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形而上学研究的新进展—...学与儒家形而上学关系研究》_陈荣庆.pdf
下载文档

ID:2328602

大小:264.90K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儒家 形而上学 研究 进展 关系 陈荣庆
儒家形而上学研究的新进展 兼评 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关系研究陈荣庆(宜春学院,江西宜春 )摘要:学界对儒家形而上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关系研究立足于前人基础,在儒家形而上学与儒家本体论含义界定、儒家形而上学研究的切入点和载体以及儒家形而上学发展演变史等三个方面做了进一步探讨,提出不少值得深思的观点。这些观点体现了儒家形而上学研究的新进展,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关键词:儒家形而上学;儒家本体论;道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儒家形而上学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心之一。如何定义形而上学与本体论、儒家形而上学与儒家本体论究竟指什么、儒家形而上学的产生发展历史、儒家形而上学研究的切入点和载体,这些都是儒家形而上学研究的重要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学界有过诸多探讨,产生了繁多的研究成果。郑熊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 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关系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儒家形而上学相关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供给学界同行参考。一、儒家形而上学、儒家本体论含义的界定要界定儒家形而上学、儒家本体论的含义,首先必须要搞清楚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含义。目前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如下三种范式。一是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定义形而上学与本体论。“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个外来词,主要表述西方文明对某些终极问题的探讨及其表现形第 卷第期 年月 宜春学院学报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王道思想与汉代国家治理研究”(项目编号:)。作者简介:陈荣庆(),男,江西丰城人,宜春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式,由此不少学者就从西方哲学发展史来探寻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的定义。如张志伟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规定来定义“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似乎将形而上学划分为三个相关的学科:一是研究 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科学,二是涉及 最高种类的存在的神学,三是研究 第一原理的科学,它对于每一存在物而言都是真的,并且构成一切论证和推理的基础。”()认为形而上学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关于终极原因和原则的科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科学,探索不动的动者的“神学”。当然,西方形而上学含义的界定不是局限于此,近代黑格尔就把形而上学作为一种与辩证法相反的思维方法,这是对形而上学的一种推进与发展。俞宣孟则从西哲词源的角度探讨何谓本体论:“像 (生物学)、(社会学)这类词分别是由词干 (生命、生物)、(社会)缀以表示 科学、学说的词尾 构成的,同样,是由 加上 构成的,那么,它当是一门关于 的学问了。像相当一部分表示学科名称的词由希腊文构成的一样,这类词也是借助于希腊文构成的。”()认为用“本体论”翻译 是不准确的,所谓“本体论”“其实并不是关于 本体的学说,而是关于 是的学说”,()应当译为“是论”。这些探讨厘清了进一步探讨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的可能理路。二是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定义。具体从词源学入手,通过对中国古代文献资料中“形而上”“本”“体”“本体”等概念的发展来考察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的含义。