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壶口古风:一部宜川民俗画卷_白月昌白舟波张吉祥主编.pdf
下载文档

ID:2329577

大小:44.32MB

页数:41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古风 一部 宜川 民俗 画卷 白月昌 白舟波 吉祥 主编
书书书壶口古风 一部宜川民俗画卷主编白月昌白舟波张吉祥出版发行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西安北大街 147 号邮编:710003)印刷陕西金德佳印务有限公司开本787mm 1092mm16 开27 印张2 插页字数408 千字版次2010 年 10 月第 1 版2010 年 10 月第 1 次印刷印数13000书号ISBN定价60.00 元图书在版编目(C I P)数据壶口古风:一部宜川民俗画卷/白月昌 白舟波 张吉祥 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 0 1 0.1 0/9 7 8-7-2 2 4-0 9 5 2 1-0I S B N 9 7 8-7-2 2 4-0 9 5 2 1-0壶口古风编委会顾问:樊高林师银笙杨军发刘小军吴耀吴聪聪策划:王思宣白延宁主任:王晓春副 主 任:杨玉梅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列)马雨平王思宣白月昌白文华白舟波白延宁张吉祥张立国杨勇琴周维新贺宗琪曹晓江主编:白月昌白舟波张吉祥副 主 编:杨勇琴白文华书名题写:樊高林校对:贺宗琪装帧设计:马雨平摄影:马雨平白舟波等浸润在乡俗的氤氲中 喜读民俗研究专著 壶口古风银笙经老朋友杨军发介绍,我认识了白舟波,不几天,他抱来一叠厚厚的书稿,一看书名,我的眼前一亮,是 壶口古风,立即展卷喜读,越读越有兴趣,像有一根看不见的神线,把我牵进浓浓的乡情之中。在我几十年填写的表格中,籍贯一栏我填的都是山西,可是,遗憾的是至今都没去过那个名义上的小山村。我出生在黄河岸边的宜川,是宜川的水米将我养育成人。准确的说,宜川应是我名副其实的故乡。一眼可以望清河底小鱼的仕望河,雄伟秀丽的虎头山、凤翅山,曾留下儿时多少温馨的记忆。有人说,回忆是缠绵在中老年身上特有的专利,当我捧读着壶口古风这本书时,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掀开了尘封许久的记忆之门,久远的往事突然清晰了,鲜活了,露出恬静而意味深长的笑靥,蹑手蹑脚地向我走来:母亲和外婆给我戴上虎头帽穿上虎头鞋;老父亲在正月初一天还没亮时就点燃了开门炮;我曾作为押轿郎坐着花轿去为邻居大哥哥娶媳妇;妻子生育时姨姨、妗子只准一天三顿喝稀米汤;还有那议程繁杂的奔丧我就是在这样古老的风土民俗中渐渐长大成人的。可真要我说说故乡民俗,我只能嗫嚅,结巴着挂一漏万。所幸的是,白月昌、白舟波父子,走村串户,调查研究,搜集资料,一辑录编写,历时六载,四易其稿,向读者呈现出这部 30 多万字的宜川民俗研究。仔细阅读这部书,使人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家乡风俗。珍贵的史料,优美的传说,是民俗研究的新成果,对于研究宜川乃至研究陕北历史文化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本书是按照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编写的。从出生、立业、成家、婚俗、饮食习俗、丧葬,如此完整、如此详尽地把当地民俗整理出来,是很不容易的,他俩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和汗水,村前月下,崎岖山路,风餐露宿其中的甘苦可想而知。生活习俗、礼节仪式,反映了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积淀。宜川地处陕北,不少风俗不同于陕西其他地区,具有自己这方水土的独特文化形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我的理解,是因宜川过去属于民族杂居的缘故。古代长期在宜川生活的民族,有一个稽胡族,二十四史中的北史列传第八十四有“稽胡”的专条,上面说:“稽胡,一曰步落稽,盖匈奴别种五部之苗裔也。或曰山戎、赤狄之后。自离石以西,安定以东,方七八百里,居山谷间,种落繁炽。其俗土著,亦知种田,地少桑蚕,多衣麻布与华人错居。其渠帅颇识文字,言语类夷狄,因译乃通凶悍恃险,数为寇。”元和郡县志卷四丹州中说宜川稽胡人“胡头汉舌,其状是胡,其言习中夏。”显然,宜川的稽胡人就是匈奴人后裔,后来史书中还有宜川稽胡人参加起义的记载。匈奴是游牧民族,善于骑射且勇猛彪悍,壶口古风中所记的新娘上轿前,屋内男方迎人的要拿来马鞍放在绣房地上,让新娘骑在马鞍上进行开面(梳头)仪式,我猜这可能就是匈奴习俗的遗风。