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高校女性科研人员支援体系研究_段伯渊.pdf
下载文档

ID:2327836

大小:1.39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日本 高校 女性 科研人员 支援 体系 研究 段伯渊
BEIJING EDUCATION62023.02 高教本 期 关 注 聚 焦栏目协办日本高校女性科研人员支援体系研究文/段伯渊摘 要:高校女性科研人员作为科研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是推进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理应得到符合女性特点的专项支援与扶持。而我国高校女性科研人才存在“高端缺席”、孕哺期缺乏关照、人才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女性科研人才的科研创新与创造活力亟待激发。日本高校在科研经费拨给、科研项目支撑及保育服务供给等方面经验丰富,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女性科研人员支援体系。由此,对日本高校对女性科研人员进行支援的实践动因及其支援体系的框架结构进行考察分析,并提出我国高校应从健全女性科研人员支援网络、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以及夯实支援的物质基础三个方面着手,改善女性科研人员的现实处境。关键词:日本;高校;女性科研人员;支援什么是真正符合人性发展的性别平等,人类社会对此问题的回答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人类追求性别平等的路径,也纷繁复杂、异常艰难。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社会男性的权力大于女性、男性所处的地位高于女性,这是社会需要反思和改变的1。但由于社会、历史、生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众多领域内性别公正都难以充分实现,科研领域也不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科研领域长期缺乏女性专项支援政策。直至 21世纪,相关政策才相继出现,2004 年,我国创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0 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放宽中国青年科技奖的女性年龄上限至45周岁2;2011年,科技部和全国妇联共同颁布第一个面向女性科研人员的专项文件 关于加强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3。虽然我国已逐步意识到为女性科研人才提供支持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高校女性科研人员“高端缺席”、孕哺期缺乏关照、人才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仍旧存在4。要破解以上顽疾,有赖于高校女性科研人员现实处境的全方位改善。基于此,2021年 7月,我国科技部同全国妇联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了 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 若干举措),指出女性科研人员撑起了我国科技事业半边天的重要地位,提出要从多个方面加强对女性科研人员的支援,如降低女性科研人员获取科技资源难度、提高科技决策参与度、完善女性科研人员评价激励机制、支援孕哺期女性科研人员科研工作等5。由此,着力于更好地落实若干举措的相关规定,服务于高校女性科研人员群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本研究将着重考察日本高校女性科研人员支援体系实践动因与架构组成,以期为我国的 若干举措的完善与落实提供经验借鉴。日本高校女性科研人员支援体系的实践动因1.贯彻社会公正的应有之义1.贯彻社会公正的应有之义1948 年12 月,联合国发布了 世界人权宣言,其中第二条规定“人人不分性别或其他身份的区别享有 世界人权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6。为进一步关怀女性、改善女性的现实处境,1972 年,联合国规定 1975 年为国际妇女年。随后,1979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呼吁各国付诸行动消除对女性的歧视7。日本在 1956 年加入联合国,并于1985 年批准了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但日本社会长期以来都以男性为中心,近代女性解放也显著滞后于社会整体近代化进程。