如向世陵从“本体一词的出现与意义的拓展”“隋唐佛学的本体概念与 本体论”“北宋儒佛交汇背景下的 本体论”三个方面阐述了“本体”概念从汉代到北宋的演变情况,指出儒家在北宋实现了本体概念的明晰和本体论的成型,认为:“本体不论是本初、基准还是虚体、心性,人们总是能够透过其迹象、作用而予以认识。本体是在世界之中而不是之外,是中国哲学本体论最根本的规定。”三是把中西方的观点结合起来定义形而上学与本体论。如张茂泽指出:“所谓形而上学,我们理解,大概有三层含义。一指研究抽象的 道的学问。二指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思辨哲学,与经验实证科学不同,但与生活实践是有关系的,与所谓本体、人性、良知、理想等密切相关。三指一种与辩证思维方式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或思路,即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这把形而上学看成是研究抽象的“道”的学问,其来自 易传的“形而上谓之道”;()而把形而上学看成是一种思辨哲学、一种思维方式,则是来源于对西方的形而上学观点。谢维营说:“如果说 的 本义是一种 是论或 存在论,是一种超验的 纯粹的逻辑规定性,是 西方哲学特有的一种形态是比一切其他哲学思维都更纯正的 第一哲学的话,那么在中国的 水土上,本体论已经具有了比西方的 丰富得无可比拟的 转义。这种 转义包括了人类对世界上一切 最高 最终 最根本 最普遍 最重要的事物(或事件、事情、事实、事理等等)的追求,包括了人类对各种经验的和超验的 逻辑 原理 范畴的把握和运用,包括了人类 溯本求源式的意向性和无穷无尽的指向性思维及其所获得的成果,包括了人类 超越有限,指向无限从而能动地实现人生根本意义的终极关怀。”这也是把中西方的观点结合起来定义本体论。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关系研究在考察学界对中西方形而上学含义阐述的基础上,认为中西方有关形而上学的“含义中都有一个核心的内容,即都讨论宇宙万物存在的终极原因和原则,就是要讨论具体事物之后的东西,并且对此都不断地抽象,实现对感觉经验的超越”,指出“本文所讲的形而上学,就是指围绕宇宙万物存在的终极原因和原则进行讨论而产生的学问。”()这就对西方形而上学所涉及的含义进行了简化,并结合中国古代形而上学的实际情况,紧紧抓住其关键 宇宙万物存在的终极原因和原则进行定义,更具有中国传统思想的蕴味。如何来定义本体论,作者认为“宇宙万物存在的终极原因和原则指代的范围非常广,不过其中的原因、始基、本质、实体等则不属于本文所讨论的本体论。本文所讨论的本体论就是围绕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本原而说的,这个本体论同样也是本文所讨论的形而上学的核心,只不过它与本文所讨论的形而上学比较起来,又前进了一步,不仅实现了抽象,而且它构建的本体成为了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本原,即构建的本体既是人类社会的根据、本原,同样也是自然社会的根据、本原”。()也就是说,作者界定的本体论讨论范围比形而上学小,它是讨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本原的学说。这就具有作者自身的独特思考。在此基础上,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关系第期陈荣庆:儒家形而上学研究的新进展 兼评 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关系研究 第 卷研究进一步界定了儒家形而上学、儒家本体论的含义,明确提出:“儒家形而上学就是指儒家围绕抽象的 道进行研究而产生的学问。儒家本体论则是儒家形而上学的核心,它是儒家形而上学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如果说儒家形而上学实现了从现实到抽象,把视角从有形有象的世界转向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那么儒家本体论则是在无形无象、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基础上更进一步,为天地万物的产生、发展追寻根据、根原。”()这就把儒家同形而上学、本体论结合起来考察,认为儒家形而上学就是儒家对宇宙万物存在的终极原因和原则探讨、儒家本体论就是儒家对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本原的追寻。作者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中选择了自己的研究理路,彰显了自身的研究特色。二、儒家形而上学研究的切入点和载体问题(一)儒家形而上学切入点的研究以什么为切入点来开展儒家形而上学研究是探讨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界对此有众多的看法。沈顺福提出“从道德形而上学的角度追问义,同时也从义的角度,探讨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康宇说“在儒学的构成中,道德问题是贯穿其整个学说的主线,自然也留下了大量关于道德形而上学的系统论述。经历了先秦时期的萌芽,宋明时期的发展,直至近现代的完善,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理论生成了自身独具的结构范式。”