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试论
阴德
汉代
汉传
文献
相关
文字
可信度
邹旻
第 24 卷第 6 期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4No62022 年 11 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Nov2022试论“阴德阳报”说与汉代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互影响与融合 兼论先秦汉传世文献相关文字的可信度邹旻(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摘要:“阴德阳报”说是一种宣扬现世行善即可造福自身乃至后世子孙的福报理论,是汉代以来糅合了传统儒家“德报”理论、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释教“报应”思想以及民间流传的道教“承负”学说的产物,体现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在汉代的交互影响与融合。先秦汉传世文献中涉及“阴德阳报”说的时间上限,最早不会早于汉武帝天汉元年;在此之前,凡是关于“阴德阳报”说的文字,可能都是出自后人的增入或改写。关键词:阴德阳报;汉代;儒释道;传世文献;可信度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2)06-0036-07收稿日期:20220126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020kcszjxtd21);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项目:新文科视域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2020wyxm081)作者简介:邹旻(1976),男,安徽淮南人,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On the Interaction and Fusion of the Theory of“Yin De Yang Bao”with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in Han Dynasty Also on the credibility of related texts handed down from thepreQin and Han dynastiesZOU Min(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Huainan,Anhui 232001,China)Abstract:“Yin De Yang Bao”is a kind of blessing theory that advocates doing good deeds in the present worldcan benefit oneself and future generationsIt is also the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theory of“virtue retribution”,the Buddhist“retribution”thought introduced into China during the Han Dynasty,and the Taoist theory of“bearing responsibility”spread among the people,reflecting the interaction and fusion ofthe three schools of thought in the Han DynastyThe upper limit of time of“Yin De Yang Bao”in the documentshanded down in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is not earlier than the first year of Tian Han,Emperor Wudi ofHan DynastyAll the words about“Yin De Yang Bao”before may be added or rewritten by later generationsKey words:Yin De Yang Bao;Han Dynasty;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documents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credibility“阴德阳报”说是一种宣扬现世行善即可造福自身乃至后世子孙的福报理论,在今本两汉史书及先秦汉诸子著作中经常可见,例如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 中于公说:“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1 3046“治狱多阴德”,所以“子孙必有兴者”,正是“阴德阳报”说的表现。今本淮南子人间 说“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2 12541255,更为清楚地表达了“阴德阳报”的思想。汉代以后,“阴德阳报”说更是成了一种普及性的福报理论,在历朝历代文章辞赋、戏曲小说里都随处可见。关于“阴德阳报”说的具体内涵及其理论来源,现存古籍中罕见记载,当代学者也少有提及;而确定这一思想的确切涵义和理论根据,对于深入掌握汉代官方思想乃至民间思潮的发展细节,以及帮助判断传世文献相关文字的可信度,都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一、“阴德”的涵义与释教的“隐善”思想“阴德阳报”说中的“阴德”一词,在两汉史书子书中都没有确切注解,意义不明;在宋人编撰的太平广记 中“阴德”又称为“阴功”。南朝梁代陶弘景注释 鬼谷子“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一句,说“阴德谓阴私相得之德也”,也就是“私下相得、私下相好”的意思,所以今人郑杰文在注释中说这里的“阴德”是指“暗中合于君心”3。当代学者钟盛在汉代阴德观的建构及其在司法领域的展开 一文中说,“所谓阴德,顾名思义即指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4,并引陶弘景注语为证。