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认知
框架
视角
科技
翻译
研究
王军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2022年第6期(总第182期)广 西 教 育 学 院 学 报GUANGXI JIAOYU XUEYUAN XUEBAONO.6,2022(Serial NO.182)收稿日期:2021年11月15日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研究项目“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JGY20200028)的成果。在翻译过程中,理解、转换和表达三个环节紧密衔接、同时发生,所以想要准确描述翻译心理过程存在一定的客观困难。人脑中的认知调节机制能够梳理意象流,评估心理过程数据,因此利用认知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翻译的内在过程。一、认知框架理论概述一般来说,认知框架是一种心理建构,是一个人的理解和知识所形成的心理投射。Fillmore认为,人们不仅使用认知框架来生成和理解语言,而且将说话者与听话者或读者与作者之间发生的事情概念化,从而引入了互动框架的思想,为在口语和书面语篇的生成与阐释中,尤其是在不同体裁类型的语篇中,分析背景知识和期待的作用,提供了研究工具。认知框架是人们经验和知识的投射,用来解释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信息1。可以利用认知框架理论来解决科技翻译问题。框架表征主要科技术语及其用法示例,译者据此做出正确的翻译决策。框架激起翻译者使用同一词汇或语法结构的过去经验,也可以通过强化特定物体或概念的知觉或记忆,激发所使用词语的视觉内涵。语言知识的组织和检索与大脑中其他知识的组织和检索方式基本一致。应用认知方法揭示翻译的详细作用机制形成了一个新概念,即译者的心理空间。Fauconnier认为,心理空间是人们大脑中的知识形成的概念包,有其组织架构,故称其为框架。心理空间是在工作记忆中动态建立起来的,能固定存储于长期记忆中。框架是人们可以即时激活的稳固的心理空间2。Fillmore从框架语义学的视角提出了意义理论的另一种研究方法,认为框架这一术语可用于任何语法规则或语言范畴的语言选择系统,可以与场景的原型实例相关联1。这个观点来自Rosh的认知研究,由 Fillmore进一步发展起来,即由框架系统化的各种经验可视作原型。根据文本理解的知识领域,框架可分为四种:情境框架、分类框架、动态框架和原型框架。情境框架适用于技术过程的意象生成,是科认知框架视角下科技翻译研究王军,王晓妍,张洋(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科技翻译过程是心理认知过程。认知框架是一种心理建构,是译者的概念理解和知识经验形成的心理投射,在理解翻译过程和提高译者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文本激发了译者关于科技术语、原理和语言文化等背景知识和记忆的认知框架,译者根据科技文本语域特征和翻译目的做出适合的翻译策略选择。对于专业性较强的专用科技文本的翻译,可优先采用原型策略,而对于科普性较强的普通科技文本的翻译,可优先采用适应策略。关键词:认知框架;科技翻译;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410(2022)06-0070-04-70技翻译不可缺少的知识。分类框架包含在情景框架中,应用于实际的技术对象。动态框架指译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获取和更新的知识结构的动态特征。原型框架则包含了最能代表一个范畴的核心特征。动态框架来源于Shreve的重映射思想。把翻译能力看作一组图式,用于受文化约束的形式-功能集的重新映射。这些翻译图式是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组织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转换或修改。在翻译学习的过程中,译者建立了更具体、更详细、更包容的重映射图式。我国学者汪立荣认为,翻译的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激活与源语言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的译语表达式3。蔡晓燕从框架理论视角研究了英语隐喻的翻译策略4。