唐朝时,被封为咸宁郡王(宜川曾称为咸宁郡)的大将军浑瑊,其王府就在宜川。他是铁勒族人,经考证,铁勒、丁零、敕勒等名称应可能都是突厥一名的不同译法。浑瑊死后,埋在云岩三冢山,自然留有不少子弟和部属在宜川生活。而过“本命年”的习俗则起自契丹族。由此可见,宜川古代是多民族杂居之地,所以其民俗风情夹杂了不少少数民族特色。书中作者穿插了不少民间传说,增加了阅读情趣。下篇乡土民情第七章乡音,收录了宜川的方言、俗语、歌谣等,使人对这方乡土特殊风情有了生动直观的了解。还应提及的是,第九章的两篇现代游记,以真挚的情二感写出家乡阁楼村的历史渊源,文风淳朴,引人遐想。地域文化是一种资源的积累,历史的沉积,也是一种继承、一种延续。从民族的角度分析,宜川民俗是汉族、匈奴族、鲜卑族、羌族、蒙族、满族等多种风俗的融合;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又是晋、陕、内蒙习俗的整合,由于地域的封闭性,得以顽强地保留下来。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其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必然是精华和糟粕并存。对其认真地加以挖掘、整理、研究、筛选,从中撷取智慧和养分,含英咀华,去芜存菁,对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很有益处的。就像安塞腰鼓、宜川胸鼓等,经过“再加工”得到提高,不仅享誉全国,而且还能带来精神物质双效益。面对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的态势和商业文化的猛烈冲击,不少西方国家都重视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20 世纪 60 年代,法国率先开展文化遗产大普查,大到教堂,小到汤匙全都登记造册。日本不仅在全国范围进行了“民俗资料紧急调查”、“民俗文化分布调查”、“民谣紧急调查”,还下拨专款,颁布法律法规,举办全国性的民俗艺能大会。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刚刚开始。我期望有更多像白家父子这样的有心人,驰骋在民俗的大海,搜检出更多更美的珍珠,将陕北民俗文化发扬光大,为社会、为后人留下宝贵的遗产。三披览前踪鉴往开来马至融壶口古风的书稿放到我的案上时,厚厚一叠。捧读斯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该书撷取了有关壶口地域的民俗掌故,洋洋数十万言,内容涵盖了家族、礼仪、信仰、生产、交易、交际、婚丧、宗教、建筑、服饰、语言等方面。其中既集有宜川古风古俗,又不乏诸种轶闻趣事,亦夹杂不少精彩的评述,让人耳目一新。荀子强国中有这样一句话:“入境,观其风俗”。打开 壶口古风这扇古香古色的窗户,读者可以窥见宜川的民俗沿革、人文风貌、民间文化、宗教信仰等。徜徉书中,仿若信步壶口岸边,在浓浓的乡情气息中,走近宜川,阅读宜川,品味宜川,感悟宜川,加深对“文出两川”的理解。宜川,以其独特的人文史地优势,一直承担着秦晋文化、陕北文化和关中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角色。在阁楼镇的衣锦村,有一座小小的庙,当地人称“姑父庙”,这个庙就是为大禹所立的。传说大禹的妻子就是衣锦村人!大禹的妻子是不是宜川阁楼衣锦村人,史无确载,但大禹与壶口有关是史料明载的,禹治水,壶口始,史学工作者已经大致认同这个观点。这些年,考古发现这里有着大量的古生物、古人类遗迹。特别是在黄河壶口瀑布附近,考古专家不仅发现了 200 万年以前的二趾兽动物化石,而且发现了距今近两万年前的大型“村落”遗址,出土了包括磨制石铲在内的两万余件石制品等。也许,这正好为史前那场伟大的治水工程提供了佐证。事实上,远古时代的宜川,包括现在的延安曾经属于亚热带气候,这里气候湿热、林草丰美,是人类生存的最好环境。特别是人类的文明沿河四而起,这也是为什么在壶口瀑布旁发现古人类“村落”的原因吧。黄河、黄土、黄种人这是不是给了我们许多暗示?难怪人们说华夏民族的根就在宜川。近年来,许多有志之士积极投身于民俗文化研究,组织编写了一系列反映宜川风土人情的书籍,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宜川文化研究热潮。按照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编写宜川风情是本书的创意。该书不仅忠实记录了宜川的民俗风情,使我们体会到生老病死的轮回,而且使我们更直观地感知到宜川人从生到死所经历的种种生活规范,那些有些繁冗的礼节习俗,使生命承载了更为深广的文化积淀。用这种新的视角透视宜川风俗民情,无疑使我们对故乡宜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月昌、舟波父子志在人文史地考据,走村串户,搜集材料、调查核实、辑录编写,历时六载,四易其稿,向读者呈奉其对壶口地域民俗的研究成果,实在令人欣喜。