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构建研究_耿淑玲著.pdf
下载文档

ID:2329258

大小:8.33MB

页数:292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人文 关怀 科学 课程 构建 研究 耿淑玲著
广州上海西安北京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构建研究耿淑玲 著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构建研究/耿淑玲著.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8ISBN 978-7-5100-4945-3.基.耿.科学知识教学研究中学.G633.7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157785号策划编辑王梦洁责任编辑刘文辉 黎维封面设计肖睿子 兰文婷出版发行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大江冲25号电话020-84459702印刷武汉三新大洋数字出版技术有限公司规格890mm1240mm 1/32印张9字数180千字版次2012年10月第1版2012年10月第1次印刷ISBN978-7-5100-4945-3/G1070定价30.00元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构建研究001目 录目录第一章导论/001第一节研究的缘起和意义/001第二节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007第三节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的视角和思路、方法/017第二章人文关怀在科学课程发展过程中的境遇/037第一节人文关怀在西方科学课程发展中的境遇/037第二节人文关怀在我国科学课程发展中的境遇/072第三章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理论依据/101第一节科学哲学“文化转向”的影响/101第二节萨顿科学史观的推衍和运用/109第四章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139第一节核心思想:关注人,为了人/139第二节着眼点:两种文化的结合、两种精神的融通/152002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构建研究第五章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实施策略/186第一节以科学史为线索/186第二节以贴近生活世界的内容为素材/204第三节以科学中美的体验为导引/229结 语/254参考文献/260后 记/285001第一章导 论第一章导 论第一节研究的缘起和意义一、研究的缘起当今世界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中,课程改革被公认为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而科学课程改革则在课程改革运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了课程改革中最绚丽的一抹色彩。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科学课程改革的成效关系到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科学课程都被提到极高的地位,即使在英美这些素有分权传统的国家,也开始把科学课程提到了国家的层面上来进行规范和管理,这在他们本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我国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也空前加大了,不仅在一些省区开设了综合科学课程,还于世纪之交出台了 3 9 年级的科学课程标准,并且编写出了多套科学教材。由此开启了我国在小学和初中以综合为主设置科学课程,在高中则综合和分科并行设置科学课程的历史。科学课程是每个学生都要接触和学习的一类重要课程,民间曾002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构建研究经流行一种说法:“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见,在普通百姓的心目中科学课程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文革”后,我国最先恢复的是理工科学校,足见在决策者心目中科学课程的地位也是高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时至今日,理工科大学(或者是理工类专业)的数目已经远远超过了人文类院校(或者是人文类专业);在目前高中文理分科的形势下,选择学理的学生更是远远超过学文的学生。至于每一年的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我们的学生所斩获的金牌数量都非常的可观,团体总分也常常是名列前茅。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一方面让人感觉到我们的孩子是聪明的,另一方面感觉到我们的科学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培养出的孩子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然而与这种感觉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在国际上普遍流行的衡量科学教育水平的指标 科学素养的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调查的数据显示出我国的科学教育水平极其落后。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数据获得具体的感知:2010 年 11 月 25 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公布的第八次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数据显示: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 3.27%,比 2005 年的 1.60%提高了 1.67 个百分点,比 2007 年的 2.25%提高了 1.02 个百分点。但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仅仅相当于日本(1991 年 3%)、加拿大(1989 年 4%)和欧盟(1992 年 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 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水平。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偏低,这说明我国科学教育的整体水平令人忧虑,落后于其他国家几十年。此外,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我国本土人士没有获得过自然科学类的诺贝尔奖,而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而言,通常在建国30年左右便会产生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如,苏联在建国 39 年后获得003第一章导 论了第一个诺贝尔奖;捷克斯洛伐克则是 41 年;巴基斯坦为 29 年;印度是 30 年。对于华人而言,迄今有 8 位华人获得过自然科学类的诺贝尔奖,但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生活在海外,而且基本上都没有受过新中国基础教育的培养。唯一例外的就是 199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崔琦,曾经接受过非常短暂的新中国基础教育。除此而外,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是西南联大时期的毕业生;199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2008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都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200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琨在香港接受完高中教育;197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1986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李远哲都是在台湾接受的高中和大学教育。诺贝尔奖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我国的科学教育没有培养出顶尖级、创新型的人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我国的科学课程、科学教育为什么会面临这样冰火两重天的境遇呢?通过分析国际上调查科学素养的项目,我们能够从中受到启发:目前科学素养调查着重考察的是公民对科学、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科学的本质的理解,以及能否从个人和社会的视角理解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这些正是我国科学教育的薄弱环节。