徐俊从框架语义学视角研究了文化词语翻译5。胡家英、庞坤基于框架语义学分析了科技英语新词的特征及其翻译策略6。何燕、梅明玉认为,译者可从框架理论视角研究翻译过程,框架能够促进对翻译过程的理解,从而通过链接、调整或创新框架间的认知对应,完成翻译目标,实现科技传播与交流7。二、认知框架视角下科技翻译能力分析认知翻译理论可用来分析和解读翻译的认知过程,主要研究两个问题:翻译认知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译者需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翻译认知过程?认知翻译能力要求译者掌握认知翻译的专门知识,具备认知操作的技能和实施认知策略的能力。PACTE(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认为,翻译能力是为满足接受者需要和实现翻译目的,将源语文本转换为译语文本的能力8。其建立的翻译能力模型,将翻译能力分为六类:一是双语能力。双语交流需要的程序性知识,包括控制语言干扰的能力。译者可通过识别社会语言惯例、文本结构和语域特征等认知策略,解决双语能力不足带来的,在词汇、语法、语篇、语用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出现的翻译问题。二是言外能力,指在整体和具体方面对世界的陈述性知识,包含二元文化、百科常识和学科知识等。译者可充分利用认知能力来管理知识,合理使用文献资源来解决言外能力不足带来的翻译困难。三是翻译知识能力。关于翻译和译者本质的隐性和显性的陈述性知识,包括翻译操作知识,如翻译单位、过程、方法、程序和翻译问题类型等。翻译知识不足会在脱离源语外壳、重新表达、翻译方法选择等方面产生问题。翻译方式从笔译变为口译时,时间压力和翻译难度增大。四是翻译工具能力。与翻译实践相关的程序性知识,如文献信息源管理、翻译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行业实务等。五是心理生理能力。PACTE 认为,译者的心理生理能力是专家知识的一部分,包括不同类型的认知和态度成分,以及心理活动机制。其中认知成分包括记忆、知觉、注意广度、创造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等;态度成分包括求知欲、积极性、毅力、严谨、自律、批判精神、创造力,对自身能力充满信心,同时也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8。在口译时,由于时间压力和公开场合的影响,译者会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许多问题,因此这些能力组成要素在翻译时十分重要。六是策略能力。译者利用策略能力来规划、评估翻译过程,激活其他翻译能力,从而影响最终翻译结果。译者发挥策略能力,便能甄别翻译问题,采取对策加以妥善解决,从而弥补其他能力的不足。PACTE认为,策略能力、工具能力和知识能力是翻译所必需的能力,其中策略能力是最重要的8。Wills 认为,翻译能力是三种能力的结合:一是源语接受能力(解码和理解源语文本的能力);二是目标语生成能力(利用目标语语言和文本资源的能力);三是超语言能力,即在源语文化的语言文本系统和译语文化的语言文本系统之间进行信息转换的能力9。与交际能力不同,翻译能力不是均衡分布在社会语言文化成员中,也就是说不是每个人都会翻译,但可通过学习其他译者的翻译经验来习得翻译能力。按照心理语言学的观点,翻译能力是译者激发原文投射的框架和图式,并与目标语词汇和句法结构自行关联的能力。Bell认为,译者应掌握命题结构知识(语义知识),协调小句承载命题内容和分析小句找回内置内容的知识(句法知识),以及将小句体现为承载信息的文本和重构文本为小句的知识(语用知识)10。Bell将其翻译过程模型建立在语义结构分析、语篇范畴分析和心理语言活动基础语言文学传播学艺术学聚焦王 军,王晓妍,张 洋 认知框架视角下科技翻译研究-71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上。由于缺乏实证证据,Bell使用的功能范畴和语言范畴,基本上是假想的。然而,自下向上和自上向下的文本处理方式,和从功能角度很有吸引力的级联型交互操作方式,使得该模型的整合结构比较完整全面。Nord 在 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和教学应用中提出了另一个功能模型,发现了与科技翻译相关的、两种基本类型的翻译产品和过程,即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11。