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体传播视域下国际学生班级网络思政教育研究_余宙.pdf
下载文档

ID:2327767

大小:1.44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群体 传播 视域 国际 学生 班级 网络 政教 研究
收稿时间 2021-04-13基金项目 本文系同济大学思政基金研究课题“群体心理学视野下国际学生班级思想教育工作方法研究”(tjsz201929)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 余宙(1986),浙江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李钰倩(1993),女,山东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心理学。2022年11月November,2022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 群体传播原理为国际学生班级网络思政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分析了高校国际学生群体传播的特点、群体传播在国际学生班级中的运行过程和主要影响,提出了搭建班级信息有效网络传播平台、引导正向网络舆论表达、精准提高班级信息注意力与参与度、做好班内信息把关与规范传播秩序等有效对策,以探索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网络空间治理方法。关键词 国际学生;群体传播;网络思政;班级舆论治理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1-0116-03班级是高校开展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班级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新媒体对创新班级管理的影响日益重要。特别是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学生班级网络管理以及如何开展网络思政工作成了重要议题。与中国学生相比,国际学生一方面在班级中拥有多重身份和更复杂的文化知觉与身份认同感,另一方面,其群体传播生态存在环境复杂、易引发个体注意力低下等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在群体传播中国际学生班级思政教育和网络治理的有效策略,构建理想稳定的班级网络思政教育模式。一、国际学生群体传播特点及其心理特征群体传播有着明确的概念和体系界定,即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在参加群体的成员形成共有意识中起重要作用1。国际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是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有一定的协作意愿,并在群体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国际学生群体意识和结构,这对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更成为该群体活动的框架,同时伴随心理变化产生一系列特点。作为双文化个体(比如国际学生是他国公民,拥有在国外大学的教育背景等),国际学生的群体自我认同更容易受第二种文化环境的影响,他们有更复杂的文化知觉、特别的文化知识结构。在群体传播中,国际学生个体积极寻求身份认同,在群体中获得的积极情感可以满足自身基本心理需要,能主动管理和调整认知,接受新文化语境下的自我身份2。同时,他们的个体意识强烈,不易受群体其他成员的干扰,比中国学生更乐于表达见解和分享、接收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学生的群体传播不限于线上,线下活动是线上活动的延续和重要部分。二、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国际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群体传播过程开展国际学生思政教育是我国构建“双一流”高校,培养知华友华国际友人的重要举措,而班级思政教育属于群体传播的范畴。目前,高校班级管理呈现出管理信息化、文化网络化、接受信息多元化以及表达方式舆情化四个特点3。在班级群体中,班级文化可以影响班级成员的心理和行为,良好的班级传播生态环境对思政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国际学生思政教育、了解和运用班级内外信息传播与互动原理,对达成群内共识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国际学生的班级传播运行过程,接收思政教育信息的意识、态度和行为,探讨有效的班内传播策略。(一一)班级信息传播结构班级信息传播结构群体独特的传播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和流向进行判断。如果信息流量大、信息覆盖面广、群体间互动群体传播视域下国际学生班级网络思政教育研究余宙李钰倩同济大学,上海200082116University Education和交流频率高,则群体合意基础相对较好。同时,信息流向是单向还是双向也很重要。在班级信息传播中,传播主体一般是高校和教师,但随着自媒体的应用和网络的普及,班级成员人人也可以是传播者,这就为双向交流提供了条件。信息传递双方充分参与,有利于在讨论中形成班级目标和规范,使班级情感和归属感更稳固、凝聚力更强。(二二)班级信息的群体接收班级信息的群体接收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心理对班级内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思政教育效果评估和策略建构有重要影响。受众态度对是否接受所传递的信息起到决定性作用。态度是认知后产生的情绪情感,继而表现在行为上,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班级传播者的可信度、专业性、吸引力和参照群体。受众态度就信息内容而言,包括生动性、重复率、比较方法、得出结论的方式等;就国际学生的角度而言,包括人格与性格、心情状态、免疫效果等。而班级传播情境也会影响班级成员对思政教育的接受态度4。这些指标可以作为群体传播中成员个体间和群体内信息传达的重要评判指标。(三三)班级规范班级规范、压力与说服意识的形成压力与说服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群体规范与群体意识目标的形成有着紧密关联。规范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其能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保证群体合作,将群体争论性意见限定在一定范围内,通过维护规范来增强群体统一决策。在班级信息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信息接收者还是传播者都会在群体中感受到群体压力,而压力可以督促规范的执行。在制定好班级规范后,班级成员对班内传播的教育内容产生信服,而外界信息宣传说服的内容在这里泛指媒介信息,当它与班级内的意识一致时,班级成员较容易接受这些观点,如果与班级规范不符,则会使说服效果减弱。因此,好的班级规范和传播内容一经被认可,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外界意识形态信息干扰,容易说服学生接受思政教育内容。但如果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或权威信息缺乏说服力和证据,则可能产生不信任和流言。班级成员若缺乏辨别流言的能力,也可能引起行为上的失范。