两人都认为要以道德为立足点对儒家形而上学进行研究,前者从“义”这个具体德目来探讨儒家道德形而上学,后者则是具体探讨儒家道德形而上学从先秦到近代的发展历程。宁新昌则从“境界”角度来研究儒家形而上学乃至中国哲学。他说:“对待儒家文化,我们不同意学界的一种观点,即把儒家等用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而认为儒家文化本质上是非宗教的,它的哲学形态是一种境界的形而上学。”()何谓境界,宁新昌说:“人的境界基本可分为四类:真、善、美、仰四种类型,对不同境界的偏爱和追求,可以形成不同的文化传统:知识型文化传统、道德型文化传统、审美型文化传统和宗教型文化传统。”()认为儒家形而上学的本质是境界形而上学,具体可以从真、善、美、仰四个方面来阐释。目前研究儒家形而上学立足点的成果,大都是侧重某一方面来进行,显得比较零散,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儒家形而上学。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关系研究提出:“儒家形而上学就是指儒家围绕抽象的 道进行研究而产生的学问。这个 道在儒学中,可以有众多的表现形式。就天来说,可以表现为天理、天道、太极等;就人来说,可以表现为诚、中、中庸等。它们就是来自对现实的抽象,来自对天、人某些特点的归纳、总结。”()这就鲜明地指出儒家形而上学就是研究抽象的“道”的学问,“道”又体现为天道和人道。以“道”为切入点来研究儒家形而上学,体现出了系统性和整体性。而“道德”和“境界”只是“道”具体表现,用此作为儒家形而上学研究的立足点存在诸多的不妥。以“道”为研究儒家形而上学的立足点,贯穿了整个 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关系研究。作者在阐释 中庸的形而上学时,就从“天道”“人道”“修养论、致知论”等方面进行探讨;对汉唐儒家董仲舒、郑玄、王通、韩愈、李翱等人形而上学的探讨,也是紧紧围绕着“道”来展开,纵论“对 道的界定”“对 中道 中和等的诠释”“对性情等 中庸相关问题的阐述”等,其中“中道”“中和”以及“性情”等都是“道”在人事上的具体体现;在探讨北宋理学家的形而上学时,也是紧紧围绕着“道”来展开。如对周敦颐的本体论探讨时,论及“诚本体的构建”“诚本体在人道上的体现”“对诚本体的致知与修养”()三个方面,其中第一方面讨论的是“天道”,第二、三方面讨论的是“人道”。按照哲学所包涉的宇宙论、本体论、工夫论、境界论等领域来说,“天道”主要是对宇宙论、本体论的讨论,“人道”主要是对工夫论、境界论的讨论。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关系研究一书在讨论北宋、南宋以及明清时期理学家的形而上学时,主要就是讨论理学家本体论、工夫论等的具体内容。(二)儒家形而上学载体的研究 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关系研究对儒家形而上学的研究,落实为对“道”的研究。而“道”必须有载体,这又与儒家经典紧密联系起来。在众多的儒家经典中,易传和 中庸具有非常明显的哲学性,尤其是 中庸。陈荣捷就称赞说:“它是本哲学的著作,而且很可能是古代儒家文献中,最富有哲学意味的一本。”()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要探讨儒家的形而上学,就应该同易学、中庸学结合起来。事实上,儒家形而上学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儒家经典的诠释史,特别是 易传诠释史和 中庸诠释史。反过来说,通过对经典学史的考察,特别是通过对易学史、中庸学第期 宜春学院学报 第 卷史的研究,也能再现儒家形而上学的发展史。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关系研究就是通过对各个时期 中庸学的研究,来凸显这一时期“道”的特点,从而实现对儒家形而上学发展史的阐释。此书第一章讨论先秦 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的关系,第二章讨论汉唐 中庸学与儒家形而上学的关系,第三、四、五章讨论北宋、南宋以及明清时期的 中庸学与儒家本体论的关系。此书通过对 中庸的“中庸”“中和”“诚”“慎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等相关概念以及命题的阐述,探讨儒家形而上学的发展历程。如在探讨 中庸与朱熹的心性论关系时,明确指出“朱熹对中和问题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六个阶段,主要涉及对心、性、情与未发、已发的关系以及涵养和察识问题的探讨。这些都推动了儒家本体论的深化,使天理本体与内在的心、性产生了联系。”()通过对朱熹“中和问题”的研究,来凸显儒家形而上学在南宋时期的发展状况。三、儒家形而上学发展演变史研究儒家形而上学发展史的具体情况如何,或者说儒家形而上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具体表现,每个时期的特点如何,是研究儒家形而上学必须要探讨的话题。有意思的是,近年来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关注的重心都在儒家本体论上。方立天把中国古代的本体论分为“先秦时代本体论”“汉魏晋时代本体论”“隋唐时代本体论”“宋元明清时代本体论”几个时期,()其中先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