个中甘苦,至此终有所酬。吉祥亲力校写,字斟句酌,有锦上添华之功。壶口古风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书,是一本容易读懂的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在传承壶口文化、弘扬黄河精神方面,颇有存史的作用,堪为壶口研究之文献宝库增添了一颗明珠。壶口古风即将付梓出版,遵嘱为序,以示祝贺。五黄河壶口在宜川黄河壶口西岸的宜川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古系雍州之域,最早受到华夏文明熏染。考古发现,大约在一万到两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黄河壶口一带活动,县域内有诸多龙文化和祖根文化遗迹。传说开天辟地的始祖 盘古曾经在此“卜婚”。史料有“禹治水,壶口始”的记载。而且传说大禹的妻子就在宜川。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也发生在宜川。在宜川黄河岸边有个小山村叫衣锦村,村前曾建有姑爷庙,为的就是纪念大禹。种种考古发现和传说,都昭示着宜川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这样一种说法:人们到黄陵是问祖,而到宜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寻根。宜川置县也较早,始于西魏大统三年,即公元 537 年,原名为义川县。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为宜川县。宜川位于陕西北部、延安市东南部,地处关中、陕北、山西交汇处,所以,汉唐文化、陕北文化、晋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和文化。宜川西、北、南三面被重重大山与外界阻隔,东面是滔滔的黄河,古代只有其西面一条道路与外界相通,所以宜川保存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久远而古朴。宜川先民崇尚教育,儒家、道家等思想在这里根深蒂固,这些文化熏陶,形成了敦厚、谦恭、讲礼义、轻功名的秉性。延安乃至整个陕北一直流传着“文出两川,武出三边”之说。两川之一就是宜川。“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走进宜川这块古老的土地,你能感受到底蕴深厚、独具特色、悠久古老的风情习俗,这些风俗习惯是记录古老历史变迁的活化石,隐含着数千年来宜川人与自然共生演化、相存相争的久远基因。六目录上篇生命的传承第一章诞生一、得喜二、添喜三、报喜四、坐月子五、看月婆六、过满月七、起名八、认干亲九、过百岁十、抓周十一、开锁与女子缠足第二章嫁娶一、订婚二、结婚三、其他婚俗四、古代传统婚礼中的“礼”第三章立业一、分家二、修窑三、筑炕四、搬家五、暖窑六、做炕围子一目录七、淳朴的打平伙第四章敬老一、拜寿二、置棺浇木三、做寿衣四、择坟地第五章丧葬一、离世二、安葬三、立碑下篇乡土民情第六章饮食一、饮食种类二、饮食习惯三、饮食规律四、风味小吃第七章穿戴一、妇女服饰二、男子服饰三、妇女容饰四、男子容饰第八章游戏一、日常游戏二、春节娱乐二目录第九章传统艺术一、宜川胸鼓二、壶口斗鼓三、宜川蒲剧第十章节日一、春节二、正月三、腊月节日四、其他节日第十一章民风一、神祗二、祈雨三、禁忌四、民间古俗第十二章乡音一、方言二、俗语、谚语三、歇后语四、歌谣五、方言谐音故事六、趣事七、宜川方言趣谈第十三章民间传说一、壶口瀑布及传说二、金鼻子李豁豁传说三、忤逆子弑母传说四、庞灯柱传说三目录五、正月十三杨公祭日传说第十四章文选一、清代宜川知县吴炳论风俗二、民国宜川县教育局长薛观骏的风俗论三、阁楼游记四、忆东曹寺第十五章遗存一、布老虎二、石碾子三、老池四、石磨五、文物古迹后记跋四第一章诞生一个人的一生漫长而短暂。在宜川这块土地上生存的古老先民依乎天理,而又抗争着自然,在岁月的长河里演绎着生命的轮回,演绎着人生的喜怒哀乐。一个生命的孕育及其诞生,令人惊喜而又使人敬畏。传宗接代,延续生命,使人们对生命的到来充满了企盼和欣喜,而“人生人,怕死人”这二句古老的俗语,又表达出人们对生命降临时难以承受的痛,宜川生养复杂的风俗习惯真实传达出先民们对生命孕育、诞生的复杂情感。一、得喜“有福的小子跟娘来,没福的小子坐庙台,姑家姥家都不去,跟着亲娘回家来”宜川俗语以前,妇女生孩子主要靠乡间的“接生婆”来接生,遇到难产小孩多活不了,有时连大人也保不住。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生命的诞生特别重视。弄璋之喜“得喜”,是妇女怀孕的别称。也有叫“有喜”、“有身孕了”、“有身子了”,等等。那些结婚不久,刚刚怀孕的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