三、群体传播对国际学生班级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影响(一一)国际学生班级信息传播的强化教育效果国际学生班级信息传播的强化教育效果国际学生在班级范围内的信息分享和经验交流,有助于其更快融入中国的文化环境。国际学生对新班级其他成员产生的积极依赖情绪和对班级的归属感,会减少他们面对“未知”环境而产生的焦虑和恐惧,以及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压力。有心理学家指出,社会环境的认同、支持以及关注程度越高,个体学习新事物的动机就会越强烈,而个体也将为群体做出更多的贡献。可见,班级内部的强化教育不仅会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还可以根据群体的价值标准进行下一轮的内化反应,从而促成群体内成员共同成长。另外,网络传播带来了班级学生生活观念的转变,为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条件。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的影响,大部分境外国际学生只能上网课,因而网络班级管理就成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班级思政教育也主要依靠网络跨地域、克服时差来实现。(二二)国际学生班级信息传播环境复杂国际学生班级信息传播环境复杂班级是个人信息来源的主要提供者,但随着媒体的发展,班级不再是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信息无处不在,大众传媒、自媒体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还是重要的影响源。而人际传播,如班内同学间社交媒体的使用,也降低了集体意识,甚至传递截然相反的信息,但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权威信息,例如高校政策、班级通知等,仍然是班内成员的可信信息。个人遇到某些突发性和威胁性事件时,为了寻求事件信息、弄清与自身的关系,会积极参加群体传播活动,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例如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期间,班级权威信息来自国内高校或学院辅导员,是国际学生在境外获得与自身行动密切相关的第一手信息。(三三)国际学生班级信息选择的倾向性国际学生班级信息选择的倾向性群体成员倾向于关注每个人都掌握的相同或相似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少数人掌握的信息,容易形成“信息共享错觉”。心理学家谢里夫指出,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是个体的普遍思考方式。在群体中,由于共有的信息被多数人掌握,它们会不断被提及,也最容易被成员记忆,而对于群体特异性而言,不一致的态度和意见不具有价值。因此,班级中掌握不同信息的少数学生为了避免受到班上其他学生的排挤成为异类,会主动放弃自己对特有信息的坚持,形成了信息选择的倾向性,这使班级思想有出现偏激的风险5。对国际学生个人而言,由于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影响,在信息选择上更倾向于接受与自己文化背景或生活环境相近的信息内容,对于不感兴趣或说教的内容接受程度较低。(四四)国际学生班级信息接收注意力较低国际学生班级信息接收注意力较低社交媒体的使用削弱了学生的集体意识,班级话语权也逐渐减弱。由于学生的思想行为呈现出接收碎片化信息的特点,选择性接触和注意信息便成为常态,从而导致学生对班级思政教育及传播内容的响应度、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四、群体传播视域下的国际学生班级网络思政教育方法构建(一一)搭建班级信息有效网络传播平台搭建班级信息有效网络传播平台要充分利用媒体打造班内思政教育宣传平台,畅通117交流渠道,推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中外文化融合创新,营造良好的班级信息传播氛围。第一,要确保信息被每个班级成员接收。国际学生获取媒介信息的来源较多,且多为其本国文化内容,为了避免降低班级传播的话语权,应当建立纳入所有成员的班级媒体集群。第二,结合国际学生特点选择采用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内容设置上,辅导员比较熟悉了解班内国际学生的信息诉求,可以从国际学生感兴趣的、与自身经验趋同的内容来入手,用事实依据来表达和回答学生关心的、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不仅是生活上的信息,学生在第一课堂的思政教育内容、汉语语言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通过媒体形式在班级内共享。在方式上,结合国际学生的习惯,采用语言文字、音频、视频的丰富形式呈现信息,注重中外文结合,以便于国际学生简单阅读,形象和直观地提高他们对传递信息的接受度。在方法上,可以由班级学生参与内容设定,以达到群体信息的双向性流动。第三,结合国际学生更喜欢实践性、体验式教育内容的特性,采取线上虚拟情景、沟通管理和线下班级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成效。(二二)引导正向网络舆论表达引导正向网络舆论表达在班级成员的对话沟通与互动交流中,必须要做到班级内信息双向性流动,避免产生负面情绪和舆论危机,要及时制止群体行为事件。第一,要消除班内“沉默的螺旋”现象。学生在班内过于沉默代表两类信号,一是没有充分融入集体,不信任班级与个人间的直接关系;二是不认可传播内容,忽略应当作为班级成员接收信息后付诸实践的责任。为了改善和营造良好的班级信息传播氛围,要推动和增进班内成员互动,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第二,要重点培养班级中国际学生班长的“意见领袖”榜样作用,让班长协同学校发布权威信息,形成积极的信息压力,提高班内信息传播的可信度。同时,要以班干部人际传播的影响力带动群体传播,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兴趣。第三,辅导员要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移情能力,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情感、思维模式,从而赢得国际学生的关注和认可,营造畅通的对话渠道和氛围。(三三)提高班级信息注意力和参与度提高班级信息注意力和参与度通过关注班级信息和参与班级信息传播过程,国际学生产生积极的信息接收态度后,能达成班内的意识共识,有助于转化为思维上的认可和行为上的内化。第一,为避免学生的无意注意,可适当进行传播刺激,如增加信息量和发布频次,树立意见标杆,使他们有持续的注意,然后集中精力与传播内容进行思维层面的互动。应该考虑到,与学校针对中国学生设计的思政教育内容不同,给予国际学生的传播刺激应当符合其认知能力,以免超出认知范畴,无法引起注意。第二,鉴于不同的媒介对受众的注意力影响不同,可以针对教育内容,选取相应的媒介传播形式,以提高国际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第三,辅导员不但要进行信息内容的传播,还应当进行情感内容的传播,加强在情感上的互动,以此增强人际关系中的关注度。(四四)加强班级信息把关加强班级信息把关,规范班级传播秩序规范班级传播秩序教师作为“把关人”,在班内信息分享时,要进行思政教育内容的“议程设置”,以期带来长期的影响效果。第一,要加强对内容的主动引导,达到整体统筹。第二,要对发布在班级内的虚假和负面信息进行甄别、监管,尤其是要剔除班内成员分享的无价值或不实信息,净化班级健康网络环境。第三,要规范班级传播秩序,建立班级网络公约。例如,为政策性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