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治理_李包庚.pdf
下载文档

ID:2329015

大小:2.02MB

页数:1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人类 命运 共同体 视域 全球 生态 治理 李包庚
2023 年第 1 期总第 209 期治理研究Governance StudiesNo1,2023General No209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治理收稿日期:20221120作者简介:李包庚,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耿可欣,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唯物史观视域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与世界意义研究”(编号:20ZD027)。李包庚耿可欣摘要: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而全球生态治理也面临公正价值诉求缺失、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治理中存在责任“赤字”等现实困境,严重阻碍生态善治的实现。面对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条件的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治理突破了地域空间和主权国家的局限,呼吁世界各国在治理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结合历史责任和国情实际,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全球生态治理,重塑全球生态价值观,凝聚生态共识;重构全球生态利益观,实现利益共享;重建生态责任观,彰显责任担当,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为破解全球生态治理困境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关键词:生态危机;全球生态治理;生态治理困境;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23)010028012近年来,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严酷的现实倒逼人们反思:人类如何才能缓解或消除生态环境危机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深陷生态环境困境的危急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全人类共同福祉,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呼吁携手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大自然是人类赖82DOI:10.15944/ki.33-1010/d.20230217.009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价值遵循与方法指引。一、全球生态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竭、水资源状况恶化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守护绿色地球家园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然而,全球生态治理中存在亟待破解的公正价值诉求缺失、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生态治理存在责任“赤字”等现实困境。(一)全球生态治理的公正价值诉求缺失价值观是人们评判事物并指导自身行为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对人的行为具有定向和规范的作用。在全球生态治理领域,如果治理主体的价值观一致,大家认同相同的规则、法律和制度,并愿意以此来规范自身的行为,那么全球生态治理将会毋庸置疑地取得显著成效。但现实情况却令人尴尬:治理主体的价值观各不相同,诸多治理主体各行其是,甚至互相指责,大家并不是在如何守护共同的地球家园上寻求共识,而是在如何占据更多的生态资源、增加自身的排放权上争论不休。在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诸多行为体中,关注更多的是自身的、短期的利益,而不是全球共同的、长远的利益。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生态治理体系中,一方面是享受着优美的生态环境、维持着舒适生活方式的发达国家积极寻找各种路径和方法将生态危机转嫁到发展中国家,掌握着生态话语主导权;另一方面是资源依赖型、单一出口型并因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起步时就遭遇严苛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这是“马太效应”在生态治理领域的表现,即经济越发达的国家越有能力治理环境污染,经济越不发达的国家越是在环境问题上捉襟见肘。全球生态治理缺乏公正的价值观念,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生态治理中一度处于边缘地带,陷入话语“失声”的窘境,这已经无法满足新兴经济体的现实诉求,无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难题,“这种只顾发达国家的后发展权益、不顾发展中国家基本生存权利的失衡格局,必然导致救生艇 倾覆,走向整体毁灭的反人类 结局”。在全球生态治理中,国家是当仁不让的行为主体,虽然也存在许多非政府组织参与92治理研究2023 年第 1 期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22 年版,第 4950 页。李丹、李凌羽:“一带一路”生态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3 期。生态治理,但是若想在全球范围内采取有效的一致行动,仍需要在国家这一实践主体之间签署具有约束性的条约。由于部分单边主义国家屡次违反国际环境公约协定,全球生态治理陷入“集体行动困境”。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等多重任务,在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中客观存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短板,因此很难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于发达国家而言,他们以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之名强调世界各国应在全球生态治理中承担同等的责任,拒绝承担其历史性的责任,同时也没有完全兑现为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框架下应对生态危机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公正价值诉求的缺失不仅提高了全球生态治理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全球生态治理的难度。(二)全球生态治理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全球生态治理的核心问题是世界各国的利益取舍。马克思曾指出,“思想 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生态危机主要是利益冲突引起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诸多国家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在生态领域的深刻反映。生态治理主体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在世界各国面临有限生态资源和巨大生态治理支出的背景下必然产生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不同治理主体内部利益与主体之间利益的矛盾冲突。