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韧性
城市
理论
引导
蓝绿
空间规划
策略
研究
孙杨
60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02被逐步应用于各个方向:霍林第一个将韧性引入生态学用来描述生态环境系统在遭受扰动后仍能维持稳定的能力;20 世纪末,社会经济学家与生态学家将研究从自然生态学发展至社会生态学2。城市规划者也开始意识到城市系统更需要增强灾害风险的预警与响应能力,故将“韧性”概念扩展到城市的研究中。韧性概念的具体演进历程如表 1所示。1.2 韧性城市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随着“韧性”概念被逐步引入城市规划中,国内外的学者将韧性与城市规划当中的环保与安全结合起来,形成了“韧性城市”的理论体系。总结出许多关于“韧性城市”理论的评价标准与发展的框架结构,从而描绘出城市韧性的表现特征,关于城市韧性水平的评价标准包括研究对象的韧性组成要素、韧性发展的特征与韧性阶段3。表 2 为部分学者或组织提出的城市韧性的表现特征与评价标准。2 蓝绿空间概念与规划2.1 蓝绿空间概念蓝绿空间的概念与绿色基础设施及其相关景观规划概念十分相似,如绿道和生态网络4。将绿色基础与环境规划连接起来,主要目的是在设计开发城市环境的同时改善摘要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而韧性城市是目前国土空间优化与发展的新目标。蓝绿空间作为一个包括自然、水体及人工绿色空间的网络系统,不但能减少气候变化与人为建设影响,还能提供丰富的复合功能。本文以韧性城市理论为主线,通过提高水文生态的绩效及复合功能的服务,进一步推进美好城市的建设工作。关键词韧性城市;蓝绿空间;规划策略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DOI10.19892/ki.csjz.2023.02.18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people are fac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brought by climate change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and the resilient city is a new goal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omeland space.Blue-green space,as a network system including natural,water and artificial green space,can not only reduce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construction,but also provide rich and complex functions.Taking the resilient city theory as the main line,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mprove hydro-ecological performance and services with composite functions,which further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city.Key words resilient city;blue-green space;planning strategy现代的城市正在面临着多种类型的风险与灾害所产生的严峻挑战,气候的影响与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洪水、大暴雨、大旱灾与火灾等灾祸 1。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大型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不合理土地规划切断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也改变了自然水文过程与排水模式。本文以韧性城市理论为指导,合理地进行蓝绿空间规划,使得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能够有机融合、和谐统一。1 韧性城市理论1.1 韧性城市理论演进历程“韧性”一词最早被应用于机械工程方向,指某些材料在遭受外部的攻击与冲击后,其自身的抵抗力与复原能力。伴随着学科之间的不断融合,“韧性”这一概念也作者简介:孙杨(1987-),女,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作者单位: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韧性城市理论引导下的蓝绿空间规划策略研究Research on Blue-Green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y Guided by Resilient City Theory孙 杨Sun Yang表 1韧性概念演进历程概念演进工程韧性生态韧性演进韧性时间阶段1973 年之前1973 年至 1990 年末期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平衡状态单一稳态多个稳态持续稳态韧性目标恢复原稳态塑造新稳态适应循环稳态支撑思维工程学思维生态学思维系统论思维系统特征有序线性复杂非线性混沌不确定研究重点稳态恢复力稳态塑造力稳态适应力扰动应对扰动威胁论扰动学习论扰动适应论61 2023.02/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城市的绿地,其中囊括各城市的内部、城市与城市间,以及城市四周的多功能环境系统组件,比如人工、自然及半自然。蓝绿空间关注城市、郊区和城市绿地的数量、质量、多功能效益和栖息地之间的连接5。蓝绿空间作为一种与自然相结合的生态景观网络系统,由蓝色空间系统和绿色空间系统组成。蓝色空间系统包括城市集中建设区和城市发展区的水空间、蓝线控制空间,以及特殊区域的水空间与蓝线控制空间。绿色空间系统不仅包括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绿地,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还包括未纳入城市建设地统计的区域绿地。本文从三个空间尺度阐释了蓝绿空间所包括的内容。从宏观尺度来说,蓝绿空间主要概括为“点线面”,由河流生态走廊、各个山脉及各生态斑块共同构成的绿色走廊网络;从中观尺度来说,蓝绿空间包括林地、农田、公园、绿道和绿树组成的绿色开放空间;从微观尺度来说,蓝绿空间由小型绿色广场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组成。