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员导师制:价值立场与路径选择_杨云.pdf
下载文档

ID:2327210

大小:1.28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全员 导师制 价值 立场 路径 选择 杨云
19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中,要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上海市在以大中小一体化为特色的育人体系建设中,借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全育人”理念,于2020年在全市层面遴选12个区186所中小学,启动了“全员导师制”的探索和实践。2021年,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本市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 明确提出:“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完善高中班主任与全员导师制相结合的高中学生成长服务机制。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学校指导教师队伍,有效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2全员导师制已逐渐成为上海市中小学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和学生发展指导的典型实践模式。一、导师制发展由来的历史追溯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历史上最早的导师制和学院制、住宿制相伴而生,出现在西方高等教育,是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导师制致力于让师生之间建立起个人联系的机会,使学校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的场所,而是真正成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美国是最早在中学阶段实施导师制的国家,其初衷是为了缓解 1918 年美国颁布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之后,中学生因认知能力、心理发展等个体因素的鸿沟,无法适应美国中学改革中提出的选课等新问题3。欧洲国家中,法国在 1981 年的教育改革方案中,着重提出中学实行导师制3。芬兰高中实施的导师制则呈现出分层分类的特征,由专职导师、兼职导师共同构成,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分为“学生顾问”“辅导员”“特需导师”“导生”四个群体4,为芬兰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持。我国近现代的大学导师制起源于 1929 年的浙江大学。费巩教授于 1939 年在浙大任教期间2020年,上海市开始在中小学启动“全员导师制”的探索和实践,旨在提升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推动教师人人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构筑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和学生身心健康守护网。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在实施全员导师制中形成了以下五个校本策略:一是明确功能定位,多元主体合力;二是满足学生需求,实现有效配对;三是关注生命体验,促进师生关系;四是创新工作机制,持续增效赋能;五是注重融合建构,彰显学校特色。全员导师制;学生发展指导;校本经验杨云,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上海 200065)。【摘 要】【关 键 词】【作者简介】全员导师制:价值立场与路径选择*杨云创新人才教育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2023年2月Feb,2023 No.1第1期*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专项课题“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关爱项目研究”(润心工程)的部分成果。20撰写 施行导师制之商榷 一文,并提出“启发式的教育”“增强师生互动”“重视人格之陶冶”等主张5。中国近代大学的导师制与西方导师制具有相似的价值定位:一是倡导学校既是教书之地,更是育人场域;二是导师制有助于实现“通才培养”的育人目的,对促进学生道德、品性、特长、学识等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6。20 世纪 40 年代起,我国中学的导师制初态逐步产生。1938 年,教育部颁布 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实施纲要、1944 年出台 中等学校导师制实施办法,明确提出“要在中学阶段实施导师制”,后因各种因素废止7。20 世纪末,随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中高考制度的改革,“导师制”重新被引入基础教育领域,并得以创新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义。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导师制”实践历程中,可以尝试梳理“德育导师制”“学科导师制”“学术导师制”“心育导师制”“生涯导师制”等多种导师制模式(见表 1)。表 1 基础教育阶段导师制的多元模式导师制模式主要内涵将学生德育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对学生思想、行为规范、生活问题予以及时指导,是优化德育管理的模式之一从辅助学科学习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学业进行科学分析、针对性指导,包括设置个人学习计划、安排个别辅导内容等学习辅导一般采取校内外联合机制,校外导师多由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担任,校内导师多由学科骨干教师担任,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主要由受过专业心理培训的任课教师担任,负责全体学生和重点群体的生活状态、心理健康情况,关注学生的情绪调节、心理调适等侧重学生的生涯指导,通过由导师引导学生增强自我认识、增进社会理解并提供信息资源,对学生未来的学涯、生涯进行探索和规划德育导师制学科导师制学术导师制心育导师制生涯导师制二、全员导师制的价值明晰上海市实施的全员导师制,顾名思义,首先是突出全员性,即每个学校都要做到“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其核心要义是“良师益友”和“家校沟通”,即导师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建立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从而达到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一)人本主义理论的现实折射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提出“以人为中心”的非指导性心理咨询疗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罗杰斯提出要以人为本位,关注人的心理调适、尊严态度和生存状态。他批判以传授事实性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主张教育应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宗旨,强调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发展8。尤为重要的是,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过程中,积极的人际关系是促进经验学习的关键,因此倡导教师具备“共情”与“移情”能力,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这正是全员导师制实施目标的应有之义,即关注学生、缓解焦虑、促进和谐、增强信心。