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社会
资本
能否
提升
居民
文化
来自
CFPS
数据
实证
分析
宋啸天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作者简介:宋啸天(),男,安徽淮北人,硕士生;高莉莉(),女,湖北宜都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 卷第期合 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年月 ()社会资本能否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来自 数据的实证分析宋啸天,高莉莉(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摘要: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的数据,采用 、异质性检验、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了文化消费的社会资本效应。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可有效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在运用工具变量法和更换解释变量后,结论依旧稳健;东部区域、城镇居民、收入前 的居民、女性、未婚居民等群体的社会资本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更加显著;中介效应表明,社会资本通过发挥创收效应和文化资本提升效应影响文化消费,互联网的使用在社会资本和文化消费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文章从积累社会资本、提升创收能力、增强文化资本等方面给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关键词:社会资本;文化消费;异质性消费者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一、引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重要的战略部署。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性需求、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石。目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重要转变,文化消费日益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消费不仅能满足居民多样化、差异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是推进文化产业良性发展的不竭动力。有学者尝试从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等需求端探索文化消费不足的原因。此外,也有学者开始关注社会资本对文化消费的影响。一方面社会资本可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又可通过提升文化资本,促进文化消费。因此,研究社会资本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外关于文化消费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 世纪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消费是“有闲阶级”彰显自身地位和财富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消费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分成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构建文化消费理论透析文化消费行为,如基于新古典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学者通过运用收入、价格和偏好来研究文化消费行为,以及基于新消费理论分析文化消费行为和文化产品,即在同样的价格、收入和偏好下,消费者的目标是获得他所希望的各种文化产品的组合、文化消费的效用最大化以及更多的消费者剩余;二是通过实证分析来探究各类影响因素对文化消费的作用。多数国外学者研究发现收入水平、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与文化消费支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国内关于文化消费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文化消费内涵的研究。徐淳厚将文化消费定义为对精神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米银俊等从 资本论 中概括出文化消费内涵,即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消费,自我实现需要主要包括三大类,即教育培训、休闲娱乐、文艺和精神的需求。二是关于文化消费功能的研究。国内学者发现文化消费可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提升居民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外,差异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以及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上升显著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如此,文化消费能源消耗相对较少,可缓解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三是关于文化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雷五明通过调查数据分析认为收入、职业、婚姻情况、文化程度和性别对文化消费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文化程度和性别处于相对次要位置;顾江等发现家庭人口结构与文化消费支出呈倒“”型关系,随着家庭人口中儿童比例的增加,抚养支出会挤占文化消费支出。关于社会资本与文化消费的研究较少,刘玲从布迪厄资本理论出发认为个体的社会关系越发达,转化为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越便捷,对文化消费的影响越大,但并未分析社会资本影响文化消费的传导机制。此外,文化消费的学习效应较强,文化消费中“推荐给好友、同学或家人”是普遍的传播方式。发现,对潮流影视信息不敏感的女性往往是通过其最熟悉影视潮流的朋友来获取信息,进而择期选择观看。社会网络丰富了居民获取文化产品信息的途径,增加了潜在的文化消费机会。现代社交媒体的创新发展对居民积累社会资本也具有重要作用,在互联网的使用过程中可扩展和维护社会网络关系,积累社会资本,扩大获取文化产品信息的途径。因此,互联网的使用在社会资本与文化消费间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消费已展开了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但从社会资本角度开展的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入。社会资本视角的文化消费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和经验层面,未详细阐明社会资本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机制。因此,本文试图从以下三方面作出扩展:进一步揭示社会资本影响文化消费的传导机制,构建实证分析模型检验理论分析结论;实证检验社会资本影响文化消费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从异质性消费者视角剖析社会资本对文化消费的异质性影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月二、社会资本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机制 社会资本对文化消费的直接效应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存在的基础和发挥作用的桥梁。社会网络规模的大小与可获取资源的数量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可获取资源越多,社会资本存量越多。但大规模的社会网络也需要维护,维护社会网络关系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消费活动。社会网络的扩大往往带来文化消费支出的直接增加。一方面,消费者会通过文化消费活动维护与家人朋友间的“强关系”型社会网络。韩雷和谷阳指出相对于生存型消费,社会资本对享受型消费的影响要更强。