具体而言,蓝绿空间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是城市化地区的蓝绿空间,是指城市中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地方中的蓝绿景观;另一种则是乡村区域中包含的蓝绿区域,包含自然与半自然的蓝绿景观。沿着自然到人工梯度,蓝绿空间依次包括自然湿地、人工湿地、郊区农田、河岸绿地、林地、农田、水库、现代农业、现代公园、景观广场等(见图 1)。在蓝绿空间的内涵中,最重要的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强调绿色、联系、开放性与多样性。“绿色”指采用自然元素所构建的绿色基础设施,它们的搭建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联系”就是把自然、动物与人类生存生活的栖息地相连;“开放性”作为公共服务的基本属性,体现对社会各个群体的包容性,确保公众能够无障碍地进行使用;“多样性”就是保证多个目标功能能够混合运行。2.2 蓝绿空间规划蓝绿空间规划是一种适应性行动,通过构建弹性区域游刃自如地面对来自城市系统的内外部压力,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影响。蓝绿空间的相关规划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的各种规划类型。宏观尺度的相关规划包括流域规划、河岸生态系统管理、生态走廊系统规划等,侧重在农村地区的上、中、下流域制定综合目标、战略和管理政策。中观尺度的相关规划包括绿色开放空间规划、河流绿道规划、城市水系统规划等,侧重城市或郊区,强调保护蓝绿资源的自然属性。它们与邻近的城市系统相结合,形成开放空间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环境教育、休闲娱乐、健身活动和其他功能。连接城乡的蓝绿走廊网络结构的保护、连接和恢复也是中观尺度规划的重点。微观尺度的相关规划包括生态恢复、雨水管理、滨水公园设计等,集中于多目标要求下的蓝绿空间设计,如景观美化、娱乐和环境改善、栖息地环境恢复等。蓝绿空间规划应系统整合差异化的生态特征和社会需求,根据自然属性和相邻建筑诉求的特点,形成城乡断面的差异化监管方法。技术要点包括区分功能定位、土地空间布局、建立控制指标、规划策略和每个区域的建设指南,从而形成保护和利用的科学规划方法。3 韧性城市理论下的蓝绿空间规划策略现有的蓝绿空间规划规模和层次体系无序,往往追求单一的功能目标,存在价值取向失衡、保护利用不协调、城乡环境特征不匹配等问题,导致蓝绿空间的整体服务功能较低。因此,需要运用韧性城市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3.1 城乡区域层面蓝绿走廊网络建设城乡区域层面中城市韧性规划的目标是在确保水文生态适宜性的基础上合理地建设蓝绿走廊网络。每个子水流自然自然湿地自然森林林地管理国家公园人工湿地河岸绿地郊区农田植被 渗透雨花园城市核心区自然、乡村地区湿地污水处理林地农田果园水库人工生物街道现代 农业现代 公园绿化景观广场生态停车场图 1 蓝绿空间内容(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表 2城市韧性表现特征与评价标准提出学者或组织具体特征表现特征Wildavsky A流动特征、扁平特征、缓冲特征、冗余度Ahern J多功能性、冗余度与模块化特征、生态和社会的多样性、多尺度的网络连接性、有适应能力的设计规划Walker B多样性、创新性、模块化、冗余度、生态系统服务Allan P多样性、变化适应性、模块性、创新性评价标准洛克菲勒基金会健康和幸福、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与环境、领导和策略Cutter社会、经济、社区资本、制度、房屋和基础设施、环境陈利经济、工程、环境、社会62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02区域都包括静态与动态特征相结合的孤立生态要素,这些要素可以通过线性结构进行功能连接,形成蓝绿走廊网络,提供多种复合功能,确保自然与半自然、城市与自然区域间相连通。蓝绿走廊的建设过程可划分为四个步骤:第一,确定好优先保护的生态区域,从而建设生态枢纽;第二,找到最佳的生态路径以后,根据生态路径规划走廊的空间;第三,确保能覆盖各种各样的走廊类型;第四,进行调整与优化后,构建生态网络,并建立相应的复合函数。蓝绿走廊网络需要确保其在各个空间尺度上的连通性,包括集水区单元内的微观尺度连接、次级集水区之间的中观尺度连接,以及横跨集水区单位的宏观尺度连接。最终增加主要自然绿色区域的可达性,减少洪水发生的概率,提供调节气候、净化水资源,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服务,并改善走廊沿线城乡居民的宜居性。3.2 合理配置蓝绿开放空间蓝绿开放空间的规划需要考虑建筑区域和自然环境区域的整合。首先,结合当前土地利用及其环境影响的特点,认识相关土地利用对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和机制,调整合适的土地性质,有必要对蓝绿空间的不同类型、大小、布局、形式和植物物种配置进行分区设计、指导和控制,以提高土地效率和综合功能。林地具有节约水源和净化水质的功能,因此蓝绿空间规划应与周边林地规划相结合,形成复合缓冲区。根据保护等级,将复合缓冲区分为滨河区、中心区和外部区,相应地以从内向外进行不同程度的严格控制。在生态支持方面,实现蓝绿空间的综合功能、环境保护、景观塑造,以及社会和文化活动。3.3 合理配置蓝绿基础设施充分考虑蓝绿基础设施设计与建筑、场地和景观的整合。过去,有关雨水设施的配置并未与自然或城市景观的结构和布局相联系,这就造成自然水文过程与城市的形态动力学相分离,通过自然和人工元素的有机结合,采取分散式雨水管理措施。分析各个场地相应的物理条件、规划要求、维护成本及其他限制性条件,最后结合不同的雨水基础设施组件的适用性进行分配,如雨水花园、街道洼地、植被渗透、可渗透公园、废水湿地等。3.4 差异化监管蓝绿空间由于地形和地貌的变化,蓝绿空间的自然环境特征差异很大,如沿河从上游到下游的陡坡,导致蓝绿空间特征发生急剧变化,土地开发特征和生态服务功能也大不相同。蓝绿色空间从自然源区开始,沿途经过农业生产区、城镇和城市,土地所有权和使用问题混乱复杂,相关土地的建设和开发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应摒弃以往“一刀切”的广泛划界方法。根据城乡生态环境特点及相应的建设发展目标和诉求,建立指标体系,划分城乡样带分区。通常分为五个典型区域:自然保护区(T1)、农村的农业区域(T2)、城市的边缘区域(T3)、常规城市区域(T4)及城市的核心区域(T5)。3.5 进行蓝绿空间的可行性评价为了有效运行特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