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寺字韵唱和诗
沈尹默
寺字韵
唱和
文献
价值
年第 期(总第 期).,.沈尹默 寺字韵唱和诗 的文献学价值张剑摘 要 世纪 年代末,沈尹默参与当时文人的“寺字韵唱和诗”活动,作有 首诗并汇集为 寺字韵唱和诗,现留存有草稿本、誊稿本、油印本、传抄本等不同版本型态。通过校勘对比,草稿本、誊稿本文本最可信赖,油印本次之,传抄本再次之。传抄本讹误虽多,但文本总体仍不失可信,由此可对传世文献的稳定性抱有信心。关键词 寺字韵唱和诗 稿本 油印本 抄本 稳定性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日记文献叙录、整理与研究”()作者简介 张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编号.世纪 年代末,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文化资源和文化界人士迅速向此地集中。仅以出版业而论,有人统计,抗战期间重庆新办报纸的数量达到了 家,新办文艺刊物数量也达到了 家,作家自办出版社数量达到 家左右。这些出版物发表了大量抗战作品,有力支持了抗战活动。但抗战并非生活的全部,抗战文艺也并非文艺生活的全部,在血与火的讴歌之外,文人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著名书法家、诗人沈尹默()而论,年 月他启程去重庆,月正式莅职监察院委员,至次年年底,一年多的时间,就创作了四百多首旧体诗,数量之丰,令人惊诧。但关于国难时事的仅占少数,大部分诗作只是记录日常闲情和朋友间的唱和。对此现象,沈尹默曾先后有过两次解释:入蜀以来见闻思梦,一发于诗,积久浸多,写成三集。其始居新市区梅庄所得者,题曰 漫与;移寓重庆村后,别为 写心;迨迁至市外向家湾田舍,则以 山居 名之。谐谑酬应,未尽芟除。本无意于时名,同留迹于日志,将来省览,易得其情,盖一时之作,即一时之事也。廿九年十二月十六日记。右长短句若干首,大抵曩时析酲解愠之所为,以其犹贤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亦既吟成,遂复录而存之备览焉。由今观之,言差近而少讽,悲欢不出于一己忧乐,无关于天下。正如爱伦堡氏所讥“小熊无力得食,自啮其掌,掌尽而生命亦随之而尽者”,是可愧也夫。一九五一年十月,尹默题记。前段文字系 年底跋于手稿 山居集之后,“无意于时名”“留迹于日志”“将来省览,据沈尹默手稿 漫与集(包括 寺字唱和诗)、写心集 山居集 等统计。对于旧体诗词在抗战时期的勃兴,陈平原 岂止诗句记飘蓬 抗战中西南联大教授的旧体诗 有所论述,见 北京大学学报 年第 期。易得其情”等语,道出作者创作的动机重在私人生命的纪念,无意公开发表,因此毋须过多考虑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后段文字系 年跋于自选自书的词集 秋明长短句 之后,已带有事后反思性质,虽自嘲“悲欢不出于一己忧乐,无关于天下”,然亦自信“犹贤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确,文化人于生死战乱之际犹不废吟咏,既是个人习性和写作传统使然,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化绵延不绝的强大动能之一。沈尹默的寺字韵 唱 和 诗,即 属 与 朱 希 祖()、于 右 任()、马 衡()、章 士 钊()、汪 东()、曾 克 耑()、卢 前()、潘伯鹰()等朋友之间消闲的酬唱。但本文重心不在于研析其内容价值和诗艺高下,也不在于探求新旧转换时期,文人如何利用唱和传统,将琐屑的小事转变为诗意的情趣,而在于讨论不同版本之间的文字差异及由此衍生的一些文献文化学现象。一、寺字韵唱和与 寺字倡和诗 总集 年秋冬之际,书法家兼诗人曾克耑(字履川)将两个儿子(曾永闳和曾永闿,皆不足十岁)的大字书法拿给章士钊(字行严)、沈尹默(字秋明)请求指导。章士钊 年出任肇庆军务院秘书长兼两广都督司令部秘书长时,曾见到过十岁女童萧娴的擘窠大字,很为赞叹,于是这次便借萧娴之事作了一首七古诗 童子曾永闳永訚以大字来诗以勖之:曩依幕府游粤寺,眼见萧娴作大字。