B项,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的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所以选项B中说“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的是‘扶技’”,理解有误。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则材料都关注到精准扶贫所产生的困惑与难题,但对实现扶贫目标并没有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
B.四则材料都没有注重对新闻事实的“点”上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面”上对精准扶贫进行了深入思考。
C.对于“精准扶贫”的新闻报道,材料一重在理论支撑,材料二重在“扶技”问题,后两则重在产生的难题。
D.四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网站,有杂志,但都捕捉到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解析:选A。A项,材料一中没有提到精准扶贫的困惑和难题。
6.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考生要注意抓住题干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的主要信息,根据理解从材料中概括总结。
答案:①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②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③全力避免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尽量实现社会的真正“公平”。④发展农村教育,扩大相关宣传,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提高精准扶贫参与度。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的悲哀的面孔
[德]海因里希·伯尔
我站在港口看海鸥时,我的悲哀的面孔引起在这个区巡逻的一名警察的注意。
我注视着鸥群,此刻,我最向往有一块面包,把它掰成碎块,来喂海鸥。可是,我同它们一样饥饿,一样疲乏。不过,我心中虽然悲楚,却仍感到快乐,因为站在那儿,放眼群鸥,默默饮悲,确乎美不可言。
突然,一只警官的手搭在我的肩上,一个声音说道:“跟我走!”同时,这只手使劲扳我的肩膀。我稳稳站定,甩掉那只手,镇静地说:“你发疯了。”
“同志,”一直还看不见的那个人对我说,“你当心点。”
“先生。”我答道。
“这里没有什么先生,”他怒气冲天地喝道,“我们都是同志。”
此时,他跨前一步,站到我身旁,从侧面打量我,严肃得像一头牛。
“什么道理……”我要和他理论理论。
“理由很充分,”他说,“你的悲哀的面孔。”
我笑了。
“你别笑!”他当真发火了。方才我还以为,或许没有小偷或逃犯好让他逮捕,他因此感到百无聊赖。可是,此刻我看出这是千真万确:他要逮捕我。
“跟我走……”
“为什么?”我镇静地问。
一不留神,我的左腕已经被套上一条细铁链。就在这一瞬间,我知道,我又完蛋了。
“为什么?”我又问道。
“有条法令是——要高高兴兴的。”
“我满高兴么!”我喊叫起来。
“你的悲哀的面孔……”他摇了摇头。
“这条法律可是新的呀!”我说。
“它已经存在三十六个小时了,你必定知道,所有法律都是在宣布之后二十四小时生效的。”
“我真的不知道有这条法律。”
“逃避惩罚是徒劳的。这条法律是前天颁布的,通过所有的扩音器播送。所有的报刊上都发表了。帝国全境一切街道、公路上,统统撒了传单。”
他牵着我走了。此刻,我才感到天气寒冷,才感到委实饥饿难当。想起自己一身污垢,没刮胡子,衣衫褴褛,才想起有法律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我被推到他前面走着,像一个被证实了盗窃罪而被抓走的稻草人似的。街道空荡荡,到警察局路不远,我已料到他们很快又会找理由逮捕我,不过话虽如此,但仍然心情沉重。
我一路走,一路看到凡是我所碰到的人,无不贴上那种欢乐表情,因为有命令——要高高兴兴的。
我们很快到了警局。此时汽笛长鸣,鸣笛表示离下班还有十分钟,这是肯定无疑的,因为按照当时国家元首提出的“幸福与肥皂”的口号,每个人下班前都必须洗澡十分钟。
我们穿过警局空空荡荡的过道,接着,一扇门自动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