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人本主义
建构主义
融合
大学生
人格
教育
策略
探讨
高利
第 24 卷第 6 期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4No62022 年 11 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Nov2022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融合的大学生人格教育策略探讨高利芳,张丽英,李艺玮(安徽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摘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人格教育需融合运用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理论,从价值观和方法论角度实现学生人格培养的“情理兼修”。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建构适应学生异质性、由学生内在需求驱动的多层次人格教育体系,建构有趣的人格教育情境,提升人格教育课程吸引力,增强人格教育效果。关键词:人格;教育;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22)06-0099-05收稿日期:20220618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重大项目:人工智能时代财经人才培养的人格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2020jyxm0011);中国会计学会重点科研课题:新形势下会计类学科专业的融合与重构研究(2021KJA04);安徽财经大学教研项目:国际化财经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acszjyyb2021058)作者简介:高利芳(1980),女,内蒙古丰镇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高等教育。Discussion on the Strategy of Person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Based on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of Humanism and ConstructivismGAO Lifang,ZHANG Liying,LI Yiwei(School of Accountancy,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Bengbu,Anhui 233030,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education,and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adaptto the societ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undperson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humanism and constructivism theory in personality education to realize thecultivation of both emotion and reason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s and methodolog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students as the center,construct a multilevel personality education systemthat adapts to the heterogeneity of students and is driven by the intrinsic needs of students,construct interestingsituations of personality education,enhance the attraction of personality education courses and improve the effectof personality educationKey words:personality;education;humanism;constructivism近年来,霸凌、暴力伤害他人恶性事件在高校中时有发生,折射出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健全人格培养方面仍有缺失。多元的社会思潮也容易让“三观”正处于形成期的青年大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迷茫,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高等教育应帮助学生摆脱“工具人”,塑造“完整人”,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与全面发展。然而大学生作为自我意识觉醒的青年一代,不喜欢被说教,也越来越难被取悦,因此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工作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针对当前高校人格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教育学研究中的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理论,探讨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策略。一、人格与健全人格的内涵(一)人格的内涵人格研究离不开对人的认知、精神、行为、性格特质的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珀文(Law-rence Pervin)认为人格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它赋予个体生活的倾向性和一致性1 415。国内学者黄希庭和范蔚提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身心组织2。苏学权和左西年则认为人格是指一个人总体的精神活动模式,在行为、认知、情感等方面有别于他人3。由此可见,心理学强调人格具有综合性、稳定性、独特性等特点。(二)健全人格的要素依据著名的“人格五因素模型”,健全人格的内在要求是开放纳新、严谨负责、乐观外向、亲和近人、情绪稳定。黄希庭对健全人格提出五条标准,强调了在处理个人与世界、他人与自我、过去与现在、逆境与顺境关系时应持有的正确态度4。程科和黄希庭将健全人格的心理健康提炼为六个维度:幸福体验、人际和谐、积极乐学、情绪调控、目标追求和勇于挑战5 等。本文将健全人格的要素概括为“三个维度、四种表现、五个目标”:(1)“三个维度”指健全的人格从自我观照、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内在的思想建设和精神活动。(2)“四个表现”是“三个维度”的外在行为表现。一是自律、自励的目标追求,即具有明确、坚定的奋斗目标,尽责、持续地推进目标完成;二是稳定、乐观的情绪调控,即有效控制负面情绪,面对挫折困难保持乐观主义;三是和谐、合作的人际交往,即善于与他人沟通协作,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开放、纳新的学习心态,即以开放心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新事物、新经验好奇和乐学。(3)“五个目标”指通过人格的内外兼修,最终达到一个总目标 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内含四个分目标:具备较高的认知理性、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自我成就的性格特质、易自我悦纳的幸福体验。二、人格教育视域下的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关系(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哲学家们从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等层面对人本主义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尤以价值论的人本主义最为盛行。杨寿堪和李建会指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尊严与自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哲学6。罗杰斯将人本主义的原理应用于探索教育改革问题,发展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其主要思想有:(1)学生定位: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学生具有自发学习的倾向和自我指导的潜能;(2)师生关系:教师要对学生真诚、尊重、理解和关爱,关注学生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建立共情的学习氛围,创造最适合学生发挥潜能的环境;(3)教育目标:发展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潜能和人格的充分发展7。可见,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尊重人、发展人的哲学思想在教育领域内的延伸反映。(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原本是建筑学词汇,后被普遍借用于描述认知心理,发展为关于知识和学习的哲学思想。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知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誉为“教育界的一场革命”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思想有:(1)学生定位:学生是建构的中心和主体,学生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新意义能够主动探索、发现和建构;(2)学习过程: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学习是在与外界的互动、协作与对话中获取、建构新知识;(3)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支持者、促进者,需要为学生的学习、协作创造条件,在需要时提供帮助;(4)学习目标: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即学生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9。(三)人格教育视域下的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关系教育学领域的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思想,本文认为二者异中有同。其共同点为:一是都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都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认为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动机;二是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促进、帮助作用;三是都强调了学习过程中需要建立情境、创造条件。两者的差异为:在教学目标层面,人本主义侧重学生人格意义上的自我实现与全面发展,而建构主义侧重学生认知的深刻性;在教学方法层面,人本主义立足教师角度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输出,而建构主义立足学生角度,关注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事物的互动关系。可见,人本主义更重“情”,基于价值导向;建构主义更重“理”,基于认知导向。本文认为可以将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相融合作为人格教育的理论指导,依照“人本主义为体、建构主义为用”的定位发挥各自作用。作为“体”的人本主义传达教育的价值观,与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作为“用”的建构主义提供教育的001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4 卷方法论,建构人格教育目标的实现路径,两者的融合恰好满足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情理兼修”的基本要求。三、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教育对象的异质性未被充分关注心理健康是人格健全的应有之义,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必然包括心理健康教育。2001 年教育部颁布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自此高校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或人格障碍筛查,提供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但是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尽如人意,表现为: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够普及,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譬如林淑玉认为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供需错位,重点放在了对少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发现和个案干预上,较为忽视对学生群体的普遍性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立足学生实际心理状况的课程较少,课堂教学效用不高10。白荣耀等对泉州地区的高校进行了调查,发现师生普遍认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不够丰富11。马永亮和王军对安徽省部分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期望高、满意度低的现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体现出发展性目标与预防性目标并重、技能目标高于知识目标的特征12。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尚不能做到精准施教和分层教育。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成立单独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和负责机构,相关工作规划和方案面向全校学生,没有分类细化13。(二)教育内容较为忽视学生内在需求从人格角度来看,情感和动机是学习和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而大学生的突出心理问题是难以管理好自身情绪,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较为常见。积极情绪对于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关心学生的情绪波动并不是与教学无关的小事。然而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常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对象,人格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较为缺乏人文关怀,相对忽视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求,教学内容主要是外部驱动型的宏大叙事,不能为学生提供情绪价值,以致没有内化为学生信念、真正“入脑入心”。梁纯雪和眭依凡对浙江省高校1 100 多名在校生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学生认为思政课程内容脱离现实枯燥空洞,课程内容缺乏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14。吴瀛灏等对江西省部分高校 3 312 名本科生的调查显示,近 40%的学生认为思政课脱离大学生的现实生活,60%以上的学生认为思政课与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发展脱节15。由此可见,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完全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