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其审计评估_耿晓伟.pdf
下载文档

ID:2331042

大小:1.42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少数民族 体育 物质文化 遗产 传承 保护 及其 审计 评估 耿晓伟
-15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这些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1。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以五方面内容作为其媒介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存在的文化空间。基于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对体育文化内涵与特征的理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理解为被某一区域人口或固定群体主要用于健身、娱乐、祭祀、竞技等目前所遗存的各种身体活动形式和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器具和文化空间。具体而言,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在我国广泛存在,与少数民族相关的体育活动项目,包括被有关群体或个人视作其文化财富关键组成部分、具有民族体育特征的运动技艺和技能,也涉及在实施上述技艺和技能过程中借助的器械、有关实物以及空间场所等2。作为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直接相关的传统文化形式,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甚至和民族地区早期的舞蹈和巫术等文化形态相混合,可以视作少数民族体育的典型。因此,很多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杂技等都被列入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民族地区的少耿晓伟(南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摘要: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体育文化,当前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主要有自然传承模式、国家传承模式和社会传承模式三种,其传承保护受文化认同、经济基础、文化基因特色和传承主体多元协同等方面因素影响。加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可建立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补偿激励机制,在坚守文化基因中保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营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生态,加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传承主体的分工协作。在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的同时,为保证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合理性,需要借助审计评估等工具,使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和最终实现。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审计评估主要是对相关资金的支出效益的评估,应确保审计评估兼顾经济性和效果性、审计评价指标兼具针对性和兼容性,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独立法人机构的审计评估作用,建立统一的审计评估标准。关键词: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文化;审计评估;传承保护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22)12-0153-06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其审计评估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22.12.019收稿日期:2022-11-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研究”(19BMZ069)作者简介:耿晓伟(1970),男,河南安阳人,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与运动训练。【人文与教育探索】2022年第12期(总第330期)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No.12.2022(Cumulatively,No.330)-154-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集中、数量庞大、原生形态明显,但由于当地经济较落后、科技不发达等原因,其传承与保护面临的问题较多、难度较大,亟须采取有效的策略改进。一、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影响因素按照已经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截至2014年,我国国家级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已经超过200项,如果延伸到省、市和县一级,通过认定的数量会超过1000项3。虽然这些数量众多的项目都是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实质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多种传承模式。当前,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要有自然传承模式、国家传承模式和社会传承模式。自然传承模式一般包含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民俗活动中的群体传承等。比如,武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沿袭主要依靠的就是家族和师徒传承,从而形成不同的门派。国家传承模式是主要依靠国家力量推动的传承模式,其随着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国家传承模式主要依靠行政机构或事业部门运行,传承主体包括非遗中心、文化部门、民族宗教部门、体育部门等。社会传承模式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发展而兴起的,它主要依靠社会营利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来推动,旅游景点、节日庆典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营利性表演就是其主要体现。不同的传承模式在不同层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是指少数民族民众对自己群族文化的集体认知和群体认可。民众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感及文化认同程度,直接决定了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效果。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传承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少数民族精神的凝聚,对少数民族民众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民众的思想认知和民族情感都可能会影响其在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上的言行,也自然会影响特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的路径选择。当前一些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陷入困境,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该项目得不到年轻一代的认同。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常常出现的个别老人苦苦支撑、后继无人、人亡艺绝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该文化遗产缺乏广泛的文化认同4。因此,必须加大民众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度。比如流传于回族民众中的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撂石锁技艺,它展现的是回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勇敢顽强、坚贞不屈、乐观精进的文化品格,如果民众缺乏对这一文化品格的认同,就很难长期坚持练习冰凉、沉重、粗糙的石锁,我们就会与这项珍贵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之交臂。(二)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经济基础经济要素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各种人力、物力投入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来支撑,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就难以持续。传承人保护需要经济方面的贴补,学校教育需要相应的师资投入,国家组织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工作同样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各种路径建设的资金需求充分证明了经济因素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有决定性作用。二是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传承与保护需要以经济基础为支撑,当前大力发展的生产性传承保护路径就是典型的例证。经济要素对相关路径建设有决定性作用,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多数路径建设便无法展开5。当前一些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之所以能够吸引各方参与,正是因为这些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市场运作后可以获得持续不断的经济回报,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发展提供保障6。因此,无论是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还是其可持续发展,首要问题都是解决经济基础问题,没有经济基础,相关路径建设便难以为继。此外,一些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 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其审计评估/耿晓伟-155-遗产传承保护的式微虽然和民族成员的意识观念转变有关,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市场环境下民众对体育活动的坚守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而导致的。(三)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特色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就是该遗产之所以是己而非他的固有特征,就是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一个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果丧失或丢弃了其文化基因,也就丢掉了其独具特色的原真性。因此,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在传承保护中始终应该坚守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随着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让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保持“原汁原味原生态”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7。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实践具有永恒变化与短暂不变的特征,我们应该辩证地处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变与不变的关系。从自然传承模式到国家传承模式再到社会传承模式,在不同传承要素的“解构重构”过程中,变的是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如器械、场地、服饰、仪式程序等,不变的是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内在精神,如超越自我、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等;变的是传承者、手段、目的、内容等传承要素,不变的是对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信、自觉、自豪”和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如一的文化基因特色。总之,在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我们既要遵循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变化的永恒性,灵活地处理各种新变化,又要认识到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存在一些不可改变的地方,从而坚守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四)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协同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不同实践领域进行协调配合、积极互动,否则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8。当前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协同仍存在不足。首先,多元主体间难以协同。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主体是多元的,如政府组织、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民间精英等,都是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主体。但现实中这些主体存在诸多难以协同的问题,比如政府负担过重、学校传承流于形式、民间传承保护组织和团体相互区隔排挤等。其次,传承内容杂乱随意。不同传承场域的不同主体,往往传承不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往往都宣称自己传承的是最原始、最“正宗”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致人们难以清楚认识和准确把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比如,茅古斯是土家族的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调查中,聚居在武陵大山深处的不同区域的土家族群众甚至管理人士多声称自己区域的茅古斯才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当然,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土家族茅古斯存在的问题,这在其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是常见的现象,有的“名分”“正宗”之争甚至影响了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传承。二、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策略选择(一)建立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补偿激励机制文化生态补偿是解决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链条危机的一项有针对性的制度,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补偿激励机制就是文化生态补偿的一种重要形式。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补偿激励机制的关键在于明确传习补偿的主客体责任关系,合理估算传习补偿标准,给出切实可行的传习补偿方式。其一,传承人群体在传承保护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如果存在利益受到损失或者大量投入的情况,作为补偿激励机制的客体应给予其补偿激励,可按照“投入者或受损者获补”的原则,根据各项目的特点,确定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补偿的主客体9。其二,可采用机会成本法估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补偿标准。在传习补偿标准制定过程中,应参考传承人所失去的机会成本、传承人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项目存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No.12.2022(Cumulatively,No.330)-156-续实际状况,应在满足传承人生存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恰当地选择补偿范围。其三,不同项目所需要的补偿方式存在差异,可选的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补偿方式主要有资金补偿、政策补偿、实物补偿、技术补偿。在建立项目传承的专项资金,以及维护和增设项目传习居所、传习场域的基础上,应尽可能拓展传习补偿的方式,多方面扶持传承群体开展传习活动。比如,当前中国对国家级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补偿比较稳定,一般为每年2万元。这种补偿激励机制极大地保证了传承保护活动的可持续性,可以尽快复制到省级、市级和县级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中。(二)在坚守文化基因中保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为了让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偏离科学发展的正确轨道,留住项目的文化基因,避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