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原民间社火春官词_王新林陈瑜苏刚范静波编著.pdf
下载文档

ID:2330322

大小:2.06MB

页数:7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海原 民间 社火 春官词 王新林 陈瑜 范静波 编著
图书在版编目(CI P)数据海原民间社火春官词/李文才主编;王新林等编著.银川:阳光出版社,2013.5(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系列丛书)ISBN 978-7-5525-0784-3.海.李 王.社火介绍海原县 回族少数民族文学说唱文学介绍海原县 .K892.1 I207.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10463号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系列丛书 李文才 主编海原民间社火春官词 王新林 陈 瑜 苏 刚 范静波 编著责任编辑李少敏赵维娟封面设计晨皓责任印制郭迅生黄 河 出 版 传 媒 集 团阳光出版社出版发行地 址 银川市北京东路139号出版大厦(750001)网 址 http:/网上书店 http:/www.hh-电子信箱 邮购电话 0951-5044614经 销 全国新华书店印刷装订 宁夏捷诚彩色印务有限公司印刷委托书号(宁)0011405开本720mm980mm1/16印张5.25 字数70千印数1000册版次2013年5月第1版印次2013年5月第1次印刷书号ISBN978-7-5525-0784-3/I338定价 24.00元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001编者的话海原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六盘山西北麓。东连甘肃省环县,南接原州区、西吉县,西临甘肃省会宁县、平川区,北靠沙坡头区、中宁县和同心县,境域辽阔,文化底蕴丰厚。海原历史悠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的兴盛地之一。远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他们用泥土和彩色矿石制作出了绚丽多彩的彩陶,用石器、玉器、骨器打磨雕刻出了精美的生活用具,同时还掌握了漆器的制作技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菜园文化;商周时期,有鬼戎、西戎活动于此,他们创造了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春秋战国时期,县境水草丰美,义渠、大荔、乌氏、朐衍等戎族部落在此游牧,铁器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汉代,县境内先后安置过匈奴、月氏、羌人,他们创造了栩栩如生的陶塑,制作了精美的铜镜、青铜牌饰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人进入海原,这一时期,石窟、佛造像的开凿与雕刻技术日渐成熟,至唐代开始鼎盛起来,海原的天都山石窟、金佛沟石窟均是这一时期开凿的;唐朝“丝绸之路”分为三条主道过境,这里是西域通向中原地区的重要关隘,承载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宋夏时期,这里是西陲军事要地,西夏特色的“神臂弓”“夏人剑”等被制作出来;“豫王建国西安州”后,“探马赤军”中的大量回民在此留居。002明代中后期,形成了不少回族村落。清雍正、乾隆时期,海原县境人口比例已形成了“回七汉三”的格局。1936年,西征红军途经海原境内,在关桥乡关桥村召开了举世著名的“关桥堡会议”,并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海原在数千年的演变中,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并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菜园文化、回乡文化、西夏文化、蒙元文化、地震文化、红色文化等。流传至今的海原民间故事、歌谣、花儿、传说、谚语、刺绣、剪纸、泥塑、砖雕、口弦、舞狮、皮影戏、打梭、方棋、擀毡、箍窑等百余种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具特色,是一座绚丽的民间艺术宝库。经过调查、发掘、整理,我们将回族器乐泥哇呜、口弦和回族山花儿,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九彩乡成功申报为国家级花儿传承基地;将回族泥哇呜、口弦、回族山花儿、胡湾舞狮、皮影戏、剪纸、刺绣、打梭、方棋、回族婚礼、擀毡11项申报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原县在2008年、2011年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花儿、剪纸)文化艺术之乡。为了保护和传承上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编写了海原民间歌谣海原民间花儿海原民间谚语海原民间故事海原民间社火春官词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该丛书本着保护、保存的目的,将各门类文化遗产的继承、发展、创新、研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及其成果,收集编入丛书,供后人鉴赏和研究。编 者 2013年3月18日 003序海原是陇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博大丰厚,独树一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密不可分。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菜园文化。菜园新石器文化遗存中的窑洞遗址被称为“世界窑洞之祖”。商周以后,这片土地成为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畜牧为天下饶。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东西分道过境,留下了商旅文明。元明时期,海原县境内曾先后五次安置军队屯田和移民戍边,规模空前。1920年,震惊世界的海原大地震留下了许多地震遗迹和遗址景观,属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1936年,西征红军途经海原境内,留下了红色文化遗址。海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菜园文化、游牧文化、花儿文化、地震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的地域文化。而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传承与创新,又积累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海原县属“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多元文化汇聚的海原大地,必然产生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价值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饮食制作技艺、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社火春官词、民俗等。这004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一系列光辉灿烂的民间非物质文化。这些民间非物质文化与生产、生活、习俗、节庆等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泥土清香。留存于海原大地的众多非物质遗产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海原地域文化的瑰宝。