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员导师制背景下基于“好朋友老师”的育人实践_刘佳怡.pdf
下载文档

ID:2327059

大小:1.23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5-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全员 导师制 背景 基于 好朋友 老师 育人 实践 刘佳怡
25作为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的首批试点校之一,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根据市教委印发的关于推行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的试点工作方案(讨论稿),持续探索全员导师制在小学阶段的实践样态,率先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将小学阶段的“导师”称作“好朋友老师”,通过建立“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育人体系和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好朋友老师”信息化管理平台,切实落实全员导师制建立“良师益友”师生关系和开展“家校沟通”两项基本职责,积极构建适合新时代学生成长发展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持续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和教师的“引路人”功能,为每个学生从小奠定适应未来社会变化和终身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好朋友老师”的由来要与儿童开启一段让他们能喜欢和接纳的师生关系,首先要从“称呼”开始入手。全员导师制中的“导师”这个称谓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有距离感,因此,学校在全员导师制试点启动之前,给“导师”换了一个更好听、更好记的名字“好朋友老师”,凸显“导师”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的“好朋友”,也与全员导师制倡导师生之间建立的亦师亦友、良师益友师生关系内涵一致。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处在皮亚杰(J.Piaget)提出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具体运算阶段,倾向于通过具体事物形象进行思维1。“好朋友老师”的提出,正是将“导师”这一概念转化成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形象化概念,让他们充分理解导师的定位与内涵。另外,小学阶段的儿童在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上,又处于埃里克森(E.Erikson)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第四阶段,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的“勤奋自卑”阶段,也是特别容易受到正式学习中师生关系影响的阶段2。依托“好朋友老师”积极指导学生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于 2020 年参加全市中小学全员导师制首批试点,率先在小学阶段将“导师”称作“好朋友老师”,彰显导师“良师益友”的特定身份内涵,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积极探索创新全员导师制的工作模式,践行“四导”赋能学生成长,同步打造“好朋友老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有效提高导师的育人工作效能,助力导师全方位关心关爱和指导学生。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好朋友老师;教育技术刘佳怡,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德育教导(上海 200010);余祯,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校长,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上海 200010)。【摘 要】【关 键 词】【作者简介】全员导师制背景下基于“好朋友老师”的育人实践*刘佳怡余祯创新人才教育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2023年2月Feb,2023 No.1第1期*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专项课题“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关爱项目研究”(润心工程)的部分成果。26的学业发展、人际交往和情绪调控,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倾向,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学校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引路人”,哪怕是再小的烦恼,也有时刻陪伴在旁的“好朋友老师”可以倾诉,及时地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好朋友老师”这个亲切、朗朗上口的称呼,本身成为促进师生平等互动和构建良师益友师生关系的基础。很多学生会很自豪地向同学、家长介绍“这是我的好朋友老师”,有时甚至还会省略“老师”两个字,直接说“这是我的好朋友”。二、“双向奔赴”的匹配机制在通过“好朋友老师”的称呼拉近小学阶段师生之间距离的同时,如何做好师生匹配对实施全员导师制来说,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更为重要的前提。根据“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的指导理念,学校为每位师生发放“好朋友”意向表,原则上根据双方意愿进行民主双向选择,充分尊重学生和导师双方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为了确保学生个人意愿不受家长的影响,学校请学生在校内完成填报,从任课老师名单中不分前后选出 3 名喜欢的老师。与此同时,导师们同样要在意向表上选择希望成为“好朋友”的15 名学生,然后根据师生意向进行双向匹配和统筹。如果在匹配中发现有无法满足的情况,学校遵循以学生意愿优先的原则,确保所有学生选择的三个好朋友老师中必定有一个匹配成功。此外,针对个别有特殊指导需求的学生,学校结合“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的工作特色,采用“多对一”方式,为导师配备党团员后援团,作为“智囊团”出谋划策,配合导师做好“好朋友老师”的工作。当然,导师的匹配并不是一锤定音、固定不变的。在尽可能保证师生关系能够得到长时间保持和持续优化的前提下,学校也需要根据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实际、“好朋友老师”的执教年级变动等情况,遵循双方意愿进一步进行动态调整。但总体而言,有温度的师生“双向匹配”和“双向奔赴”,能够有效促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师生之间逐渐产生认同、培养情感,持续助力学生与“好朋友老师”之间“良师益友”师生关系的深化发展。三、“四导”赋能学生成长要落实好全员导师制、使“好朋友老师”真正发挥育人实效,最重要的就是在“导”字上下功夫。在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尤为重要,家长的作用也愈发凸显3。如何赋能陪伴小学生成长的两大“主力军”?学校通过“四导”强化“好朋友老师”的育人能力,加强“好朋友老师”与家长的家校互动沟通,让每个学生身边能有“知心人”、家长能有“同盟军”。(一)用心的“导”“好朋友老师”的初心是对学生的“仁爱之心”。