文献型翻译是记载源语作者和接受者之间,关于源文化交流的文献,而工具型翻译是在译语文化中进行新的交际活动时,起独立信息传送工具的作用,实现交际目的,且译语接受者没有意识到,自己阅读或听到的文本曾经以不同的语言形式,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使用过。工具型翻译适用于科技翻译,因为信息接收者不必知道他所读的是翻译文本,只要能与原文读者接收到一样的信息,源语和译语的功能保持一致即可。正如人的思维存在有意识和潜意识或直觉过程一样,译者在翻译操作过程中,其思维空间也存在可控与不可控两种情况,这在研究译者思维的复杂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策略是控制,不是靠直觉行事。翻译是有原则的策略过程,始于翻译的文本分析,终于译语文本生成,针对特定读者群体,具有特定文本功能。Venuti将翻译策略分为归化和异化。12归化策略采用阐释方法,消解文化差异,实现译文可理解性。阐释法侧重于解释性翻译,给予译者操纵文本的权力,生成自然、可理解、可读性强的译文。原文按照顺应原则,遵循译语语言和文化习惯进行再创作,以实现翻译的功能或目的。异化策略生成的译文保留了源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特征,给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带来异域的影响,将读者送往国外。在科学研究、地缘政治谈判和经济交流中,由于交流的紧迫性,因此使用标准行话和术语来翻译,可确保读者或听众的即时可理解性,所以与文学翻译相比,科技翻译基本上采用归化策略。根据翻译问题的微观和宏观差异,策略分为处理文本片段的局部策略和针对文本整体的全局策略。局部策略和全局策略都与译者背景知识的组成元素相关,包括对目标语中类似文本风格和内容、语言惯例、语域和直觉的批判性意识等。根据以上功能和性质分析,可以看出翻译过程就是由翻译引发的心理过程。正如许多心理语言学研究所阐述的那样,这一过程同时发生、相互依赖、整体如一。翻译不仅要考虑到翻译问题的功能层面,更应基于策略能力,细致探究解决这些翻译问题的认知策略,进而在框架-原型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译者的整体认知翻译能力。三、认知框架视角下科技翻译策略分析翻译是一个策略过程,通过对MTI翻译硕士专业学生的有声思维报告和科技翻译文本的分析,确定科技文本语域特征与认知策略选择之间的关系,找出适用的策略类型。译者的翻译能力通常体现为一个可控和有意识的过程,可以用语言加以描述和分析。研究发现,在翻译设备使用说明书时,文本分析激发情境框架,以意象的形式在译者大脑中产生关于设备的感知观念。设备技术部件的意象,基于译者的先验知识,激活了大脑中有关此设备的综合信息,换句话说,这条语言输入以意象方式激发了相关的认知框架。这对“自下向上”和“自上向下”的文本理解过程理论有较好的借鉴意义。“自下向上”是基于输入的语言数据来得出文本的意义,“自上向下”是指利用先验知识来理解文本。将科技翻译作为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框架结构作为译者组织语言和非语言知识的手段,表征原文的句法和语义结构,决定了认知策略的选择,从而提高译者的能力。根据所选文本不同的语域特征,即包含不同的信息和科技内容,专用科技文本包含大量的技术术语,科普文章等普通科技文本倾向于语用导向,译者可采用不同的认知翻译策略。研究概括出展现职业翻译能力的两种基本策略:原型策略和适应策略。原型策略适用于具有科技文本句法和语义结构基本核心特征的文本,也就是专家间交流的专用科技文本。对于专用科技文本,原型策略优先于适应策略。框架以意象和情境的形式,在译者的心理空间中创造出有助于确定意义的视觉场景。原型句法语义框架是第一组以普遍样板形式出现在译者脑海中,构建文本信息内容的实例。译者依靠标志性结构、独特的规则和固定的术语,在语境之中寻找特定的规则和模式。使用原型策略的翻译过程可以通过引出框架和场景的数据来进行认知控制。而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语境和补偿方式进行-72更广泛考量时,也就是对于科普性较强的普通科技文本,可采用适应策略。或者说,对于普通科技文本,适应策略优先于原型策略。以介绍新型科技产品的科普文本为例,通过将译者对相关主题的先验知识应用于语境来弥补文本理解的不足。通过回想早先使用的类似产品的功能特征,并与新产品文本中的描述相关联,使用隐喻、转喻等技巧,生成译语表达。监控文本分析中有意识的心理数据处理,但这种分析大多是不由自主的,难以控制。这时就需要译者具有较好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