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视域下大学生公益劳动教...——基于N省9所高校的分析_张燕.pdf
下载文档

ID:2331239

大小:2.13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生态 视域 大学生 公益 劳动 基于 所高校 分析
收稿日期:2022-05-31作者简介:张燕(1971),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秦乐(1992),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刘刚(1994),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城市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基金项目: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ZSZX1224);内蒙古社会科学基金青少年发展研究项目“内蒙古青年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方法路径研究”(2021QY02);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生态视域下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研究”(NGJGH2021228)。生态视域下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提升路径基于N省9所高校的分析张燕1,秦乐2,刘刚1(1.包头师范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2.包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摘要:劳动教育对新时期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还可以满足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公益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延展,是落实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内修德性、外砺品行的重要方式。文章以实证调研为基础,探究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构建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体系的有效路径。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提升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3118(2023)01-0033-07第37卷 第1期2023年2月白 城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Baicheng Normal UniversityNo.12023Vol.37Feb.一、问题缘起公益劳动教育是公益理念融入劳动教育的体现,也是劳动教育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延展,目的是鼓励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追求以自身所学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生价值,推进“人人公益”是其终极使命。公益劳动教育机制的发轫,在于以劳动的精神、劳动的技能、劳动的团结,与公益的价值、公益的方法和公益的行动相结合,使得公益行动具有价值引领,劳动教育有行动载体,在高校培育出一批具有“仁心善举”的卓越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国内关于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其一是理论维度。主要探讨如何用马克思劳动理论指导大学生校园公益劳动,1如何将公益性要素融入劳动教育的目标、方法和途径,2如何将公益劳动课程纳入到大学生课程体系,3并将公益劳动作为立德树人和开展创新性劳动实践活动重要方式,4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5、德育教育6以及思想政治教育7之中。其二是领域维度。主要探讨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如何在高职院校8、应用型本科院校9、医科院校10等不同领域实践和开展。从目前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研究看,主要呈第37卷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现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将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作为劳动教育的实现途径之一,是劳动教育在公益领域的延伸;二是从学校层面探讨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重点分析教师教学与学生实践关系问题,缺乏针对教师科研对公益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的关注,忽视了教学、科研、实践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三是在学校、社会组织与社会所构建的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中,对社会组织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为了全面掌握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发展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大学生在公益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中的需求,本课题组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并以此为基础系统探究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其提升路径。二、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现状调研与问题分析(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网络在线问卷(借助于问卷星网站)形式,了解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及其践行状况。调查对象涉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地9所高等院校的学生,其中包括自治区重点本科 1 所、普通本科 6 所、高职高专 2所。涉及文科中的文、史、哲、艺、教育等专业和理科中的工学、农学、医学等专业。涉及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调查问卷由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两部分构成,共计题目34个,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公益劳动的观念、行为、能力三个层面。其中,17题为大学生基本情况调查,816题主要调查大学生对公益劳动活动的认知、态度、关注度以及对生活影响程度等观念情况;1726题调查大学生对公益劳动活动的参与类型、获取信息渠道及活动参与度等行为情况。2734题调查大学生公益劳动服务能力的培养程度、学校开设课程形式以及公益劳动教育知识掌握等情况。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 556份。调查对象的性别、所在年级、专业分类、政治面貌、家庭所在地及家庭收入情况等,见表1。(二)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分析通过对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和实践发展状况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大学生公益劳动表1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表性别所在年级政治面貌学校所在地类别男性女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共青团员群众省会城市地(县)级市人数1 1261 4301 2995063362042111341 9145081 1381 418占比/%44.0555.9550.8219.8013.157.978.265.2474.8919.8744.5255.48专业分类家庭年收入情况类别文史哲理学工学农学医学艺体教育其他5万元以下69万元1014万元15万元以上人数3122172482194643753363851 66757223483占比/%12.218.499.708.5718.1514.6713.1515.0665.2222.389.153.2534张燕,等:生态视域下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提升路径第1期情况整体向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1.