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同_王仰东著.pdf
下载文档

ID:2328896

大小:1.89MB

页数:5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国家 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 王仰东著
经 销 者:新华书店承 印 者:山西天天印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出 版 者: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三晋出版社(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地 址:太原市建设南路21号邮 编:030012电 话:0351-4922268(发行中心)0351-4956036(综合办)0351-4922203(印制部)E-mail:网 址:http:/开 本:850mm1168mm 1/32总 印 张:34.875总 字 数:700千字印 数:1-1000 套版 次:2012年8月 第1版印 次:2012年8月 第1次印刷书 号:ISBN 978-7-5457-0600-0总 定 价:80.00元(全套20册)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同王仰东著.太原:三晋出版社,2012.8(山西历史文化丛书李玉明主编第37辑)ISBN 978-7-5457-0600-0.国.王.大同市概况.K92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174653号著 者:王仰东责任编辑:吕文玲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山西历史文化丛书 编委会顾 问:李立功 刘泽民 姚奠中 胡苏平 张平 张 颔主任委员:李玉明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于贵卿 马志超 王克林 王志超 牛崇辉 田中仁 史耀清 任茂棠 刘在文 刘光彦 刘纬毅 邢利斌 齐荣晋 李东福 李尧 李秋喜 吴广隆 陈长禄 林玉平 杨子荣 杨建峰 张玉洁 张明亮 张国祥 张继红 张鸿仁 罗广德 郑建国 降大任 赵华山 赵望进 郭士星 郭维明 高专诚 高 可 高 海 陶正刚 柴泽俊 秦海轩 崔元和 崔正森 翁小锦 梁俊明 储仲君 谢 恺 董占锁 董瑞山 雷忠勤 潘孝忠 霍润德经 销 者:新华书店承 印 者:山西天天印业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出 版 者: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三晋出版社(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地 址:太原市建设南路21号邮 编:030012电 话:0351-4922268(发行中心)0351-4956036(综合办)0351-4922203(印制部)E-mail:网 址:http:/开 本:850mm1168mm 1/32总 印 张:34.875总 字 数:700千字印 数:1-1000 套版 次:2012年8月 第1版印 次:2012年8月 第1次印刷书 号:ISBN 978-7-5457-0600-0总 定 价:80.00元(全套20册)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同王仰东著.太原:三晋出版社,2012.8(山西历史文化丛书李玉明主编第37辑)ISBN 978-7-5457-0600-0.国.王.大同市概况.K92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174653号著 者:王仰东责任编辑:吕文玲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山西历史文化丛书 编委会顾 问:李立功 刘泽民 姚奠中 胡苏平 张平 张 颔主任委员:李玉明委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于贵卿 马志超 王克林 王志超 牛崇辉 田中仁 史耀清 任茂棠 刘在文 刘光彦 刘纬毅 邢利斌 齐荣晋 李东福 李尧 李秋喜 吴广隆 陈长禄 林玉平 杨子荣 杨建峰 张玉洁 张明亮 张国祥 张继红 张鸿仁 罗广德 郑建国 降大任 赵华山 赵望进 郭士星 郭维明 高专诚 高 可 高 海 陶正刚 柴泽俊 秦海轩 崔元和 崔正森 翁小锦 梁俊明 储仲君 谢 恺 董占锁 董瑞山 雷忠勤 潘孝忠 霍润德引子一、大同的建置沿革 2二、古城历史与遗迹12三、大同现存文物古迹19四、古代历史名人32五、历代咏大同诗文和碑文40山西历史文化丛书总主编:李玉明目 录CONTENTS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同主编刘纬毅01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引子大 同 地 处 北 纬 39 54 40 25,东 经 112 53 11331,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西北边缘,(北)京至包(头)铁路与同蒲铁路的交汇点上,内外长城之间。