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声乐
演唱
教学
观念
钩沉
徐敦广
5555歌坛纪事Scene in Circle of Singers声乐新得徐敦广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是能与自己有缘的人不期而遇,一旦结识便能成为志趣相投的一生好友,我和俞子正教授就是如此。论年龄,他是兄长;论学识,他积淀深厚;至于幽默和睿智,我更是甘拜下风。那么,我和俞教授为什么能成为彼此信赖的好友呢?不谦虚地说,可能是因我对学术有点执着的追求,抑或是老实可靠但,不管如何,我们终是彼此欣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终于有了答案,连接我们彼此友谊的桥梁是对声乐艺术的痴迷与热爱,是我们共同热爱美好生活的情趣所致。他对艺术和生活的认知有独到见解,艺术就是他的生活,生活就是他的艺术。长期以来,他在书法和散文写作中体悟声乐的艺术魅力,在思考中抒发歌唱的生命律动。近期,我有幸拜读了他的新作声乐新得,可以说,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是他几十年思考所得,只因他的谦逊才将书名题为声乐新得。认真拜读后,对我颇有启示。书中的文风有别于他以往的表述方式,你会读在其中、乐在其中,经常让我边读边嘻嘻地笑出声来,让我啧啧称赞、频频点头,其表述通俗却道理深刻,使我着实有了“声乐新得”之感悟。我想将我的“声乐新得”作如下阐释,并分享给声乐界的同人们,希望与朋友们一起探讨其中的理论观点。一、声乐演唱观念的形成与审思约定俗成的声乐演唱观念一直影响着我们的演唱声乐演唱与教学观念钩沉A Probe of Vocal Music Singing and Teaching Perspectives 2022 11 第11期 Art of Singing56实践,有些是正确的,但有些不准确,甚至是谬误。声乐演唱观念是人们在长期演唱实践中形成的演唱理念和个体对演唱的主观感受,由于每位个体对演唱感受的不同,其观念便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因此,很多声乐演唱观念是有悖于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且一直引导我们走入声乐演唱的误区,但很少有人对不同的演唱观念进行理性分析,使得这些五花八门的演唱观念成为很多歌者演唱的手段,直至今日,依然如此。“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我们从事声乐演唱所追求的境界。我国古代就有“情之所至,音之所生”的观点,意思是说有情才能有声音。毋庸置疑,这种歌唱观念已经成为我们的引路航标,诸位大概不会也不可能对此产生质疑;但,俞教授却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大部分音乐多是表现情绪的,我们的感动来自音响造成的情绪感受变化,一些音乐是我们曾经体验过的感动,激起了心灵的某些敏感,或者是音乐的音调或色彩遭遇了心灵的脆弱,事实上音乐更多表现的是情绪。”在我们的歌唱观念里,“以情带声”是歌唱实践中一直寻求的真理,实际上,我们的“情”往往来自歌词,而不是音乐。所以,用文学的方式去表现音乐就很难表现准确,歌唱需要用技术、用音乐形成的音响状态去表现情绪、情感。当你看到对其质疑或是否定的观点时,一定感到诧异;但我们冷静下来认真思考会发现,此观点不无道理。歌唱时的情感抒发是一种理性的情绪宣泄,它应该是感性和理性高度融合所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之,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用情歌唱或以情带声的歌唱,确实令我们有时难以掌控。情到深处,你会失去理智,而无法控制自己的声音。正如俞教授所言:仅仅靠情感是带不出好声音的。“实际上很多情感是我们没有体验过的,又如何表现呢?只有清晰地掌握表现出恰当情绪的技术,才是重要的。”“运用歌唱技术唱出符合歌曲内容的声音,通过声音表现的情绪变化营造某种意境,让听众从音乐和歌声的声音基调里感受到情绪,至于歌词是否能激发情感的感动那就因人而异了。”我们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演唱歌曲时并没有考虑情感问题,更多的是想如何让自己的音乐感动人,从而引起欣赏者的情感共振。因此,笔者认为,歌唱之所以感动人,不仅是其情绪的宣泄,也包含演唱者驾驭音乐的能力。比如,音乐的感觉、声音的感觉,也就是音乐语言的表达能力。就如同我们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表达得好就一定感动人。“以声带情”和“以情带声”,虽然只是“声、情”先后之差,但从本质上已经颠覆了我们以往的歌唱观念,让我们对“声、情”有了新的认识。获得良好的歌唱共鸣是我们在歌唱道路上一直追求的技术,甚至“共鸣”已经成为歌唱的代名词,其歌唱观念无不影响着我们所有的歌者,这是歌唱艺术神乎其神、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根源所在。