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深化改革
创新
载体
_
主动
加快
构筑
水平
人才
高地
基层巡礼撰文/中共南开区委组织部一是高水平建设创新联合体。推动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在南开区挂牌,集聚 16 位两院院士、18 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9 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打造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战略核心支点。海河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其科研团队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国家级重点项目 89 项;作为论文通讯单位,在 Science 等高水平期刊共发表科研论文 146 篇,科研人员及相关科技成果获得 4 项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励。二是聚力打造产业人才联盟。瞄准国家“双碳”战略和绿色发展需求,发起成立天津市新能源电池人才创新创业联盟,设立天津市南开区海河碳中和研究院,并集中全区优质资源,在科研西路打造 7500 平方米的联盟大楼。联盟邀请 10 余名院士专家作为特聘专家,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与全球锂离子电池领军企业深圳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与捷威动力工业有限公司共建院士工作站,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力攻关“卡脖子”技术难题。积极链接、融入天津市 12 条重点产业链,为其提供动力项目研发和配套支持,推动联盟跨界合作,合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提供人才储备。三是高标准建设大学科技园。围绕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驻区高校,统筹优化大学科技园空间布局,将大学科技园打造成为成果转化“首站”和区域创新创业“核心孵化园”。天津大学科技园二期已逐步投入使用,共引育企业 66 家,其中天大师生校友企业 50 家,占比 75.8%。发挥北洋海棠基金的撬动作用,助推社会资本投本刊讯 近年来,南开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全面落实党中央和市委人才工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集聚创新人才为重点,以发挥人才效用为根本,以优化人才生态为支撑,加快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为“创新南开”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核心区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南开区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强化顶层设计,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着力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一是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成立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区委人才工作会议,建立各级党委(党组)定期议才制度,将人才工作列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考核,全面构建“管行业就要管产业培育、就要管人才引育”的工作体系。坚持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区领导定期走访慰问 30 余名院士专家,带领专责部门走访服务企业和人才 230 余次,服务央企和知名新动能企业超百家。二是加强区域整体谋篇布局。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战略,提出构建“东西双核驱动”建设目标。“东核”围绕天津市新能源电池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海河实验室、大学科技园等,在环天南大区域建设海河科学城,打造天津市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区域人才中心;“西核”在西营门核心区建设启航创新城,打造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首选承载地,最终形成从人才原始创新到项目落地的全链条发展空间。三是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坚持“五湖四海”引人才,依托“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9000 余人,为有高成长性和较强带动作用的企业开通人才落户“绿色通道”。举办“春风行动”等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 54 场次,提供就业岗位 12000 余个。探索“全职+柔性”引才机制,先后从高校院所、市级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引进处级干部 30 余名,吸引 30 余名驻区高校干部人才来南开区实践锻炼,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方式,打通区校人才交流通道。四是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树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使用导向,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唯帽子”问题专项治理,持续推动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进一步推动职称评审改革,组织推动 8000 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完成职称评定。面向九安医疗、华来科技等企业开展“科创企业评职称”直通车服务,切实为企业家赋权、为专业技术人员松绑。依托天津市新能源电池人才创新创业联盟设立天津市工程技术系列锂离子电池专业职称评委会,目前已建立锂离子电池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将为专业人才集聚和培养提供更精准、更便利的职称评价服务。着力打造创新载体,引凤来巢栖而储之紧密结合“创新南开”建设功能定位,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以培育“人才链”为重点,以建强“产业链”为目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构建产业人才“蓄水池”。深化改革创新载体 主动服务创优生态 南开区加快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TALENTS SEEKING0 2 6资科技园企业,目前已融资企业 8 家,共计融资 1.875 亿元。四是做强博创园品牌。树牢“服务高校院所就是发展自己”理念,加快建设环天南大知识经济创新区,以南开区博士创业园为抓手,打造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硬科技”前沿领域,广泛遴选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进驻。目前,博创园 8000平方米实现满租运营,已培养 6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有 3 家企业获得天津海河产业基金投资,2 家企业产品服务于北京冬奥会,持续优化“创新孵化加速”的创新生态链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育南开之才而成之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注重人才培育,充分释放人才资源的经济效用、社会效用和创新效能,助力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一是加速京津冀产业人才一体化发展进程。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溢出的优质人才、团队和项目。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统筹联动,充分挖掘中铁建、中交建等央企资源及产业链上下游精准招商,持续吸引中铁物资集团天津公司、长安建设工程等150 余家优质京企来南开区落户。不断推动京津产研创新合作,海河实验室与中石化北化院签署合作协议,将依托全球体量最大的天津科学实验基地共建联合创新研究院,服务化学化工产业发展。二是加大新动能产业人才培育。瞄准新经济新业态新赛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打造天津市城区首个新动能引育中心硬科技创新基地。首批已有 30家硬科技及生态服务企业签约入驻,聚集了众多高精尖领先技术人才与项目。同时,引育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的 20 多个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入园,吸引华炬物联、清研中电、尚德药缘等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相继落户南开区。海河实验室科研团队参与研制的“天津号”纯太阳能车正式在世界智能大会上展出,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新助力。三是升级打造区内重点人才工程。着眼“科教兴国”战略,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组织实施“学科领航教师培养工程”、“中医骨干人才”、“精英社工”等区内重点专业技术人才工程,选拔 1600 余名教师入选区级“学科骨干教师”培育工程;建立 13 个社区老书记工作室;分级分类组织全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先后委托职业培训学校培训各类技能人才逾万人。积极推荐60 余名企业人才申报各类国家级和市级重点人才项目,推荐的 2 名联盟专家分别获评“海河工匠”和“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依托“天津市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平台”,采取“互联网+”模式开展常态化、公益性“科技人才大讲堂”活动,参与人数达千余人。四是以人才支援助力乡村振兴发展。2020 年以来,精准选派 323 名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赴甘肃、新疆、西藏等对口支援地区挂职支援,为受援地干部人才累计开展7000 余人次的培训活动,有力搭建了津甘两地交流交往交融的“连心桥”。着力构建最优生态,植人才沃土而兴之整合全区部门、平台和机构资源,建立系统化、便利化、精细化的南开人才服务体系,构筑高品质人才“生态圈”。一是完善服务人才的组织体系。建立“止血包联”工作机制。确定三级包联工作模式,将全区包联企业增至3124 家,涉及区内 23 个部门及12 个街道,不断提高服务企业和人才的质量和效率。建立专业化的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当好人才管家,跟踪了解个性化需求,为人才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二是打好暖心政策组合拳。巩固深化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效应,用足用好支持新动能产业发展的措施,为帮助企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加大助企纾困宣传力度,有效提升企业黏性,2022 年成功挽留 34 家拟外迁企业。完善人才服务的运行机制和信息化支撑,利用南开区政企互通平台,为1300 余个企业和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畅通政企沟通渠道,精准解决服务企业和人才的“最后一米”。三是营造尊才尚贤的文化氛围。着重提高人才政治待遇,推荐优秀人才作为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名人选,畅通人才参政议政渠道。对承担国家攻关任务的科技领军人才、国防军工一线骨干人才等为在医疗待遇、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支持。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兴尊才尚贤之风,以“真得人心”来确保“争得人才”,努力构筑知识、人才、产业、城市空间融合发展的创新高地。0 2 7TALENTS SEE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