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陇南
重大
自然灾害
研究
岳金林
天佑
编著
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陇南重大自然灾害研究/岳金林,高天佑编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11ISBN 978-7-226-04201-4.陇.岳 高.自然灾害研究陇南市.X432.42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237849号责任编辑:赵金祥装帧设计:马吉庆陇南重大自然灾害研究岳金林高天佑编著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730030兰州市读者大道 568 号)甘肃海通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印刷开本 710 毫米1020 毫米 1/16印张 16.75插页 3字数 270 千2012 年 11 月第 1 版2012 年 11 月第 1 次印刷印数:15000ISBN 978-7-226-04201-4定价:40.00 元防灾减灾是重要生产力(序一)中共陇南市委书记王玺玉人类社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艰难地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从西方诺亚方舟、中国开天辟地的传说,到大禹治水的史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特别是进入近现代以来,全球人口急剧膨胀,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生存和发展压力增大,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消耗,生态结构与环境严重改变和破坏,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加剧,同时,地球地壳运动也进入活跃期,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和破坏程度大大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增多,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全球面对的严峻挑战和重大课题。陇南市地处秦巴山区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境内山大沟深,江河密布,地形地貌复杂,生态植被不均,气候差异明显,更是一个容易发生地震、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和洪涝、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的地区。近年来,接连发生的“5 12”特大地震和“717”、“8 12”暴洪等一系列灾害,波及范围之广、受灾人口之多、破坏之严重,都是陇南历史上少有的。灾难,给我们上了代价沉重的一课,使我们进一步警醒,并深刻认识到在未来生存与发展中,“防灾减灾是重要生产力”这样一个道理。汶川大地震三周年之际,国家把“5 12”设定为全国首个“防灾减灾日”,表明国家已把防灾减灾工作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党的十七届五001序一陇南重大自然灾害研究002中全会,作出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的重大部署。我市针对当地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实际,始终坚持把防灾减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灾后重建中,坚持把防灾减灾作为规划、决策的首要依据,提高设防标准,大力实施整村重建、异地重建、房屋加固、山体加固工程,大力实施道路、桥梁、水利、通讯、电网等基础设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益设施建设工程,城乡还建成了一批避难广场,整合气象、水利、国土、环保等项目资源,建成了全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系统,加大了自然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治理,建立和完善了各类灾害的预警预案,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全市防灾减灾工作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建设上,都迈上了一个新的水平。我们深知,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有些历史上反复发生的自然灾害,通过不断的总结,探索出了一些规律,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对策和措施,起到了规避灾害和减轻灾害损失的作用;但是,在很多领域和方面,我们还停留在未知或知之甚少的阶段,在我们身边随时发生着不可预知、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这就需要我们深度总结历史经验,深刻汲取灾害教训,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同时,加强对自然灾害发生规律的探索研究,逐步提高我们揭示自然规律、把握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进而变被动受灾救灾为主动、科学、系统防灾减灾,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自然更好地造福于人民群众。岳金林、高天佑二同志,在对陇南自然灾害的认识、研究、探索方面,显然走在了前面。他们都是在基层一线工作多年的干部,曾多次亲历过救灾抢险工作,出于对陇南这方水土的挚爱,出于对陇南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出于对陇南发展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两年来,他们选择“防灾减灾”这一重大课题,与相关部门同志和专业人员一道,利用业余时间艰苦攻关,查阅了大量有关陇南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候特点、003历史人文等资料,对陇南重大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成因、破坏程度等进行了较为翔实、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操作性的防灾减灾措施,编著完成了 陇南重大自然灾害研究 一书,为我们认识陇南自然灾害,更好地应对和防范自然灾害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其精神难能可贵,其成果令人欣喜。当然,对陇南自然灾害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迫切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干部和专业人员,能够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上来,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提高对陇南自然灾害发生规律的认识,提出有创新性和预见性的应对措施,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决策,更好地服务于防灾减灾工作,更好地服务于陇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2011 年 10 月于武都序一陇南重大自然灾害研究科学认识自然灾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序二)陇南市市长孙雪涛从科学角度严格地讲,山洪、泥石流乃至于地震等都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其发生发展都有内在规律,不以人类的意志而转移。如果没有伤害到人类和造成财产损失,也可以说没有构成自然灾害。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经历了敬畏、顺应自然到征服、改造自然,再到今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理念阶段。只有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才有助于人类趋利避害;特别是有助于约束人类不合乎科学规律的任意改变自然的行为,从而有效地保护人类自己,促进人类文明和谐、健康、持续发展。