把歌唱声音效果的感觉变成了歌唱的手段,谈起“共鸣”津津乐道,关键之时,还可用人体解剖学进一步说明“共鸣”的原理。学界没有人对“歌唱共鸣”的观念提出质疑,因为它已经成为“科学”。但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随着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人们总是能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歌唱艺术亦是如此。“所谓的共鸣有两个方面,对自我来说,共鸣实在只是一种通俗的习惯说法而已,真实的声学原理是声带振动产生的基音和泛音现象,泛音的充分与否取决于声带振动是否充分,声带振动合理了,产生的泛音列丰富了,就有高频和低频的现象,我们通俗地把这个由音频谐振引起的声学现象称为共鸣”这才是对所谓共鸣的科学解释。其实,我们在歌唱的实践中同样有这样的感受,只是我们没有勇气去挑战约定俗成的“科学论断”罢了。在追寻歌唱共鸣的道路上有多少歌唱志士毁于一旦,倒在了神秘的“共鸣”之中,声音“挤卡紧压”、声带病变、挤眉弄眼等怪异现象,难道与此不无关系吗?我想,大家心知肚明。歌唱中形象思维的培养一直是我们的座右铭,于是在演唱中,“想象”便是我们表现音乐情感的关键。实5757歌坛纪事Scene in Circle of Singers际上,在演唱歌曲时根本来不及联想或想象,音乐形象的表现还是我们对音乐语言的准确表达;因此,歌唱时的想象或联想是我们欺骗了自己。“我们根本不可能在歌唱的同时,把歌词所描述的情景、风景等联想到画面或者别的什么,歌唱必须专注,只要一分神,就一定会出错,更不可能想那么多与之关联的事情。我问过好几位钢琴家,他们在演奏时会不会想象?回答非常一致,不可能,只要走神就一定会错!只有精心精致地演奏出每一个音,才能精确精美地表现音乐想音符和看键盘还来不及呢,还要想音乐、想音色、想速度、想踏板,有时候眼前就一排黑白,哪怕稍稍看台下一眼,就可能断了。”“想象可以有,那是听众的事情,听众可以随便想象,睡着都可以,因为他不在演唱或者演奏。”歌唱又何尝不与钢琴演奏一样呢?歌唱艺术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对歌唱观念的认识着实需要冷静反思了。二、声乐教学观念的泛滥与纠错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声乐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其发展态势史无前例,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但纵观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喜忧参半,其队伍混乱且庞大,不乏滥竽充数之辈。不管何方“神仙”都不遗余力地挤进“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行列,美其名曰是为培养声乐人才作贡献,其实这里面也隐含着利益的驱使。歌唱观念本来就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因此,不难想象其教学观念的泛滥程度。随着自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声乐教学遍地开花,其中有一些从业者的声乐教学观念让人目瞪口呆、啼笑皆非。如此往复,未来堪忧。“每位声乐老师都有自己的声乐教学观念,这是由老师本人的综合学识和艺术水平所决定的,观念也会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变化然而,这些感受慢慢形成了概念之后,就逐渐弱化了学术性和科学性,教学也就停留在感性交流层面,知其利而不知其理。教学观念、理念和概念都十分重要,只有教师自身对声音教学的观念、理念正确了,概念才有可能准确。”可以说,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声乐教学观念对声乐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错误观念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比如,“打开喉咙歌唱”,这是我们长期实践的教学观念,适度“打开”有利于学生歌唱水平的提高,但很多教师反复要求学生演唱高音时喉咙“打开”大些,结果适得其反。“我们一直被告知唱高音要充分打开喉咙,所以有很多人高音都有偏低的现象,其实我们从小时候就明白一个基础物理现象,就是空间越小音频越高,相反空间越大音频越低,可是这个简单的物理原理为什么在声乐教学中一直被忽视呢?”喉咙“打开”得过大,确实对我们演唱高音不利,但为什么很多教师在学生高音区训练中过分要求学生“打开”喉咙呢?这就是约定俗成教学观念使然,因为大家都这么教。“声区统一”是我们在教学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其实它的核心问题是高中低声区的圆滑过渡,也就是说各声区过渡时没有痕迹。但很多教师将其视为各声区音色的统一,我曾与一位教授探讨,我认为各声区的音色应该不一样,甚至是丰富的,而这位教授坚持各声区音色是统一的。他的观点是声区统一,音色就必须是统一的。