当时一女刚十龄,擘窠有力殊堪异。今年参政来蜀岷,咄咄童子闳与訚。訚且视娴较三岁,字合龙性浑难驯。唯我浪游二十载,明珠未识今何在。簪花妙格亦模糊,只忆袖中有东海。(吾曾见娴手摹南海字联袖中东海句)曾生兄弟摹墨卿,稚子书高尤可惊。猥以通家求识我,莫使孔融长大专佳名。虽对二子奖勉有加,但却将“永闿”误看作“永訚”,留下小小遗憾。曾克耑和以 行严丈以诗勖儿子次韵奉答,既提醒“闿”非“訚”,又幽默回应说将来如有第三个儿子,一定取名作“永訚”。诗云:教儿莫学化度寺,眼中籀斯杂奇字。旁搜分隶绍汉京,要令童年识同异。我携二雏还嶓岷,闳乎闿乎嗟非訚。谷城摹竟发大叫,跳踉奔掷谁能驯?嗟公意气倾千载,晚蹑麻鞋向行在。已看佳句满西川,更有遥情过北海。我初祝儿为长卿,文章妄意一世惊。异日第三雏堕地,定从赞孔拜嘉名。章士钊看到曾克耑的和诗后,马上回唱一首吾勖曾生兄弟诗闿误作訚履川有诗见答仍叠前韵还和,自嘲“子夏失明等阉寺”,又建议将来曾克耑如有第三子永訚,其乳名不妨叫小虎,因为永闳乳名小狗,永闿乳名小牛,因此永訚“不妨更署於菟名”(於菟为虎的别称)。曾克耑再作答行严丈十三叠韵 回应如此你来我往,不到十天,两人唱和竟达上百首。章士钊 鹗里曾氏十一世诗序 曾回忆此事云:吾向不能诗,近六七年来,违难东川,假藉篇章,驱遣郁滞,多与并时诗家游接。就中闽侯曾子克耑,夙有 涵负楼集 行世,年未四十,才气坌涌,良未易测其所至。吾尝以七言转韵十六句体相与唱和,数日间展转达一百五十馀反,颇为同辈诵说。吾年事独高而诗律弥稚,得曾子为之畏友,功亦略进。曾克耑 颂桔庐诗存 卷十二录寺韵诗三十首,其后跋云:“西来与行严丈以寺字韵倡和,不十日积百三十余首,同辈所惊异也。”其他诗友闻知此事,亦纷纷加入唱和阵营,此伏彼起,蔚成诗坛盛事。后来曾克耑将其中部分诗歌编成 寺字倡和诗,油印两大册,计收章士钊 首、曾克耑 首、汪东 首、沈尹默 首、吴镜予 首、潘伯鹰 首、钱问樵 首、李思纯 首、陈毓华 首、王世鼐 首、陈锡襄 首、谭光 首、楚廉山 首,共计 余首。不过,这远非唱和诗的全部,据汪东 寄庵随笔 记载:“行严方与曾履川竞作寺字韵诗,往复过百叠,一时和者,如陈仲恂、沈尹默、潘伯鹰辈十数君,皆健者。争强斗险,愈出愈奇,余强与周旋,亦至五六十叠。当 时 称 为 诗 战,推 敲 论 难,辩 辞 云涌。”但 寺字倡和诗 仅收其诗 首。另外,朱铭又搜集到江庸、汪辟疆、马衡、朱希祖、于右任、郭沫若、金毓黻、林庚白、卢前、陈配德、梁寒操、姚味辛、刘延涛、程千帆等人数量不等的寺韵诗,可以想见当时诗坛的唱和盛况。无独有偶,在寺字唱和活动中,误看文字的不止章士钊一人,沈尹默亦有此种“糗事”。章士钊 四十九叠韵赠尹默 有句“平生一首俳体诗,欲向苇间讨灵异”,沈尹默就误将“俳”看作“佻”,还作 五用寺韵答行严 赞章士钊“虽然一首佻体诗,落笔便令人诧异”。章士钊复作 五十叠韵答尹默:“招提本来不是寺,俳优佻达非同字。诗忆当年白话作,先生右眼微有异。”并作注云:“前诗俳体字,尹默语作佻体见答。”沈复作 六用寺韵答行严前诗误俳为佻来诗正之因答:“招提非寺仍是寺,眼蒙不审俳佻字。”章再作 五十一叠韵答尹默蒙眼作。反复唱和,“糗事”转为佳话。其实,沈尹默误“俳”作“佻”,固然因其高度近视的“眼蒙”,但亦有两字草书形近,以及章士钊手稿字体难以辨认的原因。曾克耑就作有 读行严丈手写诗多不可辨识托之以诗七十叠韵,感叹自己习练怀素草书有年,但对章诗手稿却“一望荒茫烟涨海”,并戏云“真难点画别乡卿,把卷猜诗笑且惊。怀素张颠俱不作,堂堂草圣独能名”。可想而知,擅长草书的沈尹默,其手书寺字唱和诗稿一定也给曾克耑带来过类似苦恼。我们将两种沈尹默存世的寺字韵唱和诗手稿与油印本对比,就会发现油印本有一些明显是因辨识而造成的讹误。二、沈尹默 寺字韵唱和诗 的两种稿本沈尹默 寺字韵唱和诗,有稿本、油印本和抄本不同形态。稿本目前已知有两种存世。一种现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红格稿纸,半页十行,独立装订,封面无字。正文十六页,首页首行即书诗题“次行严寺字韵即赠”,题下注“十一月五日”。末页有跋:“自十一月五日至十二月十二日,得三十六首,附于 漫与集 之末。”由此可知,沈尹默的三十六首寺字唱和诗,均作于 年的 月 日至 月 日之间。