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甘肃
精神
甘肃省
社会科学院
前言甘肃位于祖国西北内陆,其名源于甘州(今张掖)和肃州(今酒泉)的合称,境内有陇山绵延,故又简称“陇”。今天甘肃的地理范围是 1929 年国民军统治时期,因政治需要划分后形成的,即将当时甘肃的一部分(宁夏平原)划分为宁夏,一部分(河湟谷地)划归给青海,剩下的地域便为今日之甘肃。甘肃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昆仑山支脉祁连山自东向西蜿蜒,黄河横穿甘肃中部,境内的渭河、泾水、洮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甘南草原、肃南草原水草丰茂,河西走廊开阔平坦,戈壁、沙漠等地形地貌交错分布。甘肃历史悠久,渭河流域、泾河流域、洮河流域是中国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此后,历周秦汉唐,到宋元明清,甘肃在中华文明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曾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甘肃地域文化成分多元,有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民族构成丰富,有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十余个世居的民族;人口来源复杂,历史上汉族人口来来往往的迁移从来就没有中断过。甘肃目前约有 2620 万勤劳的人民,43 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我们探讨甘肃精神,是以生活在今天这一地理版图范围内的人们的人文风貌为依据的。甘肃作为祖国的一部分,百年多来,与祖国同命运,走过了战乱贫困、屈辱奋进、曲折探索、初步解决温饱、阔步迈向小康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任何一种地域的精神都是该地区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和各种文化因素铸就的,是一个地方的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的熏陶下形成的具有地域特点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标准。由此,所谓甘肃精神就是千百年来生息奋斗的1范鹏甘肃人逐步养成的能够体现地方风貌和区域神韵的文化之魂,是甘肃人的心理文化素质铸就的陇人之魂。它与甘肃悠久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与甘肃特殊的地理环境有机融合,与甘肃多元的民族构成有文化之缘。它既是稳定的,又是变化的;既是独立的,又是统一的。说它稳定,是因为它的地域文化一脉相承;说它变化,是因为它历史久远,各个时期又有各自不同的时代精神;说它独立,是因为它是甘肃特殊地理历史文化环境的产物;说它统一,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甘肃人中相对稳定的、与我们时代相衔接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内涵,即居于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比较积极的精神元素。就一个省来说,这个省的精神也可以叫做这个省的“精神省情”。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省份,它的精神省情既有动态的时空影像,也有静态的时间定格,包含的意义广阔深刻。高度概括从古到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精神气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历史的沉淀和堆积,从远古走来,像黄河一样奔流不息,既是一脉相承的地域人文现象,又是中华文明上升时期的一缕朝阳;它多姿多彩,变化万千,是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的一首首凯歌;它是多元的,每一时期,体现在每个民族身上的精神风貌不尽相同;它有起伏和回落,有强健和衰弱,是令人兴奋又发人深省的历史延续;它沉沦过,在海洋文明没有开启时期,曾经破败;它正在奋起,在民族伟大复兴浪潮中,它又是跳动的时代脉搏;它定会昂扬,有2620 万陇原儿女的不懈奋斗、顽强拼搏,它必定重放异彩。2007 年 4 月,在甘肃省第 11 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陆浩在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报告指出:“我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立足改革发展的火热生活,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培育和弘扬甘肃精神,对于凝聚人心、鼓舞民气、鼓励创业、振兴甘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可以看出,报告首先重视的是为什么要培育和弘扬甘肃精神。培育、弘扬甘肃精神首先在于凝聚人心,同时在于鼓舞民气,最终在于鼓励创业、振兴甘肃。“发展才是硬道理”,振兴才是最终目的,人民幸福才是我们的愿望。报告指出:“在长期同严酷的自然2环境不屈抗争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造就了陇原儿女独特的精神风貌,形成了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精神。”这个概括在全省上下、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高度认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只有十二个字,表述简略却有丰富的内涵,正如报告指出的那样:“这种精神包含了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崇尚实干、不甘落后、坚韧不拔、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奋发有为”等内涵,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甘肃的过去是靠这种精神铸造的,甘肃的现在是靠这种精神支撑的,甘肃的将来也需要这种精神继续创造。正如甘肃省第 11 次党代会报告中所指出的,发展需要这种精神,改革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创业需要这种精神,创新同样需要这种精神。这一概括,既符合一切成功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追求,也符合陇原儿女创造的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甘肃人民不懈努力的现实和甘肃未来发展的要求。甘肃精神这一概括源自中国古代典籍 中庸,是谈为学之道的。中庸 强调为学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广泛涉猎,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要敢于怀疑,在怀疑的基础上,要谨慎思考,在谨慎思考的过程上,要辨别真假、优劣、是非,最后需要全力以赴去践行。做学问,除“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最终目的是身体力行,“笃行之”是做学问的终极目标。而笃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将知识用到人生中去,使人生能够达到不逾规矩游刃有余的至高境界。孔子 70 岁时才能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就是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基础上,能够很好地“笃行之”的典型代表。这段话是儒家认识到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学习和实践的艰难后提出的。这个过程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必须有“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勇气和毅力,才能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在甘肃是由宋平同志第一3次提出来的。1981 年,宋平同志在离别甘肃时发表讲话,希望甘肃的同志能坚持和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要用百倍的勇气和毅力,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搞好甘肃的工作。