大学生实际参与公益劳动活动的比例偏低在“对做公益劳动服务的态度”一题回答中,49.96%的大学生选择“积极”,45.03%的大学生选择“想做但没机会或时间”。但在“是否参加过公益劳动服务”这一问题上,只有53.6%的学生给予肯定回答,46.4%的学生都未曾参与过公益劳动服务。在参加过公益劳动的大学生中,每月参加1次的占67.59%,每月参加2次的占14.09%,每月参与3次的占5.55%,每月参加4次的占2.63%,每月参加5次以上的占4.52%。数据说明,尽管大学生有较强烈的参与意识,但实际参与公益劳动活动的情况不令人满意,在参与比例和参与频率上都有较大提升空间。2.公益劳动服务信息渠道不通畅对“没有参加公益劳动服务的原因”这一问题的回答,85.75%的大学生是因为不了解参与途径,身边没有可获取信息的渠道,38.11%的大学生不想参加公益劳动服务是因为没有认识的朋友、同学一起去,29.26%的学生表示是因为自己时间有限,怕影响学习,13.83%的学生是因为公益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意义,仅有4.81%的大学生是不感兴趣,不想参加。数据表明,信息渠道不畅通是构成学生参与公益劳动服务的主要障碍,同辈支持对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另外,公益活动的时间安排、公益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会影响学生参与公益劳动服务的积极性。3.学校对公益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就“您所在的学校有没有开设公益劳动这门课程或者相近课程”这一题目,给出肯定回答的学生占44.17%,否定回答的学生占比23.75%,还有32.08%的学生不清楚所在学校是否开设公益劳动课程。就“您所在的学校举办过公益劳动相关的讲座或者活动吗?”的题目,给出肯定回答的占60.56%,否定回答的占14.2%,不清楚的占25.24%。数据说明,部分高校还没有意识到设置公益劳动课程对培养大学生公益精神、公益劳动意识和公益劳动能力的重要性;一些学校仅在部分专业开设公益劳动课程,或已开设相关课程的学校对此类课程在校园内的宣传力度不够,影响了学生对该类课程的参与。4.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公益劳动实践的负面影响在问及“参加公益劳动服务的主要阻碍因素”时,数据也呈现出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认为 是 经 济 因 素,参 加 公 益 劳 动 还 要 花 钱 占37.69%;认为是家庭或朋友因素,家人或朋友不理解占19.56%;认为多数人对公益劳动有偏见占19.22%;认为是法律对公益劳动者权益的保障比较欠缺占16.1%;认为是相关部门没有组织公益劳动或无人监管占26.14%。数据表明,社会对公益劳动的偏见、家人或朋友不理解、公益劳动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管以及缺乏法律层面的劳动权益保障是构成大学生主动参与公益服务活动的障碍因素。另外,如果公益活动需要一些经济投入或涉及到相关费用,学生的经济状况可能会影响其参与公益服务活动的热情。三、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提升路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个体的社会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宏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三种基本类型。以该理论作为分析框架,能够比较全面、清晰地认识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的影响因素。从宏观层面看,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受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制度、文化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从中观层面看,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是一个牵涉到多元主体的教育过程,例如学校、社会组织、家庭以及社区等,而且这些主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交织的有机联系,各自发挥着促进公益劳动教育实施的客观作用,共同推进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的实现;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是从公益劳动理念树立、公益劳动能力提升和公益劳动行为引导来系统实现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体系构建。35第37卷白城师范学院学报(一)宏观层面分析1.营造热爱公益的社会舆论氛围良好的社会舆论是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公益劳动教育和积极参与公益劳动实践的舆论导向。例如,通过社会志愿服务机构,或者报纸、期刊、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手机、电脑、网络电视等新媒体这些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宣传公益劳动典型模范作用、倡导公益服务精神,向社会成员宣传助人为乐、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为开展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营造舆论基础,广泛传播公益劳动服务信息,便于大学生及时掌握相关信息,进而参与到感兴趣的公益活动中。2.建立传承公益劳动文化传统公益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育人内容,也应该成为社会蔚然成风的文化传统。目前,大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服务的频率较低,有67.59%的学生每月只参加一次,达到2次的有14.09%,3次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面对此种情况,我们要转变传统公益观念,不再把公益劳动看作是偶然性活动,而是把社会组织公益劳动和人们参与公益劳动当成是一种文化传统,并且代代传承。在问卷调查中有 65.02%的学生认为,具有公益慈善文化氛围是参加公益劳动服务的必要条件,良好的文化氛围有益于公益劳动活动在社会范围和校园的推行。3.制定公益劳动教育保障性制度国家需要从法律、政策层面保障公益劳动教育的贯彻落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作为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实施,并随着教育政策的调整不断演化和推进。制定一系列公益劳动教育的制度政策,为公益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是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稳步发展的基础。同时,还应注重教育的阶段性和延续性,建立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公益劳动教育体系,确保公益劳动教育的连贯性。公益服务从儿童-青年-全民化,从民间自发-公民自觉-政府规划,从约定俗成-条例规范-系列法规,经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整体推进和循序渐进,不断上升,全体公民都尊重并参与公益服务活动,树立和传承公益服务精神,实现精神为主导、活动为主体的健康积极的公益劳动教育发展目标。(二)中观层面分析1.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化功能首先,理论研究引领公益劳动教育。系统、完善的公益劳动教育理论是开展大学生公益劳动教育的理论前提,教师作为这一教育活动的实施者,需要对公益劳动教育理论有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一方面,教师要时刻关注公益劳动教育的前沿理论研究,采取主题调研、课题申报和研究论证等科研形式拓展自身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能力,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引导;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活动,将课程学习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在理论探索中认识公益劳动、理解公益劳动并参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