我国的科学教育在知识层面的教学上可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这种知识也仅仅是限于学科逻辑结构链条上的知识,属于“是什么”层面上的知识,至于“为什么”和“怎么样”层面上的知识,却一直为我们所忽视,更遑论从个人和社会的视角来理解科学!长期以来,我国科学教育关注的重心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而非“人”和“人的发展”。正因为把关注的重心放在知识层面,将学生仅仅视为盛装知识的容器,才会无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了取得好的奥赛成绩而把大学的内容下放给中学生去学习,004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构建研究中学的内容下放给小学生去学习,小学的内容则提前到幼儿园,使无数的学生沦落到陪考、陪练的境地,而渐渐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和热情。这种以不顾甚至损害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为代价的层层下放,暂时可能取得了好的成绩(比如无数的奥赛金牌),然而一时的领先换来的却是今后长期发展的动力不足、后劲全无。无数的奥赛金牌获得者后来发展的平庸化乃至畸形化都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诺贝尔奖的缺失也更是极具说服力的佐证。有鉴于此,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科学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应该如何扭转这种现状?在科学课程中,以知识教学为唯一导向、忽视人和人的因素的教育价值观念,无疑是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因为科学的强势地位,导致人们对科学知识的顶礼膜拜,使科学知识在科学课程中处于无上崇高的地位,极容易造成对人的异化和压榨,科学知识的膨胀挤压了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呵护。人们在追求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往往迷失了自己,忘却了自己的初衷和目的。培养“人”才是我们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如果本末倒置,就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这就是本书提出“科学课程需要人文关怀”,“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以实现科学与人文相融通的这一论题的缘由。二、研究的意义如上所述,我国以往的科学教育、科学课程没有把人文关怀提到应有的高度,只重视科学知识,而不注重科学素养,以知识教学为唯一导向,而忽视人和人的因素。因此,本书主张从人文关怀方面来关注科学课程,提出基于人文关怀构建科学课程的设想,试图(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 什么是教育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第 51 页005第一章导 论为科学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一)理论意义1 促进两种文化的融通和互补诚如卡西尔所说,“科学是人类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而科学的发展对人文形成冲击,关于两种文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讨论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这同时也人为地造成了两种文化的疏离和隔阂。加之,由于实证主义的强大影响,科学一直被视为绝对正确的、价值中立的客观真理,这种看法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本书试图打破这一界限,将科学本身看成是一种文化,将科学置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广阔背景下,着眼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通互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得出科学课程需要人文关怀的导引这一体现时代精神的论点。2 拓展科学课程研究的视域科学教育和科学课程研究受科学哲学发展的影响非常大。自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明显的“文化的转向”,这为科学教育和科学课程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引起科学教育和科学课程理论发生深刻变革,推动新的科学教育和科学课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本书吸收、借鉴科学哲学和文化哲学的研究成果对科学课程进行研究,从科学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理解科学课程,从而更能关注到科学课程背后隐藏的人性和人的情感,进一步拓展了科学课程研究的视域。3 丰富科学课程的价值追求过去,我们的科学教育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受客观主义知识观(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 人论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第286 页006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构建研究的影响,科学教育、科学课程局限于单一的认知领域,课程目标着眼于单纯的知识积累,不注重科学精神、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本书提出基于人文关怀构建科学课程,丰富了科学课程的价值追求,有利于加强人们对科学课程的人文化理解,使我们站在人类不懈追求的真善美的角度来理解科学课程。(二)实践意义1 对西方国家科学课程的发展进行回顾和评析,为我国当前的科学课程改革提供借鉴。科学课程始于西方,自 19 世纪至今,西方科学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内容和体系。今天世界各国正掀起一股教育改革的浪潮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故此,西方国家的科学课程理论和设置出现了新的趋势。本书对西方国家的科学课程进行回顾和评析,总结西方科学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这对我国当前的科学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2 对科学课程改革进行总结与反思,促进我国科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虽然当下科学课程改革的实践正在火热进行,但是科学课程改革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我们在大力推进科学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应多加强对课程改革实践的总结与反思,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状况。否则,盲目的实践不但带不来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本研究是在对科学课程改革进行总结与反思的前提下进行的,它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3 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为科学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本书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构建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这是007第一章导 论对课程现象和课程事件之意义的重新解读,其着眼点不仅要构建科学课程教学的具体策略,而且要对种种课程事件发生发展的意义赋予新的理解,最终使这种意义得以具体实现。本书还在策略层面的研究基础上,给出一些典型的案例,这些实践策略与案例将为科学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第二节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一、概述在课程体系中,科学课程是一类占有相当分量和比重的课程,尤其在科学飞速发展并日益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今天,科学课程更是受到了人们格外的青睐。如美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出台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对全国的科学课程及其教学进行统一的规范和指导。对于一个具有教育分权制传统的国家,能够做出这样的举措可见其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