宋平同志在甘肃工作多年,对甘肃省情有深刻的体会和真实的体验,他知道甘肃条件艰苦,他知道甘肃老百姓具有这样的勇气和毅力,他语重心长地告诫甘肃的同志,要以这样的精神来做好甘肃的工作。1993 年,已经从中央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宋平同志再次来到甘肃调研和视察。他来到曾经和农民一起推架子车、平田整地的定西大坪村,看到了大坪村的变化,也看到了甘肃工作的艰难。在宁卧庄宾馆,他与曾经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座谈,深有感触地说:“我还是那句老话,甘肃这个地方,自然条件比较差,在这里工作就是要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1999 年 9 月 11 日,胡锦涛同志在视察引大入秦工程后深有感触地说:“引大入秦工程是甘肃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坚持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体现了甘肃人民确实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胡锦涛同志充分肯定和倍加赞扬的这种“确实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是对甘肃精神的最好注解。2006 年 3 月 6 日,温家宝总理在参加“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甘肃代表团的讨论时,也号召甘肃人民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把甘肃的工作做好。在总理看来,要实现这一宏愿,要守住这块绿洲,要把住我们存在的命脉,就必须以超常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科学谋划,坚持不懈,长期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2007 年春节,胡锦涛同志来到甘肃。大年初二,他在听取了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汇报后,对甘肃的同志提出希望,希望甘肃的同志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艰苦创业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胡锦涛总书记两次在甘肃的讲话中所说的“确实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艰苦创业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是对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的明确要求。甘肃精神的提出既是甘肃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甘肃人民的自4觉要求。甘肃精神充分反映了甘肃的人文特点和陇人的可贵品格,它渗透着甘肃人情厚道、踏实吃苦、执著笃信的人文气质,也反映出甘肃人不甘落后、勇于挑战的勇气和毅力。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到 2006 年,人均 GDP 超过了 1000 美元,这在甘肃历史上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数字,是一个辉煌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甘肃人均 GDP 达到 1000 美元的时候,全国的人均 GDP 已经达到了 2000美元,北京、山东的人均 GDP 达到了 3000 美元,广东的人均 GDP已达到 6000 美元,我们和全国的差距、和东南沿海和东部发达省份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甘肃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根据省第 11 次党代会作出的判断,甘肃目前仍处于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保障、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这是甘肃省目前的阶段性特征。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甘肃的干部群众就必须具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各方面都要多动脑子,多下气力,多用心,善研究,长期坚持并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没有顽强拼搏的意志,要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超过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是不可能的。甘肃人民要有超越现实的勇气和毅力,要有那么一股精神,要有那么一种干劲。甘肃精神的提出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已经进入了一个腾飞的时期,甘肃也要有所作为,有所创造,为民族的复兴尽一份力。当我们基本解决温饱,面对甘肃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在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时,需要理清思路,冷静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我们应该如何在祖国美丽的大地上谱写自己的乐章。加倍努力、顽强拼搏的“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甘肃的具体体现,也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振兴中华的时代精神在甘肃的具体体现。5我们注意到各地都在根据地域特点和理想目标提倡自己的地方精神。如江西提出的“江西精神”是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江苏有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河北提出了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的“河北精神”;湖南提出了“敢为天下先”的“湖南精神”。我们在弘扬甘肃精神的过程中也要以广阔的胸怀、虚心的态度学习和听取这些精神。在改革开放、竞争发展的前提下,冷静地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开拓创新,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审视显得非常重要。具体研究、深入分析是我们审视文化的基础,通过剖析地域文化、看清文化整体构成,可以为营造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的文化服务。有学者说,缺乏自我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痼疾,在缺乏自我的文化氛围下,人们服从、依赖,缺乏独立自主能力,互相依附,互相攀比,互相倾轧,缺少外向性发展的动力。应该说,地域文化、地域精神是我们对这种文化缺陷进行反思的切入点。甘肃的发展需要凝聚人心,开启民智。凡思考甘肃发展的人都有个共识,甘肃的发展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决策,即领导层面的政策和能力问题;二是民智,即老百姓民智的开发和观念的更新问题;三是水,即解决水资源、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问题。其中民智的开发和观念的更新最为重要。我们写这本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甘肃精神的解读来开启民智,转变观念,凝聚民心,弘扬旗帜,让每一个工作生活在甘肃的人了解甘肃、理解甘肃、热爱甘肃,为甘肃的发展努力工作、辛勤劳动;也让每一个工作生活在甘肃的人,用加倍努力、顽强拼搏的精神,提升适合时代发展的精神品格。6第一章环境的历练一、自然环境的养育二、人文环境的历练第二章原创精神的诞生一、探天究地的心智和敬天悯人的情怀二、原创精神的延续第三章和而不同互补共存一、多元特质的人口构成二、文化运河上的沟通和交流第四章杰出人物的秉性一、耿介质朴严谨方正二、刚正勇猛忠诚淳朴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