自古为三晋之门户,京畿之屏障。正如古人所云:大同北枕长城,南抵雁门,西有河朔之险,东为京师之钥,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显而易见。今大同市全境南北长 57.65 公里,东西宽 55 公里,地势崎岖,起伏不平。西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阴山余脉有东北走向西南,重峦叠嶂,沟峪交错,海拔高度在 1000米 2100 米之间,素有塞外高原之称。大同市位干山西省北部,居晋、冀、内蒙交界,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是晋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2008 年,全市辖四区七县,总面积 14127 平方公里,其中城市面积 136 平方公里,总人口 280 万,其中城市人口 101 万。被誉为“塞外名城”的大同市是大同盆地的中心。为山西省第二工业城市,晋、冀、蒙三省(区)和大同各县的交通枢纽,大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辖左云、大同、阳高、天镇、浑源、广灵、灵丘七个县;城区和近郊2山 西 历 史 文 化 丛 书划为城区、矿区、南郊区和新荣区,计 5 镇 22 乡、29 个街道办事处。市政府驻迎宾西路。还有云冈的瑰丽、华严寺的雄浑等。1982 年,大同市就与北京、承德等 24 个城市一起被国务院首批公布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山西唯一一座首批入列的城市。一、大同的建置沿革大同之历史,据可靠文献记载,应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开辟雁北,设置云中、雁门、代郡开始。武灵王二十六年(前 296),赵武灵王北破娄烦、林胡后,在进雁北、内蒙古、河北西北部设置雁门郡、云中郡、代郡,并在阴山(进内蒙古大青山)修筑了赵长城。大同地区属雁门郡,这是大同地区历史上有行政区划的最早记录。之后,它的名字先后亦更为“平城”、“云中”、“云内”、“恒安镇”等。1.秦汉魏晋时期的平城县。战国时期,赵国始置雁门郡。秦统一六国后,于秦王政十九年(前 228)因袭不改。不过,战国时的郡是比县小的地方行政单位,秦时的郡升为统县的行政机构。大同是雁门郡平城。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在沿袭秦郡县制的同时,又恢复“封邦建国”,形成郡、国两种制度并行局面。汉高祖六年(前 201),刘邦以云中郡、雁门郡、代郡 53 县为代国封地,都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南代王城),先后派其兄弟和子镇守,藩屏北镇。七国之乱后,汉武帝顾虑郡守专横,又置十三州刺史,从此州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大同是雁门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同郡平城县(治今大同东五里)。王莽时期,雁门郡一度改称填狄郡,平城改称平顺,仍隶并州。不久,又恢复原来名称。平城二字,始见于 史记 高帝本传载:汉高祖七年(前 200)十月,刘邦败韩王信及匈奴于晋阳(今太原西南),欲乘势逐击匈奴。冒顿遂匿其精兵,以诱汉军。刘邦不顾刘敬的劝阻,自率军数万先追至平城。冒顿率骑兵 40余万将刘邦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大同东门外马铺山),七天之后,得脱围与大军会合。平城由此为人熟知。东汉初,仍称平城县,属雁门郡。汉灵帝末年,由于羌胡、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入迁和骚扰,自定襄以西、雁门、云中、五原等郡的人民流散,土地荒芜,城池废弃。建安十八年(213),曹操省幽、并二州入冀州,又分太原郡置新兴郡(今忻县、定襄、静乐、兴县、岢岚皆其地),治所在九原(今忻县西)。同时,又将平城侨居在今忻县附近。这是大同历史上的第一次荒废和侨置。二十年(215),曹操讨伐乌恒,平定带地,安集北方散失之民,在今代县东 5 里处置平城县,属冀州新兴郡。黄初元年(220),曹丕复置并州,将雁门郡治所由善无(今右玉)迁入关内驻广武(今代县西)。平城属并州雁门郡(均为同名异地)。此时,雁北各县名存实亡。晋永嘉四年(310),晋并州牧刘琨上书,奏请拓跋部首领猗卢助平刘虎有功,晋室以代郡封其为代公。