因此,受历史遗风影响,日本女性在现代社会中也难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为与国际社会接轨,日本迫切需要加强对女性的关注、深化对女性社会处境的了BEIJING EDUCATION72023.02 高教本 期 关 注 聚 焦解、改善女性在社会各领域的不利处境。以此为契机,科研领域内的女性群体也获得了更多的政府和社会关注,如日本科学技术人才代表机构“日本学术会议”在第 12 期(1981年1985 年)诞生了首位女性会员8。然而,在科研领域要实现性别公正也实属难题,构建高校女性科研人员支援体系是日本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除却与国际接轨的要求,日本少子、高龄化的严峻形势也迫切要求提升女性的社会参与度。在少子、高龄化背景下,劳动力短缺已经严重威胁了日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快速提升社会整体生育率以解决少子、高龄化问题显然并不现实。由此,有学者指出,从现代人的生活入手,重新定义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释放被家庭束缚的潜在女性劳动者才是缓解日本劳动力短缺的良方9。具体来说,日本劳动力市场长期以男性作为主要供给来源,诸多女性被社会排挤于劳动力市场之外。若能激发女性社会参与活力,促使女性成为劳动者将有效填补日本社会的劳动力缺口。但也有学者认为,若女性投身工作后无法与生活相平衡,也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生育率进一步降低10。因此,为女性提供支援、缓解女性在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有助于激发女性劳动者活力、保障社会生育率,使日本形成更加稳定的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解决高校女性科研人员的工作与冲突问题也备受社会关注。2.高校科研发展的必然要求2.高校科研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少子高龄化的社会症结,日本高校长久以来也面临着科研人才短缺的现实问题。据文部科学省公布的数据,日本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在 2006 年达到顶峰后便呈现逐年滑坡的趋势,仅在 2004 年至 2016年间博士入学者中硕士升学人数就由11,084 人下降至6,491人,减少了近 41.4%11。而博士作为高校科研的主力军,报考人数的下滑势必导致高校科研人员整体规模的缩减。与之相对,日本高校的在读博士中社会在职人员、留学生的比例却在不断增长。有数据显示:日本研究生院中在读博士中社会在职人员比例在 2004年至 2014 年由 21.7%上升至 37.7%11,2016 年在读博士的外籍留学生的比例也达到了36%12。而社会在职人员与外籍留学生的比例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高校专职科研人员的比例。按此趋势发展,日本高校的整体科研力量或将逐步衰弱。因此,如何应对高学历人才日益短缺的现实问题、保障科研人才的数量稳定成为日本高校的重要课题。面对高校科研人才缺口日益扩张的客观现实,日本政府认为扩充女性科研人员规模是作为缓解科研人才规模缩减的可行之策。就现实而言,日本女性科研人员在科研队伍中的占比本身就较低。若与其他国家横向比较,日本女性科研人员的比例要显著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2017 年,日本科研人员队伍中女性占比仅为15.7%,而英国、美国、德国、新加坡、挪威等国的女性科研人员比例均保持在 27.0%以上,接近日本的 2 倍13。在科研人员队伍中日本女性占比与男性相比差距悬殊,这也表明日本女性科研人员的活力亟待激发。而高校兼具人才培养与科研活动开展的双重功能,也是扩充女性科研人员的培养、强化对女性科研人员支援的前沿阵地。因此,构建高校女性科研人员支援体系,对于日本缓解科研人才短缺状况、保障科研队伍的整体稳定而言意义重大。3.高校女性科研人员的现实诉求3.高校女性科研人员的现实诉求自“神武景气”的经济繁荣期起,日本社会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转变,出现了“核心家庭”的家庭形式,多数的日本家庭演化为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状态14。在此状态下,日本女性被严重“主妇化”,尤其女性在职场上的生存难度远大于男性,高校女性科研人员也不例外。与普通职场女性的境遇类似,高校女性科研人员也受家庭与工作难以兼顾、生产育儿期后难以回归、成果考核缺乏对育儿介护的关照、职场歧视等问题的困扰。另外,由于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女性科研人员在经费申请、职位获取上也难以获得与男性同等待遇。在经费申请方面,男性科研人员在 2013 年度的人均科研经费为712 万日元,而女性科研人员的人均经费仅有 363 万日元,女性申请科研经费的难度远高于男性;而在职位获取方面,日本高校男性科研人员获得终身职位的比例也要远高于女性15。因此,多数的高校女性科研人员都难以打开职场晋升通道、获得长远的职BEIJING EDUCATION82023.02 高教本 期 关 注 聚 焦业发展。