一方面,“好朋友老师”要始终眼中有学生、心中念学生,千方百计成为耐心的倾听者和主动的关心者,与学生建立真诚互动、相互了解、陪伴支持、榜样指导的情感联结和互动关系,用心发现每个学生的心理动态和需求,呵护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除了在校园里关心爱护学生外,作为学生的“好朋友老师”也应更加注重与家长的家校协同,和班主任合作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协调好家长、学生、学校和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络,指导家长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规律,并根据学生在校表现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缓解家长焦虑、促进亲子关系和谐,用科学的理念一步步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形成家校共育合力。(二)创新的“导”“好朋友老师”指导小学生发展的形式要创新,内容要儿童化。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应仅限于谈话交流,导师可以同所指导的学生一起创设校内外的活动场域,成为学生的“玩伴”,寻找让学生亲近、感受爱和温暖的契机4。一旦师生之间有了共同的经历、兴趣爱好和沟通媒介,他们就能真正在相处中成为关系亲密的“好朋友”。例如,疫情防控在线教学期间,家住崇明的党员老师带着自己的“好朋友学生”通过“云上郊游”认识春天的庄稼,学生直呼“这次直播真是太有意思了”“能跟着 好朋友老师 在线上了解外面的世界,这种体验太棒了”。又如,有的“好朋友老师”设计“盲盒”聊天室,弥补疫情居27家期间学生不能与同学线下见面交流的缺失,通过趣味化、游戏化的“盲盒”形式让学生认识新朋友,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校疫情防控在线教学期间,“好朋友老师”的多个创新育人案例被上海电视台及 青年报 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三)个性的“导”作为学生的“好朋友老师”,学校鼓励导师在学生身上挖掘更多的潜能、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在与“好朋友老师”的相处中提高自信心。导师们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自身特长和学科专业创新载体,设计开展丰富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例如,美术学科的“好朋友老师”和喜欢画画的同学一起,为学校的吉祥物“蓬蓬”和“莱莱”设计卡通形象;音乐学科的“好朋友老师”陪伴学生一起积极筹划“线上音乐会”;喜欢摄影的“好朋友老师”利用暑期邀请有共同爱好的学生一起参观展览等。学校还立足“蓬莱小镇”的校本课程和课后延时服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基于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喜欢的课程活动,并在学习和职业体验中收获喜悦和赖以成长的自我效能5。一位学生和“好朋友老师”一起参观展会,体验了虚拟现实算法的有趣互动并得到导师赞许后,直呼“函数太酷了,原来数学这么有用,一定要好好学习”。正是基于这种师生之间情感和共同经历基础上的优势挖掘与激励,激发了学生巨大的成长动能。(四)合力的“导”与家长开展有效的家校沟通是“好朋友老师”的重要职责,“好朋友老师”之间的合作对更好地开展“全员育人”也同样重要。在探索全员导师制过程中,学校尝试开拓“常规+多元”的师生关系构建途径,形成“班主任+导师”的家校沟通新模式,初步构建新型的教育生态关系网。为了更好地促进“好朋友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学校在制订校级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时,在市级方案原有“三个一”的导师“常规动作”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一”,即一次导师例会。学校构建以班级为单位的“导师团”共同体,团队成员每月参加一次由班主任组织的本班导师例会。通过“好朋友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导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及时地发现问题和应对问题,形成班级育人管理的闭环。当学生遇到突发状况时,班主任可以临时召集“导师团”会议,讨论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并由学生的“好朋友老师”和班主任妥善处置。此外,学校还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专业团队,梳理了大量的典型案例库和育人方法库,为“好朋友老师”的学生发展指导提供专业资源和指导支持。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与学生或家长交流的发言人只有一位“好朋友老师”,但导师们背后却有着一个“智囊团”的支撑,导师的例会机制作为一种隐性的助力器,让“好朋友老师”的工作更高效,也让学生和家长切身感受到导师是一个可以信赖和帮助到自己的“好朋友”。四、信息化管理平台助力“好朋友老师”在全员导师制的推进过程中,“好朋友老师”和学生一次次的谈话、家访、活动以及彼此间发生的温馨故事和美好瞬间,对这些如何做好记录?怎么让这些过程性数据更好地发挥价值和作用?最初,学校设计了一份 导师工作记录手册,但实践中问题随之而来:以学校现有的师生比来看,每位导师将匹配 15 名左右的学生,如果对每个学生都要进行跟踪并记录,导师的工作量会很大。长此以往,是否会使导师疲于形式化的记录而忘记“好朋友”的初衷呢?经过老师们的共同讨论,学校搭建了“好朋友老师”信息化管理平台。学校先根据“好朋友老师”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做好顶层设计,然后构建出整套工具框架、细化板块操作功能,并在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完成整个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平台分为“应用”和“管理”两大模块:应用模块的使用者为“好朋友老师”,主要用于记录和管理导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管理模块的使用者为学校管理者,主要用于查询师生匹配、维护账户权限、开展导师工作情况跟踪和数据统计分析等。前端应用平台分为“谈话记录”“家访记录”“评语记录”“我们的故事”四个板块。打开任意板块,系统都会自动读取并显示“好朋友老师”为该学生记录的历史数据。通过终端登陆,导师们可以用语音、文字、照片等多种形式记录和编辑四个板块的数据,并进行增、删、改、查询、共享、28保存等操作,有效提升了育人工作效率。在类似师生“朋友圈”的“我们的故事”版块,就记录着“好朋友老师”陪伴学生成长的点滴动态和每个学生独一无二的成长足迹,记录着彼此之间的平凡而多彩的珍贵回忆,记录着“好朋友老师”对学生的心灵对话和美好期盼。与此同时,“好朋友老师”信息化管理平台还实现了同步链接学校其他平台数据的功能。通过点击学生基本信息栏,导师可以快速便捷地查询学生阅读过的书籍、参与过的“蓬莱小镇”课程、社团和课后服务项目,有助于增进对学生的了解。班主任作为班级全员导师的组织管理者,平台为其开设了特殊权限。班主任可以在平台首页看到班级所有学生的“好朋友老师”数据,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班级管理、班集体文化建设和指导、协同“好朋友老师”开展育人工作。随着全员导师制的持续推进,大量的学生发展过程性数据被积累下来,既形成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信息,也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校全员导师制的实施提供诊断参考,构建了围绕学生,贯穿空间、课程、教学、评价一体融合的信息化支持体系6,为实施精准、全程、高效的学生成长历程记录与评价,更好地服务于每个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起到积极的助力作用。以德育德、以心育心。在上海市进一步深化落实中小学全员导师制的背景下,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持续探索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