刘琨将陉北五县人民迁于陉南(雁门关南),把陉北移交猗卢。建兴元年(313),拓跋猗卢定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为北都,修秦汉平城为南都。平城复还故治,属代国。同年,拓4山 西 历 史 文 化 丛 书跋猗卢在距平城南 100 里的黄瓜堆(山阴永静城)修小平城,派长子六脩镇守,统领雁北南部。咸和二年(327)以后,雁北和大同相继为后赵石勒、前燕慕容儁、前秦苻坚等占据。后燕建兴十一年(396),慕容垂命士兵在平城北 40 里筑燕昌城。2.北魏代都平城。北魏天兴元年(398),拓跋魏由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今大同市东五里的古城村)。迁都期间,大同称司州代都平城。魏书 序纪 载:穆皇帝六年,“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又太祖纪 载:天兴元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又 太宗纪 载:泰常七年(422)九月,“筑平城外郭,周回三十二里”。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平城为恒州及代郡治所。恒州辖 8 郡 14 县。北魏在大同建都凡 97 年,历经六帝:即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根据北魏的兴建规模估算,代都平城在极盛时,拥有人口 100 万以上。孝昌年间(525527),平城战乱频繁,人民流散殆尽,后荒废。北齐天宝七年(556),改北恒州为恒安镇,又名东州城,隶属恒州太平县(大同西 30 里,亦称西城)。翌年废镇,仍为北恒州。北周初(577),宇文觉灭北齐,改太平县为云中县,属北朔州。恒安镇隶属朔州云中县。隋开皇元年(581),改云中县为云内县。大业二年(606),改朔州为马邑郡,恒安镇隶属马邑郡云内县。唐武德六年(623)置北恒州,七年(624)废。贞观5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十四年(640),置定襄县(由朔州北之定襄城移治),兼云州治(从内蒙和林格尔移治)。永淳元年(682),为东突厥默啜所破,州、县俱废,移百姓于朔州。开元十八年(730),改定襄为云中县,复置云州。天宝元年(742),改云州为云中郡。乾元元年(758),复为云州。咸通十年(869),置大同军节度使。3.辽、金两朝的西京。大同在北魏之后,历经北齐、北周。北周建德元年(572),宇文邕改恒安镇为云中,属朔州。此是大同称云中之开始。之后,又经隋、唐两代。唐中和四年(884),大同为赫连铎所据。大顺二年(891),李克用攻占。又经后唐,至后晋天福元年(936),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大同也在其中。这是大同历史上的第二次割让。契丹人取得雁北地区后,大同仍称云州,设有云州大同军节度使、云州宣谕招抚使、云州军校、云州慕官等官职,掌握军事,司理民政。辽重熙十三年(1044),云州升为西京,府称大同。为辽之陪都。由此,大同名称流传至今。辽代分道,大同为西京道大同府。大同府辖二州七县。二州:弘州、德州。七县:大同县、云中县、大成县、长青县、奉义县、怀仁县、怀安县。辽代朝廷视西京为重地,派亲王主持军政大事;又设西京留守、西京副留守等职官。同时,兴建宫室,増筑城墙,城开四门,东曰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重熙十七年(1048),析云中置大同县。辽保大二年(1122),金人占据大同。金袭辽制,分建五京,设十四总管府,合五京为十九路,大同仍称西京。大6山 西 历 史 文 化 丛 书定五年(1165),建西京宫室,城开三门,南曰奉天,东曰宣仁,西曰阜成。设西京留守大同尹兼大同路兵马都总管,领二府十四州。二府:大同府、德兴府。十四州:丰州、弘州、净州、恒州、抚州、昌州、宣德州、朔州、武州、应州、蔚州、云内州、宁边州、东胜州等。金人取得大同后,设置了数以十计的衙门和官职,如西京留守、西京副留守、西京路经略使、西京路安抚使、西京路转运使、西京路提刑按察使、西京警巡使、西京兵马使、西京太仓使、西京盐运使、西京统军、西京留守判官、西京户籍判官等等。4.元代的中书省大同路。金贞祐三年(1215),元攻占大同。初为西京,置警巡院。元至元二年(1265),云中并入大同。二十五年(1288)二月,改西京路为大同路。元史 地理志:大同路,“辽为西京大同府,金改总管府,元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为大同路。领司一、县五(大同、白登、宣宁、平地、怀仁)、州八(弘、浑源、应、朔、武、丰、东胜、云内)”。5.明朝九边重镇的大同镇。明洪武二年(1369),常遇春收复大同,结束少数民族对大同长达 434 年的统治。七年(1374),改大同路为大同府,属山西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