更有相关数据显示:在 2020 年日本高校中女性助教比例为 31.6%,讲师和准教授的比例为 28.3%,教授的比例为17.8%;甚至在理学、工学等学科领域,女性仅占教授比例的 4.6%和 2.9%16。显然,在日本高校中职称越高,女性科研人员所占比例就越小。日本高校女性科研人员支援举措既要回应女性的普遍职场诉求,解决女性在职场的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困难;也要从科研岗位的特性出发,充分给予女性科研人员公正、合理的机会与待遇,回应女性在科研事业上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日本高校女性科研人员体系的现有举措从现实出发,日本政府与高校充分考虑现实处境与需求,从女性科研人员的培养、任用、晋升以及生育保障等多个环节发力,构建起了科学有效的女性科研人员支援体系。1.助力女性的学业选择与职业发展1.助力女性的学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第一,女性学业发展的方向指引。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始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输送科研人才的重任。而女性作为促进科学技术革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升她们在科研领域,尤其是活跃度较低的理学、工学的参与度意义重大。为此,日本众多高校都开放校园,举办相关的引导活动,以助力女中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业方向。例如:东京大学每年都举办“女子高中生东京大学说明会”“在校女学生母校访问活动”等活动,通过组织女中学生走进大学校园与在校女大学生交流17,在校女大学生回到高中母校进行宣传18等方式引导女中学生摆脱“女性不适合理科”的刻板社会印象的影响。与之类似,名古屋大学的“女中学生理科进学推进研讨会”19、明治大学的“女性理科发展道路论坛”20、神户大学的女高中生关西科学塾21等活动都致力于激发女中学生群体对理学和工学的兴趣,深化其对理学和工学的理解,使其能够自主选择学科方向与职业发展道路。此外,不少高校还设置了面向优秀女性科研人才专项奖励,以宣扬先进榜样,破除对女性选择理学、工学的偏见与歧视。例如:名古屋工业大学以优秀女性科研人员为表彰对象的“女性开拓工学未来奖”。总体而言,日本高校借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向女中学生提供专业方向指引,以设置专项奖励表彰优秀女性科研人员等形式弘扬先进事迹,既强化了女中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也为其营造更为宽松自由的选择环境。在成效上,日本高校女性科研人员的数量实现了逐年稳定增长,在理学、工学领域的数量和比例增长尤其显著:理学女性占比由 2014 年的 13.75%增长至2021年的15.39%;工学女性占比由 2014 年的 9.76%增长至 2021年的12.48%,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壮大女性科研人才队伍的目标22。第二,任用、晋升制度的重点改造。除职业方向的指引外,日本高校还致力于解决女性科研人员的任期短、晋升难的问题,力求为女性科研人员创造更为宽松的职场环境。在女性科研人员的任用方面,日本的第五个男女共同参与基本计划为高校设置了2025 年女性科研人员在各学科领域应达到的目标比例,如理学为20%、工学为15%、农学为30%、人文科学为45%、社会科学为 30%等23。对此,日本各高校也将立足实际,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女性科研人员的总体比例。例如:茨城大学在科研人才任用方面规定“同等条件下优先任用女性”24,以此切实保障女性科研人员获得公正的职位任用机会。而在职场晋升方面,日本的第五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也提出政府要把握女性科研人员担任领导职务的确切比例,定期将相关数据向社会公布。虽然在短期内调整高校领导职务中的女性科研人员比例并不现实,但文件发布后日本高校强化了对女性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关注,具体表现为部分高校设置了专门的女性晋升制度。例如:千叶大学设置“女性教师升任制度”,该制度规定若女性科研人员达到晋升标准却因职位数量限制而无法晋升时,可通过校长的裁定直接获得晋升。在此制度的推动下,千叶大学中高职称(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女性科研人员比例也从 2015 年的16.7%上升至2019年的19.3%25。而职场环境的改变,也进一步解放了高校女性科研人员的职场观念。有学者指出,高校女性科研人员在 2003 年至 2014 年间对科研管理职位看法发生了巨大转变,尤其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