该册系 沈尹默诗词稿 一函六册中的一册,其他五册,一册封面题“秋明词”(首页首行题“念远词”);一册封面题“写心集”;一册封面题“山居集”;其他两册封面均题“短篱集”,独寺字唱和诗封面无题字,大概因为其本附于 漫与集 后,而 漫与集 正文因故散出 沈尹默诗词稿 之外,收藏者将剩下的寺字唱和诗单独装订成册,出于某种考虑,未曾题签。一种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红格稿纸,半页十行,正文十五页。首页首行题“寺字韵唱和此事黎泽济与朱铭叙之已详,本小节至此皆据两人研究撮述而成。详见黎泽济 吟坛喧寺韵,见氏著桑榆剩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年版,第 页。该书又增订为 文史消闲录三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年版。朱铭 抗战重庆的一场“诗战”,载 文汇读书周报 年 月 日;沈尹默的“长打短打”,载 博览群书 年第 期;章士钊寺韵叠唱始末,载 文汇报 年 月 日。诗”,次行题注:“自十一月五日至十二月十二日,得三十六首,附于 漫与集 之后。”据沈尹默之孙沈长庆云:“(沈尹默)写于抗战时期的手稿四卷(漫与集 写心集 山居集 短篱集 及小令)。抗战胜利后,他辞去公职没有了收入,此四卷交给祖母朱芸权作生活费。当时祖母患病,生活极度困难,即使如此,祖母将诗稿 始 终 珍 藏 身 边,去 世 后 则 无 偿 献 给 国家。”序 此批文献装订为五册,计 漫与集写心集 一册,山居集 一册,短篱集 二册,念远词 一册。“寺字韵唱和诗”夹于 漫与集 与 写心集 之间,与沈尹默所云附于“附于 漫与集 之末”相合。两种手稿虽皆行草书写,但文学所藏本涂抹改删痕迹较重,国家图书馆藏本则相对誊写清楚。比如 七用寺韵柬行严 里“承流愧云老夫在”“更何敢望颜真卿”,文学所藏本“愧”原作“敢”,涂改为“愧”;“何敢望”原作“无须论”,涂改为“何敢望”;八用寺韵 里“明月照人阅万载”,文学所藏本“阅”原作“历”,涂改为“阅”,例不胜举。而国家图书馆藏本径作“承流愧云老夫在”“更何敢望颜真卿”“明月照人阅万载”,于上举诸处均无涂改,可推系沈尹默据文学所藏本重新誊写,交与原配朱芸女士以备生活不时之需。为论述简明计,今将文学所藏本暂简称“草稿本”,国家图书馆藏本暂简称“誊稿本”。“草稿本”与“誊稿本”相较,除了草稿本涂改处较多外,还有一些文字上的差异。如 十一用寺韵 末四句“当时模榻遍公卿,登善改字群所惊。界奴虞书差足喜,不尔八柱空留名”。草稿本在天头有注:“登善改字本兰亭帖,在黄晦闻家,盖即米海岳所见者。故宫八柱兰亭中有张金界奴所进墨迹,董思翁以为虞伯施临写,不可信,但清逸可喜耳。细审唯 咸集 之 集下 木,略似 孔子庙堂碑 耳。”誊稿本无此注。十二用寺韵 诗题注,草稿本作“与人谈故宫博物院事,因纪以诗,并柬叔平、豫卿证之”。誊稿本作“纪与人谈故宫博物院事,并柬无咎、馀清”。草稿本诗题作 十四用寺韵戏赠冀野打油诗,誊稿本诗题作 十四用寺韵调冀野,但多题注“闻冀野坠车折腰,戏为打油诗,用博一笑”。十八用寺韵答右任 末四句“旭初昨日惜荆卿,一椎不中万代惊。安得洪流今日再,洗尽人间战伐名”。草稿本天头有注:“旭初偶言,当时秦始皇若被击中,自无徐福入海之事,则日本或亦无有也。故云。”誊稿本无此注。廿二用寺韵,草稿本“波澜壮阔人顿惊”,誊稿本“顿”作“尽”,且誊稿本于“巍巍伊阙神理会,始信坡老清雄名”后多出一注“东坡每以清雄称颜书”。廿六用寺韵“漫珍退笔积如山,岂厌求诗深入海”句,草稿本天头有注:“倾家作酿犹嫌少,入海求诗未厌深,放翁句也。少陵 西阁 诗云:诗尽人间兴,兼须入海求,放翁盖本以出也。”誊稿本无此注。另外,草稿本每首诗下多标出创作日期,誊稿本在内的其他版本则基本没有标示。如草稿本七用寺韵柬行严 下标“六日”,九月寺韵下标“七日”,十八用寺韵答右任 下标“九日”,廿一用寺韵答逷先兼呈旭初 下标“十一日”,廿二用寺韵 下标“十二日”,廿四用寺韵 下标“十三日”,廿六用寺韵 下标“十六日”,廿七用寺韵 下标“十八日”,廿九用寺韵 下标“廿日”,三十一用寺韵 下标“廿三日”,三十二用寺韵 下标“廿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