具体来说,一是让每一位教师明确“教书育人”职责,充分发挥学科教师育人功能,提升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二是缓解学生过度的学业压力、情感压力和家长教育焦虑;三是促进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家校关系和亲子关系;四是增强学生学习、成长、抵抗挫折的能力和自信心,增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效能感和胜任力,增强教师育人工作的认同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二)现代教育善治的价值追求现代学校的治理体系建构需要关注学校、学生、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合力。全员导师制是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治理制度的创新,在这一框架下审视其实践立场与价值追求,有助于参与主体开阔全局视野并有效开展工作。一是全员导师制成为撬动学生与教师评价改革的有效杠杆,将道德熏陶、情感教育、心理健康、个性化培养等关键词摆在重要位置,倡导教师要发掘学生独特的闪光点和潜力、发现学生的价值、培育他们优秀的品格,真正回归教育的本源和初心。我们必须认识到,并非只有考上顶尖高校的学生才是栋梁,每个学生都是蕴藏无限力量的人才。我们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大写的21“人”,浸润其心灵、实现其价值,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有将美好传递给他人的善良,从而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二是全员导师制成为推进民主办学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使导师成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导师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在校状况和表现、了解家庭的诉求和期待,将学校的教育理念、目标、政策和措施公开化、透明化,虚心接受来自家长的意见建议,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指正,这正是在民主办学中寻求突破与创新的举措之一。同时,实行全员导师制是为每个学生的成长谋福利,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特别的关注,让每个家庭都能获得专业的指导,帮助学生在困惑中找到方向,帮助家庭把握正确的教育规律,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全员导师制在落实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三)立足上海本土的教育情境上海市在基础教育领域历来有着“先一步,高一层”的优良传统,全员导师制的实施更明确了导师职责的独特价值。上海市试点探索全员导师制,强调每一位教师都要肩负起育人的职责和使命。这并不是要求简单复制西方导师制的做法,更不是弱化班主任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地位,而是要求全员参与、共同承担。全员导师制的实行改变了导师的从属地位,导师制并不是学校育人方式的补充,或是在形势变化与教育改革中的应急性、过渡性策略,而是为了真正激发学校和全体教师的育人活力。另外,全员导师制也因地制宜地根据上海的基础教育实际开展制度设计,将师生比例控制在1:15 以内,既控制教师的工作负担,也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指导,每一位教师都要对学生发展负责,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情况、学习问题等要素因材施教,做到“精准滴灌”。三、全员导师制的校本经验提示作为上海市首批全员导师制试点项目学校,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坚持立足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特色,在持续深耕“全员育人”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五个方面的校本经验。(一)明确功能定位,多元主体合力让教师成为导师,不是一项新任务,而是对“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具化和强化,也是新时代下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项工作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政治觉悟、思想境界、责任担当。因此,学校构建了多元主体合力的组织架构,以校长室为领导核心,把党总支、学生工作部、课程教学部、科研室等多个职能部门纳入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干部队伍、党员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做好思想引导工作,提高共识,形成自觉。同时,学校还要开发配套课程、调动外部资源、研究考核奖励保障机制等,合力形成多元支持系统,让教师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全员导师制工作中。(二)满足学生需求,实现有效配对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导师,需要考虑学生个体成长的差异性、群体发展的规律性9。通过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学校为学生设计了多个意向选择,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实施双向选择和学校统筹。同时,面对家长存在不明确“导师”的职责与边界、担心与学科教师的沟通减少、不知道如何与“导师”进行接触等主要困惑,学校及时通过家校沟通做好全员导师制的解读,让家长了解导师的职责和实施导师制的意义,在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中形成合力。(三)关注生命体验,促进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育人的基石,为了促进“良师益友”师生关系的建立,学校围绕“默契度”“主阵地”“自信心”“幸福感”四个维度持续发力,立足学生视角,为师生关系的建立和优化提供多元渠道保障。一是拓展沟通载体,培育师生融合的“默契度”。学校将全员导师制与多元育人要素相融合,有效整合内部特色课程与活动资源、外部环境与社区资源10,积极培育师生融合的“默契度”。例如,学校通过“齐动”,邀请导师加入初中部各年级社会实践活动中;借助“共读”,聚焦家校沟通、亲子关系等热点问题,开展“经典陪伴成长”师生与亲子阅读分享活动,培育共22同的兴趣志趣;依托“同行”,精心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基于“互爱”,尽可能抓住一切机会、打造各种媒介,让师生相互表达心中的“爱”。二是改进课堂生态,立足关系重塑的“主阵地”。课堂是塑造师生良好关系的主要实践场所。学校需要结合发展规划与课堂教学变革等诸多要素,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基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课堂教学变革,聚焦“平等、和谐、自由、民主”的课堂生态构建,遵循师生关系的“懂、等、诚、安、爱、细、法”七大策略,提升课堂“热度”和“效度”,培育师生之间的信任、尊重、亲近之感。疫情期间,为丰富学生居家生活、满足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特长爱好培养的需求,学校结合导师特长,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了“幸福周三”云端导师课程。学校采用“云手帐”“云授权”等小工具,赋予师生互动与家校沟通的新体验;借助问卷星、线上主题班会、线上家长会等形式,开展导师制实施成效及学生和家庭满意度、获得感的调研,获取真实的数据反馈,用以指导和改进导师工作。三是落实“教考一致”,增强学习生活的“自信心”。围绕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和教学评价指南,学校深入开展教学方式和作业设计的校本变革,严格把关重大考试的命题质量,确保“教考一致”。结合“五项管理”等政策的落实,学校切实控制学生的作业总量,不断优化作业质量,关注作业设计的基础性、适切性和个性化实施,形成“减负增效”的绿色作业评价环境。四是温暖课后时光,体验“五育”融合的“幸福感”。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依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