“阴私相得之德”与“暗中有德于人的行为”,应该说还是有区别的;钟盛对“阴德”涵义的判断或许另有依据,但引陶弘景注语为证,则似乎不够充分。“阴德”一词在先秦汉古籍中还有别的涵义。周礼春官大宗伯 记载:“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郑众注释说“阴德,谓男女之情,天性生而自然者情性隐而不露,故谓之阴德”,郑玄以为,“阴德,阴气在人者”,孙怡让认为,“此阴德即谓昏礼”,并引 礼记昏义“后治阴德”注语“阴德,谓主阴事、阴令”为证5。以上不论哪一种观点,都是在用传统的阴阳理论解释“以天产作阴德”的“阴德”;与“阴德阳报”说中的“阴德”,不是一个概念。另外,“阴德”在汉代还是一个星名。史记天官书:“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若见若不,曰阴德,或曰天一。”6 1290汉代以阴阳、八卦、星历之学等为基础的各类择吉术很昌盛,这个“阴德”可能和择吉术有关,但与“阴德阳报”说没有什么关系。弘明集 卷三载有晋人孙绰喻道论,其中有“故立德暗昧之中,而庆彰万物之上”7 171一句。广弘明集 卷八载有东晋沙门释道安二教论,其中 教指通局 一章写道:“若造善于幽得报于显,世谓阴德。”8 148广弘明集 卷三十记有梁武帝萧衍 述三教诗,其中有一句“密行遗阴德,显证在长龄”8 365。从“立德暗昧之中”“造善于幽”“密行”的说法来推断,“阴德阳报”说中的“阴德”,是指“隐秘的、不为人知的德行、善事”。隋书 记载隐士李士谦说:“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9 与“造善于幽”“密行”的说法正相符合。显然,这种“阴德”概念的提出,与汉代儒家主流的德行观念有所不同。礼记大学 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郑玄注文说“明明德,谓显明其至德也”10,这与“阴德阳报”说中“阴德”的隐秘涵义明显是矛盾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卷九 身之养重于义 中写道:“圣人事明义,以照耀其所暗,故民不陷。诗云:示我显德行,此之谓也。先王显德以示民,民乐而歌之以为诗,说而化之以为俗。”卷十一阳尊阴卑:“恶之属尽为阴,善之属尽为阳,阳为德,阴为刑。”卷十四 郊语 :“王者有明著之德行于世,则四方莫不响应,风化善于彼矣。”11 265所谓“圣人事明义”“善之属尽为阳”“王者有明著之德行于世”,都是在说德行的“显明”属性。白虎通 卷四封公侯 :“善恶比而易知,故择贤而封之,以著其德,极其才。”卷六封禅:“五帝禅于亭亭之山。亭亭者,制度审,道德著明也。”卷十 绋冕:“绋者有事因以别尊卑,彰有德也。”12 所谓“以著其德”“道德著明”“彰有德”,都是在说德行必须彰显在外,与“阴德阳报”说中隐秘的“阴德”有着显著区别。“阴德阳报”说中的“阴德”,不应源自于汉代的儒家学说。弘明集 卷十三载有晋人郗超奉法要 一文,其中引 异出十二门经“人有善,恒当掩之;有恶,宜令彰露”,并评论说:“是以行道之人,必慎独于心,防微虑始,以至理为城池。常领本以御末,不以事形未著,而轻起心念。岂唯言出乎室,千里应之,莫见乎隐,所慎在形哉?夫君子之心,无适无莫,过而无悔,当不自得,宜其任行藏于所遇,岂有心于隐显?原夫天理之于罪福,外泄则愈轻,内结则弥重,既迹着于人事,必有损于冥应。”7 903904“人有善,恒当掩之”,否则“必有损于冥应”,所以“必慎独于心,防微虑始”,做了好事也就不能显露出来,必须加以掩盖,成为“阴德”。一般认为,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而晋朝距离汉代不远,佛学在晋代又是处于特别昌明的时期,所以晋代的文献对于分辨汉代思想,尤其是佛学思73第 6 期邹旻:试论“阴德阳报”说与汉代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互影响与融合 兼论先秦汉传世文献相关文字的可信度想方面,很有参考价值。这种源自释教的“隐善”思想,应该说正是“阴德阳报”说中隐秘“阴德”的理论根源。“阴德阳报”说中“阴德”的具体内容,可以从现存古籍的相关文字中窥见一斑。论衡福虚记载楚相孙叔敖小时候杀了一条两头蛇,“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必报之。汝必不死,天必报汝。叔敖竟不死,遂为楚相。”13 267孙叔敖虽然迷信见到两头蛇就会死掉,但为了保护其他人,不惜牺牲自己而杀蛇掩埋,这样的“阴德”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从另一些材料里可以发现,“阴德阳报”的“阴德”,也可以指一些普通人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 后汉书 卷八十一独行列传 记载广汉新都人王忳埋葬了一位旅途中病死的书生,并且不贪图财物,把书生的钱财也埋葬在棺材下面;其后机缘巧合得到一床绣被和一匹马,又见到了书生的父亲,“主人怅然良久,乃曰:被随旋风与马俱亡,卿何阴德而致此二物?忳自念有葬书生之事,因说之,并道书生形貌及埋金处。”14 2680在这段文字里,尽管不贪图钱财、帮人收尸,也都是很高尚的品行,但毕竟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广汉新都人王忳也不像孙叔敖那样有名气。所以总结起来,“阴德阳报”说的“阴德”可大可小,而且往往与善待生命有关,这一点又恰恰与释教“十善”的理论相对应。据郗超 奉法要 ,“十善者,身不犯杀、盗、淫,意不嫉、恚、痴,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又称为“十戒”,“具十善则生天堂”;“何谓不杀?常当矜愍一切蠕动之类,虽在困急,终不害彼。凡众生厄难,皆当尽心营救。随其水陆,各令得所”“何谓为盗?凡取非己有,不问小大,及莅官不清,皆谓之盗。”7 900901。对照上文所引的阴德故事,孙叔敖杀死两头蛇,犯了“不杀”中“虽在困急,终不害彼”的戒条,但他又是为了解救他人,所以是更大的阴德;王忳为书生收尸,符合“不杀”中“凡众生厄难,皆当尽心营救”的要求,不贪图钱财,符合“不盗”的要求。二、“阳报”的涵义与儒家“德报”及道教“承负”理论“阳报”一词,弘明集 等佛家典籍中无处寻觅。前文引孙绰 喻道论 “故立德暗昧之中,而庆彰万物之上”一句,对应到“阳报”一词上,似乎“阳”字有着“彰显”的涵义。一代名僧释慧远明报应论 中谈到“远寻影响之报,以释往复之迷;迷情既释,然后大方之言可晓,保生之累可绝”7 353,对应到“阳报”一词上,似乎“阳”字又有着“阐明”“探明”的涵义。而在汉代儒家学术思想里,这种福祸报应有时是可以暗中应验的,例如论衡福虚 中说“阳恩,人君赏其行;阴惠,天地报其德”13 261,把人间君王对德行的奖赏称为“阳恩”,天地鬼神对德行的奖赏称为“阴惠”;春秋繁露郊语 说“不畏敬天,其殃来至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