陇南山大沟深,地形地貌复杂,生存空间狭小,自然灾害易发多发。根据现有正史和方志记载来看,陇南历史上发生的每次重大自然灾害,都对陇南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深刻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无论是发生于 1837 年(清道光十七年)的岷县大地震和 1879 年(清光绪五年)的武都特大地震,还是发生于 1984 年 8月初的武都城区洪涝灾害、2008 年的“5 12”特大地震、2010 年成县“8 12”特大暴洪灾害,都给陇南人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面对易发多发的自然灾害,陇南人民深刻吸取历史教训,在战胜自然灾害的艰难历程中,不断回顾历史、总结经验、认识规律,逐渐从消极应对、被动应付走向了主动研究、科学预警、有效预防,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序二001特别是近年以来,陇南历届党委、政府积极顺应自然规律,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带领全市各级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应对和防范各类自然灾害,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践证明,加强应对自然灾害知识的科普宣传,强化科学预警和预防机制建设,是实现有效预防自然灾害、减轻灾害损失的基础工作,而把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现代科技措施相结合,是有效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手段。纵观人类历史,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却有规律可循。千百年来,人类从捕鱼狩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明,到分族而居、春耕夏种、秋收冬获、固守家园的农业文明;从发明火车、劈山开矿、煤炭工厂的工业文明,到汽车飞机、高楼大厦、信息时代的都市文明;在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必然与自然界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尤其是人们无限度地开垦田地、削山探矿、毁林开荒、破坏植被等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是导致暴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而人类毫无节制地贪图现代科技所给予人们的安逸享受,人口剧增、都市膨胀、浪费能源、超量排放等行为,则是造成温室效应、酸雨、全球变暖、冰川消融、冰架坍塌、海平面上升、灾害气候日益频繁的直接原因。因此,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我们有效防范自然灾害的重要前提,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是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必然要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认识自然灾害规律,总结防范自然灾害经验方面,陇南人民是有发言权的。金林和天佑同志长期在基层工作,多次经历了发生在本地区的地震、泥石流、暴洪等自然灾害,多次积极参与了防范、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艰辛斗争,他们通过亲身经历、认真思考,从切实提高防灾减灾工作能力与水平,有效降低重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目的出发,在全面梳理历史记载、深入研究002陇南重大自然灾害研究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成因的基础上,经过两年时间精心编撰的 陇南重大自然灾害研究 一书,在大家的期待中终于出版了;这不仅是我市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收获,也是对于我市重大自然灾害历史的一次深度总结;对于宣传普及自然灾害常识,深化市情认知,推广科学预警成果,指导人们有效预防重大自然灾害,都将大有裨益。我们衷心希望通过本书的发行和普及阅读,进一步增强全市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切实提高我们防灾减灾工作的能力与水平,不断促进和推动陇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为序。2012 年 8 月 6 日于武都序二003研究灾害历史推动陇南发展(前言)一、甘肃陇南:自然灾害频发的典型地区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李文海教授曾指出:“自然灾害是人类的共同大敌。人类一直在同各种自然灾害的顽强斗争中艰难地发展着自己。”“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都十分复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一直到今天,自然灾害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障碍”。“如果说一部二十四史,几乎同时也是一部中国灾荒史,那么,一部中国近代史,也正是中国历史上灾荒最为频繁、最为严重的一段历史。”以此类推,就世界而言,中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就中国而言,甘肃是一个多灾的省份;就甘肃而言,陇南则是一个多灾的地区。就陇南而言,近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受到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加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在陇南也呈肆虐之势。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有着历史与现实的依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根据 中国地震目录 中的记述:“进入近代以后,除了个别年份外,在中国大地上几乎每年都有地震发生。地震的强度更是骇人听闻。据统计,近代 110 年共发生 7 级以上的地震 64 次,造成千人以上死亡的地震共 27 次,1879 年甘肃武都大地震,1920 年甘肃海源(今属宁夏)大地震,1927 年甘肃古浪大地震,1931 年新疆富蕴大地震,震级均在里氏 8 级以上。从下面排列的一些大地震的简况之中,完全可以了解到这些频繁发生的强烈地震带来的灾难001前言陇南重大自然灾害研究是如何的剧烈和惨重1850 年 9 月 21 日,四川西昌发生里氏 7.5 级地震,倒塌民房 26000余间,死亡人口 20652 名;震中附近的会理县也倒房 1800 余间,压死人口 2876 名。1879 年 7 月 1 日,甘肃南部与四川接壤的阶州(今武都)和文县一带发生 8 级地震,一时间山飞石走,地裂水涌,城垣倾圮,房屋倒塌,城乡人民惨遭压毙的,总共约有 30000 余人;地震时由于山岩崩坠,河水壅决,各地又大水暴发,仅文县县城就有 10830 余人被淹死,而阶州下游一个名叫洋汤河的市镇,万家烟火,倏成泽国,鸡犬无踪,竟莫考其人数。地震的波及范围东至西安以东,南达成都以南,方圆将近 2000里,其中破坏严重或受到影响的有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湖北等地至少 140 余个县市。1920 年 12 月 16 日,甘肃海原发生大地震,震级为 8.5,震中裂度为 12,持续时间或 10 分钟,或 20 分钟。地震发生时东六盘山山崩地裂,黑水横流,极震区的海原城,全城房屋荡平;固原城区也全部被毁;静宁城关庐舍倾塌殆尽,有 20 余个乡村覆没无存;会宁县也因土崩山裂出现整个湮没之事,形成数十里人烟断绝的惨状;通渭县城乡房屋倾圮无余,而且河流壅塞,平地裂缝,涌水喷沙,有全村覆没的,也有一村仅存一二户的。除此之外,还在东起庆阳、南至西和、西至兰州、北达灵武的现宁夏、甘肃、陕西三省至少 39 个县的广大区域内,形成一个重破坏区。在重破坏区的外围,还有一个范围更大的轻破坏区,包括今宁夏、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河南等省约 55 个县。至于地震波及的地区就更广,当时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先生在他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