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奉行本国利益至上的行为法则,2001 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义务”为由,宣布单方面退出京都协定书,2017 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以给美国带来“苛刻财政和经济负担”为由,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严重损害了全球生态治理的公平、效率和成效,给全球生态治理前景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态问题往往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逐渐扩散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例如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等生态问题便具有跨地域性。由于发展目标和利益诉求不尽一致,各个治理主体采取的治理方案和行动难免会受到自身利益驱动,容易产生利益矛盾冲突和信任缺失等弊端,使全球生态治理的相关政策在“利益过滤”的影响下受到阻滞,整体性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实现最终将会让步于局部地区利益的博弈。总之,诸多治理主体之间对于各自利益的盘算,特别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身利益的利己主义行为以及将局部利益置于全球整体利益之上的短视思维,都是阻碍全球生态合作共治的重要阻力。国家主权独立原则决定了本国的事务由本国人民当家作主,不受其他国家的干涉,主权国家可以自主决定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即使把经济利益置于其他利益之上,别的国家也无权过问或指责。但是无论如何宣扬“国家利益至上”原则,都无法改变世界已经成为一个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客观事实,在03治理研究2023 年第 1 期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86 页。全球性生态危机面前,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无法逃脱。世界各国应当以团结取代分歧、以理性消除偏见,聚焦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汇聚守护生态福祉的强大合力。(三)全球生态治理中存在责任“赤字”在全球生态治理中,不同国家对自身承担的治理责任有不同的理解。发达国家认为,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处于现代化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排放了大量的污染废弃物,是当今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过快的人口增长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导致地球资源约束趋紧。因此,发展中国家理应担负起全球生态治理的首要责任。相反,发展中国家对此有不同意见。首先,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无限制地进行碳排放,使地球遭受巨大的破坏与污染,因此发达国家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其次,发达国家为了实现资本增殖,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为了避免本国自然资源的枯竭,开始将魔爪伸向发展中国家,公开掠夺丰富而廉价的自然资源;最后,发达国家在资本逻辑驱使下,把发展中国家当作“垃圾回收站”,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看似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但在实质上却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发展中国家并不是生态环境的主要破坏者,而是生态污染的真正受害者。如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责任分担上难以形成共识,无法以切实可行的举措共同推进全球生态治理,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引发全球生态的“公地悲剧”。全球生态治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其具有纯公共产品的特质。因此,在生态治理过程中,不论治理主体对生态治理所作贡献的大小,都可以非竞争性地享有集体行动所创造的成果,这就意味着即使某一行为主体不参加生态治理,甚至在污染生态环境,该主体依然可以享受其他参加治理的主体所创造的生态治理成果,并且其对环境破坏所造成的负外部性由其他主体承担并治理,这必然导致某些国家在生态治理过程中产生“搭便车”行为,为逃避其治理责任提供了可乘之机。生态治理“责任赤字”反映出国际社会长期存在权利与义务的纷争,更体现出全球生态治理上的“价值观缺失”。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随着人与自然之间紧张与冲突关系愈演愈烈,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现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只有世界各国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基本原则,才能有效应对和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恩格斯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13治理研究2023 年第 1 期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面对日渐突出的生态危机,饮鸩止渴式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方式昭示着未来。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不能超出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可承载的范围,一旦超越生态阈值,就会遭受自然界无情的惩罚。正如环保领域的先驱者罗马俱乐部所强调的,“地球是有限的,任何人类活动愈是接近地球支撑这种活动的能力限度,对不能同时兼顾的因素的权衡就变得更加明显和不可能解决。”这就要求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时,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探究绿色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面对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需求和共同期盼。“两山论”是绿色发展的具体表达,是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者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生动表述。“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就必须要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绿色发展道路,就必须坚持走既有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又有物质丰富的金山银山 的绿色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逐渐成为新趋向。世界各国在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中绝不能重回高污染、高排放发展的老路,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更低的代价推动全球经济均衡复苏、绿色复苏、可持续复苏。(二)坚持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