回族山花儿、口弦和泥哇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12年,海原县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自治区级11项,市县级21项;国家级传承人1人,自治区级11人,市县级19人;其中,“回族山花儿”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民间非物质文化,是海原不能割裂的文化脉络,更是海原不可复制的珍贵资源和未来发展的底气。海原县为了集中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成果,编写了海原民间花儿海原民间歌谣海原民间故事海原民间谚语海原民间社火春官词海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该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对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地域非物质文化特征、丰富海原地域非物质文化内涵、提升海原地域文化品位,无疑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同时,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保护以“口传身教”为主要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以有形的方式传承无形的遗产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有效利用,并在传承、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适应时代要求和广大人005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出更多新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增强海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推动海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深入实施“兴海富民”战略和构建“和谐富裕新海原”服务。中共海原县委书记/马鹏云 海原县人民政府县长/徐海宁编者的话001序003社火起源与演变历史起源002历史演变004春官与春官词社火春官006春官词008海原社火综述发展概要012表演内容015春官词精选歌颂类020赞美类028祝福类042喜庆类046和谐类051其他类055后记070 春官词精选 海原社火综述 春官与春官词 社火起源与演变 海原民间目 录001社火起源与演变社火是中国西北地区庆祝春节的传统活动,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民间舞蹈、杂技、武术、鼓乐、焰火等表演的总称,俗称闹社火、耍社火。海原民间002 历史起源 社火是中国西北地区庆祝春节的传统活动,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是民间舞蹈、杂技、武术、鼓乐、焰火等表演的总称,俗称闹社火、耍社火。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之一,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管子乘马曰:“方六里,名之曰社。”以社为单位“击器而歌,围火而舞”,故称社火。“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有“社火呈于露台之上”。南宋诗人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社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远古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如日月、灾荒等不能抗拒,只能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时,土地便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祭祀活动便产生了。礼记祭法中记载:“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相传水神共工的儿子勾龙是社神。共工人脸蛇身,满头红发,性格暴烈好战。一次他和祝融(传说中的火神)作战,一怒之下头触不周山,竟把撑天的柱子碰断,顿时天崩地裂,洪水泛滥,多亏女 社:古代地区单位之一,方圆六里为一社。不周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003 社火起源与演变 娲炼了五彩石及时把天补好。勾龙见父亲闯下大祸,心里非常难过,于是把九州大裂缝一一填平。黄帝见状,便封他为“后土”,让他丈量并掌管土地,从此勾龙便成为人们祭祀的社神。共工怒触不周山土地神画像海原民间004 历史演变 社火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历史的演变,其形式、内容不断传承和创新。“文化大革命”期间,古代剧目停演,社火被斥为宣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四旧之一,被禁演。20 世纪 80 年代,社火这一传统民间娱乐活动得到恢复。现在,社火已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演变成一种纯粹的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成为一种新的民俗活动。丑角表演划旱船高跷表演驴子表演春官与春官词春官词俗称社火仪程,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的歌谣,类似七绝,通常为四句七言,一般合辙押韵。春官词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且生活化,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海原民间006 社火春官 春官的来源“春官”最早见于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疾,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邦国。”周礼中有六官,称宗伯为春官,由他来掌管皇帝的祭祀典礼活动。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记载:“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宫为水正,中官为土正。”左传中也有“春官为木正”的记载。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春官为五行官之一。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春官的实际职责逐渐产生变化。唐武则天时期,就曾一度改礼部为春官。唐宋至明清间,春官已逐步演变成“主管天文历法的官了”。民间流行的春官是对唐代以前王室春官的效仿,后逐渐演变成民间说唱人,即驿丞官。春官的传说相传商朝时,各地瘟疫流行,百姓苦不堪言。当时,长安城内有一姓敖的马夫外出放马,来到一片青草地,忽然一阵风响,在他面前掉下一把锦雉羽扇,上书“驿丞”二字。后来他发现这把扇子能解瘟驱疫,于是他拿着这把扇子走乡串户,说吉言,解民疾,瘟疫很快就被驱除了。从此以后,每逢过年过节,他便组织一些人敲锣打鼓,为民间驱瘟除邪,消灾免祸。先王得知此事后,便封他为驿丞官,后来传至民间,相沿成习。民间还流传着一首春官顺口溜:驿丞官儿本姓敖,原给马儿饲草料;千家万户来接迎,一来接驿丞,二来策马迎喜神。喜神本是驿丞官,先王封他走在前;007 春官与春官词 先王活了八百岁,因为瘟疫留下他演驿丞。春官又叫驿丞官,通常由一个或几个才思敏捷、能说会道、声音洪亮的人担任。春官头戴纱帽,身穿官服,口戴黑须,手持羽毛扇;在社火队中主要是负责司礼喝道、说吉祥话的人物。他们即景生情、出口成章,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送出祝福和吉祥的话。2012年,海原县民间社火队春官扮演者有潘登基、吴廷光、刘文忠、杨海清、曹谦、李生勇、蒋正学、蒋正彤、谢志弟、但旭、吴文国、伊国平、胡有乾、汪维祥、蒋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