另一方面,社会资本占有越多,社会往来相应增多,个人的人际适应性越强,进而会进行更多带有社交功能的文化消费,因此社会资本不断积累可直接增加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社会资本可直接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水平。社会资本对文化消费的间接效应()社会资本、收入水平与文化消费社会资本通过增加消费者收入间接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一方面,社会资本通过增加个人求职机会、提升人力资本 等渠道增加个人收入。首先,居民社会资本与主体之间的信任度相关,社会资本拥有量越多,个人获得帮助的可能性越大,在社会差序格局和关系本位的社会结构特征下,社会关系对个体职业选择影响较大。马草原等以社会关系网络代理社会资本,度量了通过借助“家人联系”“亲戚介绍”“接班”等社会关系获得工作机会对于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影响。此外,作为传递经济资源和信息的渠道,社会网络的信息效应既有助于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降低求职的信息不对称,还可减少求职过程中的其他支出损耗,降低求职成本,增加相对收入。其次,社会资本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增加收入水平。赵延东和洪岩璧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网络资源利用对个人教育的影响尤为显著。大量文献表明教育水平与人力资本之间密切相关,教育水平的提升表现为人力资本的积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人力资本是居民收入的基本经济变量,人力资本对居民收入具有显著影响。王明华和刘宪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对城乡居民产生显著的增收效应。此外,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也将提升行业的整体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收入水平的增加也将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水平。首先,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凯恩斯的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当期消费决策受当期收入的影响,尽管文化消费可能存在区别于一般商品消费的特殊性,但是收入对于文化消费的正向影响具有一般性;苏林森和程思琪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收入水平对文化消费的确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次,收入增长对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具有积极作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个人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后,进一步会产生提升生活质量、自我实现等需求,收入增加将提升居民的消费层次,因此文化消费意愿的增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攀升。林文芳研究发现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享受型消费(文化娱乐类和交通通信类)将受到更多关注,人民的生活品质也随之提升。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社会资本通过发挥收入增加效应,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社会资本通过提升个人文化资本间接增加文化消费支出。一方面,社会资本作为文化资本的增效器,影响个人文化能力和文化资源的获得。首先,文化资本体现为个人对文化产品的“解码”能力,这种能力是个人通过家庭、学校氛围的熏陶,在长期学习积累中将知识和技能内化而形成的,这种身体化的文化资本最为正统,是进行高质量文化消费的基础。社会资本占有越多,受教育水平越高,文化鉴赏能力相对较强,文化消费意愿也更强,多数学者也证实了提高教育层次可提升文化资本,进而提升文化消费支出。此外,丰裕的家庭社会资本以及父母较高的文化水平,可为个人提供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积累文化资本。指出个人初始的文化资本存量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次,社会资本体现了个人的社会网络规模,社会网第期宋啸天,等:社会资本能否提升居民文化消费?络规模越大,社交频率越高,在文化场域内就会拥有相对较高的知名度,同时高知名度所附加的隐形“权利”可获取相对丰富的文化资源,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文化消费偏好,并且与文化能力互补互进,提升整体文化资本水平。另一方面,丰富的文化资本将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首先,文化消费需要消费者具备一定的文化消费能力。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能力越强,即意味着对文化产品有更强的“解码”能力,能提高文化消费质量,进一步增强文化消费的意愿。其次,文化消费能力的提升源于家庭、学校教育以及后期的文化消费活动,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往往伴随着文化消费行为。习惯形成理论认为过去的消费对当前和未来的消费具有影响,因此文化资本积累过程中的文化消费行为会形成对相关文化产品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品位。而理性致瘾理论表明文化资本能够提升未来文化消费的“生产率”,文化消费呈现边际效用递增趋势,和 研究发现文化旅游的确受到理性致瘾因素的影响,同时验证了文化旅游消费存在边际效用递增趋势。个人在文化资本积累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消费习惯将通过自身的社会网络向外界扩散,也会影响外在的文化消费环境,形成正向反馈,从而在动态循环中提升整体文化消费水平。最后,文化消费需求需要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资本的积累使个人更容易获取丰富的文化资源,从而使文化消费具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即文化供给增加了文化消费的选择多样性,进而刺激文化消费需求。因此,社会资本有助于提升个人文化资本水平,进而提高文化消费的内生动力。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社会资本通过文化资本提升效应增加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社会资本、互联网使用与文化消费互联网的使用将增加居民的社会资本,进而提升文化消费的社会资本效应,即互联网的使用可调节社会资本对文化消费的影响。首先,互联网增加了居民“弱关系”型社会资本的数量。互联网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为居民构建起一种新型的社会网络,这种社会网络往往不够紧密,结构较为松散,但互联网使用的匿名性和跨时空性为内部成员提供了更多社交机会,扩大了社会网络规模。通过微信和微博等社交网络建立的联系,不仅增强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同时可将有共同兴趣的用户联系起来,逐渐形成一个特定的“圈子”。这种弱关系的社会网络成员之间的朋友圈层重叠程度较低,信息异质性较强,尤其是社交网络的发展使信息成为弱联系存在的重要桥梁。人们从弱关系中获得广泛的异质性信息,拓展自己的信息广度,扩大消费的选择集。其次,互联网可以帮助居民维护已有的社会网络,发展“强关系”型社会资本。赵曙光发现社交媒体的频繁使用对居民维持和扩展社会资本有显著影响,他发现微信对居民扩展“弱关系”型社会资本和维护“强关系”型社会资本的影响最为显著。互联网使用对社会资本的影响会进一步作用于文化消费,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互联网使用可正向调节社会资本与文化消费的关系。三、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数据来源本文实证部分使用的数据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实施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该问卷分为社区问卷、家庭问卷、成人问卷和少儿问卷,样本量大,涉及区域广,数据可靠性高。本文使用 的数据,其中包括 户家庭、位成人、位少儿,根据研究需要,将家庭库与成人库匹配,删除关键变量有缺失值、异常值的样本与不适用的样本,最终得到的有效样本数量为 个。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