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一
单元
故都
课时
解析
人教版
必修
第2课 故都的秋
1.读准字音
①混沌( ) ②房檩( ) ③平仄( )
④一椽( ) ⑤驯鸽( ) ⑥落蕊( )
⑦譬如( ) ⑧歧韵( ) ⑨颓废( )
⑩潭柘寺( ) ⑪廿四桥( )
答案 ①hùn dùn ②lǐn ③zè ④chuán ⑤xùn ⑥ruǐ ⑦pì ⑧qí ⑨tuí ⑩zhè ⑪niàn
2.词语辨用
(1)十足·实足
说到创业感受,汪银富似乎有说不完的想法和创业的点子,话语中也透着 的干劲,他带领致富的 百人。
(2)萧索·萧条
他画中的战后古都枯寒 ,一派荒凉,也暗示了当时经济的 。
(3)颓废·颓败
①荒凉 的景象让人们大为震惊。
②爱心是一轮炫耀在初春的太阳,使精神 的人看到人生的美好。
答案 (1)十足 实足 (2)萧索 萧条 (3)①颓败 ②颓废
解析 (1)二者读音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十足”指:①成色纯,如“十足的黄金”;②十分充足,如“神气十足”。“实足”是指确实足数的,常跟年龄或数量词搭配,如“实足年龄”。(2)都有凄凉冷落,没有生机的意思。但二者的侧重点和适用对象不同:①“萧索”更突出单调和凄清,“萧条”侧重于形容凄冷、万物凋敝的氛围;②“萧索”多用于自然环境,“萧条”多用于政治、经济的不景气。(3)二者都有衰败、消沉之意。颓废:多指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多用于形容人的精神、情绪等。颓败:指衰落,腐败;侧重于形容物,如景象等。
3.成语辨析
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视频接访能达到与传统的当面接访一样的沟通效果,涉诉信访的群众不需要不远千里来京上访,而是直接在地方法院做个预约就能见到最高法院法官的面。( )
解释:
(2)一叶知秋,透过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从量到质的转变。( )
解释:
(3)越来越多有“闲钱”的人不再满足于把钱存入银行赚取利息这种投资方式,开始涉足股票、期货类高风险投资。然而在面对涨跌输赢的时候,有的人却沉迷其中不能自已,致使血本无归。( )
解释:
(4)近两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申请质量蒸蒸日上,这表明我国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
解释:
答案 (1)× “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用错语境。
(2)√ “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征兆,可以看到事物发展趋向与结果。
(3)× “不能自已”指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应改用“不能自拔”。
(4)× “蒸蒸日上”形容事业等日益兴旺发达不断向上。对象误用。
1.文章第一自然段哪句话精要地描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答:
答案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这篇文章描写了五幅秋景图,请根据下面框图提示补充完整。
→→→
→
答案 落蕊轻扫图 闲话秋凉图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二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三句,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辅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有一种整体的美感,加强了《故都的秋》的节奏感。
C.用“故都”而不用“北平”,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表明作者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
D.这篇散文,对于自然风物,既没有浓妆艳抹的涂饰,也没有对色彩层次的刻意雕琢,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大肆渲染,便把自然力赋予北平秋天的种种神韵和盘托出给了它的读者,既映衬出秋的底色,又和谐着文间的基调。
答案 A
解析 B项“加强了《故都的秋》的节奏感”错,应该说“加强了《故都的秋》的音乐美”。C项“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有误。D项“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大肆渲染”错,从文章内容来看,只是稍事点染,没有过多的笔墨。
一、基础检测
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强 ① 议论成分又较多的抒情散文。所以,文中 ② “秋”的形态、神韵的着笔,目的 ③ 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与哀婉之情。作者的爱国、爱民与“落寞”“衰弱”的真实感情,融进了故都的 ④ 北国的秋中,因而 ⑤ 独特,又平凡。读完全文,我们的确感到:“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①
②
③
④
⑤
A
而
/
在于
甚至
也
B
但
对
/
以致
更
C
而且
于
是
/
虽
D
/
对于
在于
以至
既
答案 D
解析 从第④空看,“以致”表示不好的结果,“以至”有“直到”的意思,排除B项。④处不能空,排除C项。⑤处与“又”照应的只能是“既”,故选D项。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南子》中说“以小明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太平御览》引作“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二十四桥明月夜”语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传说隋炀帝曾令宫女24人月夜吹箫于此,故名。
C.古人有“春女秋士”的说法,“春女”指的是看到春天繁花似锦而快乐游春的女子;“秋士”指的是暮年仍然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D.平仄,平声和仄声,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一般来说,普通话声调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是仄声。
答案 C
解析 “秋士”虽有“暮年仍然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之意,但与“春女”相对时,“秋士”指秋天的时候,看到繁华落尽,满目萧瑟,产生英雄末路的伤感的男子。“春女”指的是看到春天落花而感到红颜易老、时光飞逝的女子。
3.下列各句中,使用了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答案 B
解析 比喻句中,本体与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且必须为不同类事物。B.将“枣子颗儿”比作橄榄、鸽蛋,是比喻。A.是说落蕊长得像花,不是比喻。C.是说北方人念“阵”字时,发音与“层”的音相近,不是比喻。D.为反问句。
4.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 ,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A.花酒兼有的状态 B.非花、非酒的意境
C.色香俱佳的滋味 D.半开、半醉的状态
答案 D
解析 横线处应填的是一种意境,前文有“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意在说南方的秋味太淡,换成花、酒,就是花半开、酒半醉,因此选D项。
二、精段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7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5.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分别用4个字概括: 、 、 。
答案 小院秋晨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6.“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 觉、 觉和 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 的特点。
答案 听 嗅 触 静
7.选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答:
答案 因为北平处处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