有时,我们会将“声区统一”和“声音统一”混为一谈,事实上,即使声音统一了,音色也不可能统一。“不同声区就应该是不一样的,重要的是良好的声区过渡,没有痕迹地过渡于高中低各声区,让高中低的衔接没有痕迹,流畅自如。我想目的应该是这个吧。那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就不能用过渡来替代统一呢?这是概念上的错误导致理念上的盲目。”俞教授就是在这样的反思中不断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这种治学态度应该是我国目前声乐学界所秉承的精神。因材施教是声乐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但却没有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展现。一些教师更多的是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一种固化的教学方式。俞教授认为,声乐教学应该因人而异,教学方法因不同学生而变、因不同程度而变。“声乐教学,必须是因材施教、2022 11 第11期 Art of Singing58因人而异不同的声乐学生需要不同的训练方法,因为每个学生的问题几乎都是不同的,可是有些教师往往用相同的办法教所有的学生,譬如打嘟、狗喘气等,有的学生见效了,有的学生没有反应。”其实,这种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屡见不鲜。声乐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学生正确歌唱观念的形成,我们应该在遵循歌唱艺术规律的同时,规范教师的教学用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使我国声乐教育能在繁荣中得到健康发展。三、声乐艺术理论的争鸣与建设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声乐艺术更是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追逐的时尚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欣喜地看到声乐艺术实践成果遍地开花无论是国际国内比赛,还是高等声乐教育,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回望我国声乐艺术4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我国声乐艺术进入了审美盲区,人们似乎已经分辨不清美与丑、对与错的界限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多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特征,人们对任何艺术的审美追求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对声乐艺术的审美,更是裹挟着来自不同审美群体的各种审美需求,有些是健康向上的,有些是扭曲的。”其根源就是我们对歌唱观念、教学观念的理论认知缺失,可以说,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始终处于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表演实践的状态,这也是我国声乐审美系统失控的根本原因。尽管近些年得到学界的关注,也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声乐艺术快速发展需要。如果业界都能对歌唱艺术不断反思、不断发问,进而推动声乐理论建设、激活业界理论争鸣的氛围,那么,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其实,我国声乐艺术发展有很多方面亟待我们去探寻,也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开垦。比如,对“民族声乐”“中国声乐”概念界定的理论追溯,究竟如何称谓更为科学?我想,它需要我们声乐界共同探讨,决不能仅凭主观认知就断言将约定俗成的数年称谓否定和放弃。如果业界能少一些不必要的品头论足、唯我独尊的作风,把精力多放在声乐理论思考、声乐理论争鸣之上,我们的声乐事业就会大放异彩。理论建设、人才培养是声乐事业发展的关键,否则,我国声乐艺术就会在发展中迷失方向。“一位选手另类的演唱,会在传播中不经意间影响着人们正确而健康的歌唱审美情趣。我国当前声乐艺术正是在这种情形下,陷入了非理性、不健康的审美当中。”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特别是理论的争鸣,更能推动艺术的繁荣发展。我们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声乐艺术,打破陈旧错误的歌唱观念和教学观念。任何艺术形式的繁荣发展都离不开艺术创作的支撑,声乐艺术亦是如此。我们很少关注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