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课时优案4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
下载文档

ID:23287

大小:105.50KB

页数:5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1-0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中语文 第二 单元 课诗三首 课时 解析 人教版 必修
第7课 诗三首 [素材思悟] 爱惜人才 你招贤纳杰,知人善用。你聚荀彧、郭嘉、程昱于帐下,收许褚、张辽于阵前,麾下文有能臣,武有良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你是想海内之士都越陌度阡来归。 军帐前,盈樽独饮,举剑问天,汉邦才俊,何不尽归我耶?你行于“蒿里”,但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于是从心里悲恸,“念之断人肠”;你东临碣石观沧海时,高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敞开胸怀想把天地包容;你江心横槊,旋即发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骚独领;你挥洒笔墨,笑傲文坛。你是那般才华横溢、那般风流潇洒!马背上,勒缰捋须,豪情满腔,又在酝酿新的诗篇? 高洁避世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得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儿。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拥有了高洁的品质,让菊成为后世正直之士的代名词。 相思与乡愁 又是同样的季节,同样的景象,芙蓉依旧在对岸盛开着,而与我同心的那个人却在远道旧乡,我涉水来到对岸,穿过芦苇,采摘芙蓉。 一支,一支,一支,我直起身子,迎着轻风和朝阳依稀的光,随着白色芦苇的摆动低声吟唱着: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支,一支,一支,生死之间的漫漫长路相思无尽…… 一支,一支,一支,生死之间的漫漫长路乡愁无尽…… 一支,一支,一支,兰泽静默,花香四溢,你可安好?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在我心里流淌的是忧思弥漫的思乡曲…… [小试身手] 运用陶渊明的相关素材写一段优美文字,300字左右。 答:    答案 (示例)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的清闲与旷达! 可是,他真的活得像世人所说的那样,处于桃源之地,与世隔绝,别有洞天?有多少人能够充分地理解他决然离开那人人都认为是幸福生活的官场的情怀?能够体悟出他那处在世俗纷争、虚伪污浊的官场中的苦痛与无奈?他明白,凭借一个人的能力,是根本无法整肃社会、官场恶浊风气的。也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走得无奈,走得悲伤,走得落寞,甚至还有几分凄凉。他痛恨自己的志向竟被这浑浊的世俗掩埋。他只有在内心矛盾,在内心痛苦,从而派生出外在的“菊花”情结、“菊花”人生。 或许正因为他的抑郁和极度挣脱,使得他在战胜世俗、战胜自我的拼搏中,呈现给世人一种惊世骇俗的超然,一种出乎寻常、回归自然的超越自我的静美。 1.[高考源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关于《涉江采芙蓉》一诗的主人公是谁,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谈谈你的理解。 我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主人公是男子。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背景来看,士子离乡远行,内心有思乡怀人之情,于是作诗吟咏。“涉江采芙蓉”之人应是女子,因为所赠之人为“远道”之游子;但“还顾”之人应是男子,因为“望旧乡”这一动作应是游子所发出。所以之前女子采芙蓉的视角应是男子的想象,想象家中所爱之人因为思念他所以采芙蓉,而这种情感与男子思乡之情是相照应的,且想象女子之视角使诗歌更有韵味。 观点二:主人公是女子。她因思念游子而“涉江采芙蓉”,想要排遣相思之情,她想象对方“还顾望旧乡”的情景,相思之情却更加浓郁,不禁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证据是:首先,诗歌感情基调哀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更类女子心思。其次,“还顾”接“所思”,正是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照应下文“同心”两字,最后两句又回到女子,结构圆合。 2.[高考源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如何理解《短歌行》中的“忧”? 我的答案:    答案 ①人生苦短之忧。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个“苦”字,其忧惧心态毕现。 ②贤才难求之忧。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恰当地表现出诗人思慕贤才,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沉吟的情态,感情真挚。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则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表达对贤才的礼遇。 ③功业未成之忧。曹操此时已五十多岁,而一统天下的大功未成,他之所以如此渴慕人才,也是因为要成就一番大业须有更多的贤才相助。所以诗人最后还以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礼待贤才,以求完成自己的统一大业。 3.[高考源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带有无奈的妥协和投降的意味,是知其不可而求其次的做法,不应该拔高他归隐的意义。你认为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请谈谈你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我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古代优秀的知识分子无不以“兼济天下”为己任,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迎难而上才是真正的有志之士。陶渊明的归隐,带有“明哲保身”的成分,故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宜过分地拔高。 观点二:儒家知识分子信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陶渊明出仕,说明了他对知识分子使命的认识;退守田园,保持本真,追求自由,并在艰难的生活中始终如一,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遭遇“穷”境时高尚的道德情操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节选)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而是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来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来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淡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死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做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辞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轼,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三首·神释》)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以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许多文人作对比,说明陶渊明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答案 A 解析 A项,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与宋代以前的人对他的看法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2.根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 答:    答案 (示例)①文笔自然,言辞通俗而心怀高远;②以平静而优雅的姿态来保持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③歌咏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田园。 解析 文章从第六段开始谈及陶渊明的诗作,一直到篇末。从文中筛选出能够说明诗作特点的词语进行整合即可。 3.[直击高考源点]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 答:    答案 (示例)①“田园”是陶渊明远离官场、远离尘嚣、耕作自资的归隐之地;②“田园”是陶渊明保持安然自立文化人格的精神家园;③“田园”是陶渊明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并以最自然的文笔去加以描写的具体对象;④“田园”是陶渊明彻底自如的高远心怀的物态象征。 解析 作答本题,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分析概括。“田园”表层上是陶渊明的隐居之所和诗作的描写对象,深层则是其精神家园的一种象征。 - 5 -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